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常见的酸和碱同步练习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常见的酸和碱同步练习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0 10: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常见的酸和碱 同步练习
一、多选题
1.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① 证明变质 取少量溶液,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② 确定成分 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③ 测定纯度 取一定量溶液,加入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
④ 除去杂质 向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无沉淀生成,过滤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2.下列图中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前后压强变化
D.证明溶液呈酸性
3.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Ca(OH)2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CaO并维持温度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a(OH)2质量分数增大
B.溶液中溶质Ca(OH)2质量减小
C.溶液中的Ca2+总数减少
D.溶液中的Ca2+总数增加
4.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嘉”,也是我们每天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走进它,喜爱它,珍惜它。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校大门采用合金材料的主要目的是美观
B.去年暑假装修,用石灰浆粉刷墙壁至晾干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校园内的树干冬天可以刷石灰水保护树木
D.班级照明灯工作过程中的主要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5.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收集氧气 B.稀释浓硫酸
C.检查气密性 D.证明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二、选择题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铜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B.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瓶盖,产生白色烟雾
C.硝酸铵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D.把打磨过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7.4月5日为国家安全日。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是
A.扇闻气体气味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先预热,再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
D.把水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8.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测量体积
C.测定溶液pH D.配制盐水
9.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其对应用途不正确的是
A.铝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造电线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做燃料
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常用做食品干燥剂
D.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于食品防腐剂
10.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又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图4所示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
11.下列物质俗称、化学式相符合的一组是
A.火碱 Na2CO3 B.熟石灰 CaO
C.生石灰 CaCO3 D.烧碱 NaOH
12.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点燃氢气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B.稀释浓硫酸,要将浓硫酸沿量筒壁慢慢倒入水中
C.检验气体的酸碱性,要先将pH试纸润湿
D.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13.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A 鉴别稀硫酸和水 分别闻气味
B 除去N2气体中的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鉴别CuO粉末和木炭粉 观察颜色
D 除去氯酸钾固体中混有的二氧化锰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
A.A B.B C.C D.D
1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冒白烟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D.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冒白烟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蓝色
C.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三、综合应用题
16.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实验步骤】
步骤1:取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锥形瓶内。点燃蜡烛,塞紧胶塞,蜡烛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
步骤2:待装置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水,立即关闭活塞,观察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
【实验分析】
(1)小明认为步骤1中蜡烛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是因为装置内没有氧气了,你 (填“赞同”或“不赞同”)小明的观点,原因是 。
(2)上述步骤2中白磷燃烧应满足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② 。
【实验反思】
(3)在该实验中,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拓展】
为探究蜡烛的组成,将1.6g蜡烛放入足量氧气中燃烧,并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图2装置(忽略所有影响因素),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前 实验后
装置I总质量 105.0g 106.8g
装置Ⅱ总质量 286.1g 288.3g
【查阅资料】干燥剂用于吸收水分。
(4)①实验结束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②通过计算,蜡烛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g,该蜡烛中 (填“是”或“否”)含有氧元素。
17.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的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释放”,实现碳循环(如下图所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下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释放CO2”的现象是 ;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 ;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
【猜想与假设】
D中的固体可能为:Ⅰ、只有氧化钙;Ⅱ、氧化钙与碳酸钙;Ⅲ、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 。
②乙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 。
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入酚酞;向滤渣中加入 。 ; 。 猜想二成立。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5)的利用。①在高温高压下,和可以合成尿素,同时生成水,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与的计量数比 。
②超临界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流体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18.如图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
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利用氯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他应该选择的制取装置组合为 。
(2)小军同学准备用上述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他按照要求设计了实验装置,连接组装仪器,并检验了装置的气密性。(提示: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小军想制取较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他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应为(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
(3)小梅同学想在实验室中利用CO还原Fe2O3的反应测定某氧化铁样品的纯度,并检验气体产物,其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实验所用的CO中混有少量CO2和水蒸气,烧碱溶液即为氢氧化钠溶液。假设样品中的杂质不反应,且实验过程中每步都能充分反应。)
①实验过程中,D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②实验前称取了11.8g该氧化铁样品放入装置C中,充分反应后,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4g,则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参考答案:
1.AD
2.AD
3.BC
4.BC
5.AD
6.D
7.D
8.A
9.B
10.C
11.D
12.B
13.B
14.D
15.C
16.(1) 不赞同 步骤2中白磷燃烧需要消耗氧气,若没有氧气白磷不会燃烧(合理即可)
(2)白磷与氧气接触
(3) 为白磷燃烧提供热量
(4) 2.2 0.6 是
17.(1)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瓶底
(3)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出现白色不溶物 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消耗氢氧化钙,不会出现气泡 足量的稀盐酸 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
(4)ABC
(5) 1:2 BD/DB
18.(1)AG/GA
(2) BDCE
(3) 设11.8g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x,则
解得x≈29.1%
答: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