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0 07:2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序以帖传乎?帖以序传乎?一序一帖双绝璧;
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序斯人两奇观。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
2、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兰亭
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坦腹东床
王羲之轶事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及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的书法取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见皆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代表性。
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其书
写作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文体知识
癸丑( ) 会稽(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嗟悼( ) 彭殇( )
ɡuǐ
kuài jī

tuān
shānɡ
chěnɡ
hái

jiē dào
shānɡ
字词正音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的内容,找出能反映作者的心情的词语。
整 体 感 知
一、介绍兰亭集会(1、2段)
二、抒发对人生的思考(3段)
三、简述写作缘由(4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在癸丑这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是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都来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起来。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互相衬托,我们把水引来作为使酒杯漂传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音乐齐奏的盛况,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深远高雅的情思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舒畅,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繁多的自然界的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快乐,实在值得高兴啊。
默背1、2自然段,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阅读思考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永和……癸丑……暮春……”
“……兰亭……”
“群贤……少长……”
“此地有……,又有……”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乐什么?!

良辰:暮春之初
贤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雅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与人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约束,狂放不羁。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静与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
先前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思考:
1、作者在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的人“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背景补充: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不安,"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2、第二段的结尾说“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呢
痛什么?!
人生四痛
人生苦短: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欲望无限: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死难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痛 哉 !
景雅
人雅
事雅




景陈
人老
事迁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每当我看到前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与我的感慨)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哀伤,在心里又不能明白。就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如同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引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意态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思考:
1、第四段中作者探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执着,对死排斥,人们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于是“临文嗟悼”,认识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作者表露的这种思想,应作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道家的死亡意识
庄子《齐物论》:
物莫不大莫不小,莫不寿莫不夭
在庄子那里,生命似乎是人的沉重负担,而死亡才是人的最好解脱。他说:“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生和死只不过是道的循环。“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是死的连续,死乃生的开始,生死相续,相互转化。从“气”的角度看,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生即气之所聚,死即气之所散。所以,人死了,用不着悲伤。
“ 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而作者认为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庄子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否定了寿夭的区别,而作者认为是胡说。
王羲之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作者的人生观,还与哪些人相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古诗十九首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唐】白居易
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巴甫洛夫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悲夫!
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启发人们眷恋生活,珍惜时光,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很多清谈派的人士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感到悲伤。作者想到古人曾经也有这样对生和死的感慨,但是今人却没有吸取古人的教训,仍在重蹈覆辙、虚度光阴;又联想到后人也不会吸取今人的教训,仍会重蹈覆辙,这更是可悲!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比如曹操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和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朗读全文,理清作者情感线索的变化。
全文总结
全文总结


天地
人生
古今
课后作业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写一个小片段,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