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一条勇敢者们的探险之路;
一条沟通全球的开拓之路;
一条世界市场的形成之路;
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之路;
一条血与火的征服之路;
一条铁与血的反抗之路;
一条殖民掠夺的罪恶之路;
一条物种传播的交流之路;
一条人类文明的相遇之路;
一条震撼至今的历史之路。
在你的心中,新航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知道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的基本史实,并能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全球范围内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给人类带来的双重影响。
2、能运用地图,了解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的基本史实,培养时空观念。
3、能概括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分析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04商品流动
03疾病传播
二、变动:世界格局的演变
01人口迁移
02物种交换
指15世纪以后出现的,以欧洲人为主导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这当中既包括物种的交换,也包括商品的交换。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
概念解读
05殖民扩张
0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02世界经济格局
04人类文明格局
03世界政治格局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表现: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人口迁移的表现
①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
②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多种血统,美洲成为世界上种族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③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史料实证
(3)特点:
损失人口1亿多
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
欧洲向美洲移民
非洲向美洲移民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徙示意图
思考:依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
史料实证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
迁移;
(2)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
及新开发区移民;
(3)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4)由欧洲国家主导;
(5)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材料1:世界的人口格局由此得以调整和重组,在新旧大陆之间益趋均衡。世界范围的人口移徙,有助于形成广泛的物质和人文交流,缩短不同地区人类集团间的发展差距,也有利于新的民族和文化融合。
——沈坚《地理大发现后流向新大陆的移民潮》
材料3:“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后来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2:在西班牙殖民地上,仅从1492-1541年止,印第安人被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歼灭的,算起来至少有1500万人……
——郑如霖《新航路发现的背景及其后果》
积极方面:
①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人种和民族结构变化);
②促进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④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⑤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方面:
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
②印第安人灭顶之灾;
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
④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4)影响: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思考: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的影响
物种交换的基本概况
(二)物种交流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欧亚 →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
动物 马、牛、猪、羊、鸡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
微生物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示意图
物种交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3. 本质:
世界联系日益增强
4、影响:
积极:①丰富饮食结构;②增加粮食产量;③促进人口增长;④促进经济开发和联系;⑤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⑥促进文明交流和交融。
材料:由于有了玉米,原本在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人口衰退的法国和意大利,到18世纪其人口开始回升。……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也大大增加了中国的粮食产量,对明清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猪、马、牛、羊等牲畜被欧洲人引入美洲,为生活在美洲的人们提供了肉食、奶类、皮毛和畜力。老鼠也藏在船舱里飘洋过海到达美洲,影响了美洲原有的生态链。
消极:①破坏生态环境;②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二)物种交流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哥伦布大交换》
【合作探究】根据以下材料分析物种交换的特点
特点:欧洲主导、内容丰富、结果具有双重性、范围广、具有长期性
(二)物种交流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中国古代物种引进
知识扩展
时间 引进的作物
西汉 石榴、葡萄、蚕豆、黄瓜(胡瓜)、大蒜(胡蒜)
魏晋南北朝 茄子、扁豆
唐朝 菠菜、开心果、无花果、芒果
宋朝 占城稻、绿豆、哈密瓜
明朝 番薯、南瓜、番石榴、胡椒、马铃薯、花生、辣椒、玉米(番麦)、番茄、向日葵、腰果、烟草、菠萝
清朝 木瓜、草莓、生菜、菜花、洋葱、洋白菜
问题:结合“历史纵横”分析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中国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甘薯俗名红山药也。徐玄扈相国曰:“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二: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矣。
——袁景晖《建始县志》
材料三 16世纪初,花生由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进入19世纪后,在欧亚非地区,花生在供人们食用的同时,亦迅速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
①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有利于缓解饥饿、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人口
②经济作物的引进有利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结合地图,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的变化?
