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1、环境因素可以分成两类,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⑴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的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它们都能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⑵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生物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探究水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⑴提出问题:水对植物的生存能够产生影响吗?
⑵作出假设:水对植物的生存能够产生影响。
⑶实验步骤:
A、选择同种且生长情况相仿的多株植物幼苗分成两组,分别栽种在同样大小、材质的花盆里。
B、将花盆编上组号,第1组浇适量水,第2组不浇水。C、将两组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暖、通风的环境条件下。
⑷实验现象:第1组幼苗长势良好;第2组幼苗长势不好。
⑸实验结论:水对植物的生存能够产生影响。
想一想:
①本实验中,第1组是对照组,第2组是实验组。本实验要研究的单一变量是水。
②两个小组都选择多株幼苗,是为了避免误差,保证实验的数据的准确性。
③探究实验常设置对照组。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组实验,叫对照试验。实验组的单一变量(准备研究的变量)要进行处理,而对照组不作处理。
3、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⑴种内关系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⑵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吃与被吃)、竞争、共生、寄生。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⑴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牛粪污染环境、破坏草原植被,滋生蝇蛆,破坏了生态平衡;中国蜣螂能保护环境,改良土壤,恢复生态环境的平衡。
⑵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引进中国蜣螂,而不用人工的方法清除牛粪和喷洒灭蝇杀虫剂?
答案:使用人工方法清除牛粪,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喷洒杀虫剂会导致环境污染;引进中国蜣螂,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既节约,又能避免污染环境。
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⑴提出问题: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不同吗?
⑵作出假设: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产生不同影响。
⑶制定计划:分小组选择3种不同的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在一天内,选择早、中、晚3个时间段,分别测试3种环境的湿度。每次测试时,要测量3个数据,每个数据的测量时间相隔8-10分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取平均值。
⑷实施计划:记录结果。
⑸得出结论: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产生不同影响。
想一想:
⑴若以晚上测量的数值为例,能成为对照组的是裸地组和灌木组或裸地组和草坪组,对照组都是裸地组,其中,单一变量是空气湿度。
⑵说一说,测量会有误差吗?怎样才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答案:由于工具、操作者、测量时间、地点等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会有误差。测量时,重复几次,取其平均值,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⑶“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易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与传播。经科学测定,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
⑷测量空气湿度的常用仪器是干湿表。
3、蚯蚓能够疏松土壤,增加肥力;苔藓植物能够蓄积水分,保持水土;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即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影响了环境,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多种能力;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环境淘汰。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能会变成不适应,易被天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