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20: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
周恩来
“恩来同志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毛主席
“周恩来具有我在外交政治中所见到的最超凡的头脑”
——基辛格
周恩来(1898-19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外交从零起步到质的飞跃。
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
一、初登舞台——独立自主
二、崭露头角——和平共处
三、大放异彩——万隆会议
1842年《南京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近代史上的外交
材料一: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和国外共缔结过近1200个条约,基于“弱国无外交”这一基本丛林法则,这些条约基本都是不平等条约,涉及对中国的割地、赔款、租界、驻兵、关税、法权、传教权......
依据材料,请用几个词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特点?
不独立
不平等
不自主
材料二: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近代外交——屈辱
新中国的外交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初登舞台——独立自主
材料一:“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
“中国一百来年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
结合教材P81及下列材料说说新中国建立后坚持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材料分析
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要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谋求民族独立新兴独立国家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和禁运
军事:包围
一边倒
17个国家
1949年10月——1950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社会主义
国家占多数
外交成就
新中国建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49年10月2日
1949年12月
1950年2月
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
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政府贷款
给中国3亿美元。
周恩来在条约上签字
毛泽东和斯大林
为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
进一步发展两国人民的
友好关系,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它的签订使新中国外交气象一新,不再孤立,还有更好的政治条件对付帝国主义。 ——周恩来
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年份 1949 1950
建交国家 10 9
1951 1952 1953
1 0 0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整理
材料一: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1)认真观察表格,说出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
1949年到1950年出现了建交高峰,有十几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从1951年到1953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只有一个。
材料二:缅甸总理吴努对周恩来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2)材料二反映怎样的历史现象?
周边国家出于自身安全,对中国产生了质疑。
周恩来访问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说:“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
材料三: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3)材料三指出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家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思考:
国家为寻求自身的国际地位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崭露头角——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课本82页,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基本内容及意义。
1953
周恩来
印度
印度
缅甸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基本准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中印边界问题
1914年,英国殖民者背着中国政府从中国西藏划出一段边界, 即“麦克马洪线”,把中国西藏地区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英属印度。此后,这一地区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
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区并不像西藏大多数地区一样,而是充满了降雨与肥沃土地,价值很大。
知识链接
新知讲解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西藏问题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正式确定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
核心和基础
政治保证
目标
1.互相尊重主权
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材料一 “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上,中、印、缅三国在北京共同举办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说:“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
三、大放异彩——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阅读课本P83,自学完成万隆会议基本概况。
1955年
时间
印度尼西亚-万隆
地点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参与国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特点
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目的
相关史事:万隆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亚。台湾特务机关阴谋刺杀周恩来,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十余人遇难。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去,固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可以多交些朋友,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友谊。
——王俊彦:《开国外交》
舍生忘死赴万隆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遇到了哪些挫折?为此,我国提出什么应对之策?
挫折: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应对之策: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异存”。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式的殖民主义,当前我们都应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所建立的傣族自治区,意味着共产主义对邻国的“渗入和颠覆活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菲律宾代表: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取得独立,而是要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会中:矛盾重重——充满“火药味”的万隆会议
假如我们采取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思考探究
针锋相对
坚决驳斥
置之不理
沉默是金
陷入僵局
协议失败
纵容气焰
加深误解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就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周恩来选集》下卷


思考:“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求同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存异
各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周恩来的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泰国代表:接受邀请前往中国代表团住所共进晚餐。
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我是带着成见来的,但想不到周恩来总理这样尊重别人。现在成见消除了。
材料:从万隆会议结束到1959年底,同中国先后建交的有尼泊尔、埃及、叙利亚、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斯里兰卡、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几内亚11个国家,它们全部都是亚非国家。亚非会议为新中国的外交活动打开了新的天地。
——张颖,潘敬国《高端决策: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各方人士请周总理签名留念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万隆会议7天,留给历史这样一组数据:168小时中,总理合计睡眠只有13小时,共参加了16次会议,进行了10次会谈,举办了15次招待宴会。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
“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
1954年4月至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美、苏、英、法、中
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在周恩来26年的外交生涯中,到他逝世前,总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其中还包括美国和日本。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
建国初期,周恩来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出席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屈辱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国力弱、主权不独立→综合国力强、民族独立
弱国无外交;提高综合国力;灵活外交政策。
思考探究
课堂小结
一个政策——
一个原则——
一次会议——
一个方针——
一位伟人——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
周恩来
建国之初(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