印度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大西洋贸易
1.原因: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陆路贸易
海路贸易
②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贸易的全球化,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①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表现
(1)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贸易中,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印度洋贸易路线连接东南亚、 印度、阿拉伯和东非,至少早在公元前 3 世纪就开始了。这个庞大的国际航线网络将所有这些地区以及东亚(尤其是中国)连接起来。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手工制品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欧洲
南美
“三角贸易”
贸易区 行程 方向
商品
大 西 洋 出程
中程
归程
欧洲—非洲
纺织品、枪支、手工业品等
非洲—美洲
黑奴
美洲—欧洲
烟草、蔗糖等
①第一阶段:
②第二阶段:
(2)大西洋贸易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
欧洲各国
印度
果阿
澳门
(中转站)
中国
(明清)
美洲
墨西哥
丝
瓷
大量白银
大量白银
丝瓷棉
丝瓷棉
葡萄牙主导
西班牙主导
日本
丝绸
大量白银
菲律宾
马尼拉
(3)太平洋贸易
区域 主导国 贸易路线及主要交换物 特点
太平洋贸易 葡萄牙
西班牙
线路1: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果阿→欧洲(白银)→中国
线路2:中国(生丝)→澳门→日本(白银)→中国
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菲律宾马尼拉中转→墨西哥(白银)→菲律宾马尼拉→中国
①贸易线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澳门为主要中转站;
③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①马尼拉大帆船;
②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表现
(2)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了新兴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知识拓展:在丝银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梁方仲认为正因为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我们亦可以知道一条鞭法得以用银普遍的缴纳的缘故”,这就是说白银的流入满足了财政白银化的需要。
除此之外,白银的流入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同时,农民要卖掉的东西必须有人愿意买才行,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和分工的细化,家庭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等使得传统体制内的市场得以大大拓展。
(1) 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
(4)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欧洲,中国在当时全球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5)西学东渐。
概念解析
(1)早期(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以前):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目标,公开掠夺为主要手段;
(2)中期 (工业革命期间):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
(3)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以寻求投资场所,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为主要目标,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
阶段划分
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西、葡、荷、英、法等五个国家,其中大多数为封建国家。
三、早期殖民扩张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 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概念辨析
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葡萄牙殖民地示意图(绿色)
西班牙殖民地示意图(红色)
荷兰殖地示意图(绿色)
英国殖地示意图(红色)
17世纪
18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
16世纪
欧洲的崛起——殖民扩张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15—16世纪)
殖民国家 葡萄牙 西班牙
扩张方向
活 动 区 域 美洲
非洲
亚洲
殖民特点
共同特点
非洲和亚洲
巴西
西非、东非海岸的一些据点
印度、印尼、马六甲、澳门
侵占军事据点,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
美洲
中南美洲
菲律宾
开采黄金白银、建立大庄园、种植园、奴隶贸易
①都采取暴力征服手段掠夺财富
②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掠夺的财富用于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
2.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建立殖民地
掠夺金银
黑奴贸易
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
垄断商路
欺诈贸易
葡萄牙——
亚非、巴西
西班牙——
美洲、菲律宾
教皇子午线
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世界文明格局变化
基础概念: “教皇子午线”
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荷兰17C 英国18C中
兴起 条件
过程
殖民扩张方式和特点
扩张 简况
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垄断贸易(商船队)
①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7C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③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18世纪下半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日不落帝国”)
①海盗掠夺;②商业(殖民)战争;
③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④黑奴贸易(三角贸易)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经济优势
③政治优势 ④军事优势
①地理优势 ②经济优势
③政治优势(1581年)
工业资本主义战胜商业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专制制度
北美:新尼德兰殖民地
亚洲:爪哇岛、马六甲、台湾
非洲:好望角
北美:沿大西洋沿岸建立13块殖民地
亚洲:在印度西、东海岸建立殖民地
2.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3.早期殖民扩张有何特点?(从目的、方式、殖民国家和地区思考)
(1)主要目的:掠夺财富,
(2)主要方式: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奴、种族屠杀
(3)侵略国家以西欧国家为主,被侵略国家以亚非拉为主
(4)带有血腥性、野蛮性、强盗性
三、早期殖民扩张
三、早期殖民扩张
4、影响
材料1:(西班牙殖者民)采取欺诈手段攻陷了阿兹特克和印加这两个古老的帝国,将价值连城的文化珍宝全部熔化成金块和银块运回国内。除了掠夺财富外,殖民者还销毁一切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摧毁了两国的神庙、陵墓和古迹,使古老的文明古迹荡然无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之一。
材料2: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1)对殖民地:
①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a.美a.美洲——掠夺金银、原料和种族屠杀;
b.非b.非洲——黑奴贸易,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
c.亚c.亚洲——殖民侵略、殖民据点和商业垄断。
商业
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物种)
贸易规模扩大(三大贸易区)
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以西欧为中心的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衰落
价格革命
商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欧洲社会转型
商业革命拉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序幕,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商品和原料市场问题。
价格革命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第一要素,即资本原始积累。
(2)对殖民国家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类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经济上工业革命和思想上启蒙运动即将到来!
①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材料:“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马世力《世界史纲》
②世界逐渐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地域性历史演变为世界性历史。
③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换。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3)对世界
④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1)对殖民地:
①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客观上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2)对欧洲:
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
(3)对世界:
①使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推动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②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③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归纳总结 :新航路开辟或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思维拓展】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大量白银流入,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外交上: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 (如葡萄牙占领澳门;荷兰占领台湾),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文化上:西方传教士东来,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4、生活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思维拓展】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
人类文明格局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广大殖民地地区人民的苦难,也不断拉大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全 球 航 路 的 开 辟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世界格局变化
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改变世界多元文明格局和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
和文明格局
世界
经济格局
人口的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
世界性流动
早期
殖民扩张
推 动
推 动
整体
分散
课堂小结
1.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2.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园,试图奴役当地人,但因当地人对疾病不具免疫力,纷纷死于感染。于是,殖民者开启了大西洋的奴隶交易。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引发了奴隶贸易 B.殖民扩张导致疾病在全球传播
C.殖民者拓展了美洲的开发 D.殖民活动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
针对训练
B
D
3.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辟了墨西哥与中国之间的跨太平洋商业通道。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美国发展了对华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这一跨太平洋国际贸易。这两条贸易通道的开辟( )
A.巩固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B.适应了欧美国家商品输出的需要
C.缩小了拉美与北美经济发展的差距 D.促进了全球新兴贸易网络的发展
4.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创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下图为贸易路线示意图。该图可说明( )
A.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亚洲
B.帆船贸易使美洲大为受益
C.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西班牙主宰亚洲经济贸易
针对训练
D
C
5.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602年,荷兰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1694年,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这反映了( )
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C.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D.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
6.16世纪前的葡萄牙,原产印度的胡椒售价昂贵,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这种变化是因为(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针对训练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