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二三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
(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主要区位因素一二三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重要。
(2)现代社会,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影响越来越突出。
思考讨论当前我国政府为何对农民进行种粮补贴?这反映了哪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种粮利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降低。政府用财政补贴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属于社会经济条件中的政策因素。一二三二、农业地域类型
1.形成: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
2.概念: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3.分类
(1)以种植业为主: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
(2)以畜牧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3)以混合农业为主:谷物家畜农业、种植业和牧羊(牛)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一二三4.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南部。
(2)区位优势。一二三(3)生产特点。
①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低。
思考讨论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高,为何商品率却低?
提示:单产高是由于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但由于人口稠密,消费量大,作为商品出售的粮食少,故商品率低。一二三5.商品谷物农业
(1)概念: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3)分布。
①世界: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一般以家庭农场为主经营。
②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国营农场为主经营。
6.混合农业
(1)概念: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分布。
①世界: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②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一二三(3)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农业的优点。
①环境效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②社会效益:时间上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③经济效益:农场主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思考讨论澳大利亚东南部混合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澳大利亚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水源是其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此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东水西调的措施。一二三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1)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如人类破坏原始森林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如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问题导引
材料一:每年冬季,满载着辣椒、黄瓜、西瓜等瓜菜的货车发往北京,保障冬季首都“菜篮子”供应,每年海南冬季瓜菜在北京的供应量约150万吨。
材料二:海南省价格成本调查队调查显示,2014年农户种植结构发生一些变化,减少了豆类、花生和甘蔗的种植面积,扩大了粮食和瓜菜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总体种植结构仍向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倾斜。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海南省种植蔬菜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提示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力高;种植历史长;政策支持等。
(2)材料二的种植结构向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倾斜,体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什么特点?
提示农业区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增强。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具体如下。
1.自然条件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2.社会经济条件探究一探究二3.技术条件探究一探究二二、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条件等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2015·北京文综)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探究一探究二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在上图的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并阐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探究一探究二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甲地主要的农作物为棉花、小麦、水稻等,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区,可从灌溉水源、气候、光照、热量、温差、土壤等方面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乙地主要的农作物为棉花、水稻、小麦等,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从水源、气候、土壤、光照、热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甲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沿岸及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
乙地:盛产棉花、水稻、小麦等;农业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二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导引
材料:云南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成功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下面两图分别为元阳水稻梯田景观图和水稻生产活动景观图。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其有哪些特点?
提示水稻种植业。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2)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什么?
提示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地势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等。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及特点比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例题2
读中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美国四个国家农业比例示意图,完成(1)~(2)题。探究一探究二(1)四个国家中属于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和出口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有关各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畜牧业产值比重高,其农业生产类型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B.②国农业技术发达,其粮食大量出口国际市场
C.③国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产品商品率低
D.④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生产技术先进,农产品商品率高
解析:第(1)题,依据农业人口比重、农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可推知①为阿根廷,②为马来西亚,③为美国,④为中国。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和出口国是美国。第(2)题,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发展了大牧场放牧业,世界闻名。
答案:(1)C (2)A1 2 3 4 5 61.我国“南米北面”的传统饮食习惯,体现了农业生产的 ( )
A.地域性 B.周期性
C.商品性 D.市场性
解析: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我国的饮食习惯,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答案:A1 2 3 4 5 6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完成第2~3题。1 2 3 4 5 62.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有( )
①旱涝 ②台风 ③凌汛 ④风沙 ⑤寒潮 ⑥盐碱化
⑦缺水 ⑧低温
A.①②③④ B.①④⑥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⑧
3.适宜在图示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水稻、油菜、茶叶
B.春小麦、亚麻、甜菜
C.棉花、玉米、甘蔗
D.冬小麦、棉花、花生
解析:第2题,图示地区为华北地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受旱涝、风沙、土地盐碱化、缺水等因素制约。第3题,华北地区适宜种植冬小麦、棉花和花生等农作物。
答案:2.B 3.D1 2 3 4 5 6下图为某地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图,读图完成第4~5题。1 2 3 4 5 64.有关该地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品率高 B.劳动力投入少
C.科技比例大 D.机械化程度高
5.在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订单农业”抑制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B.循环经济实现了环境污染物的零排放
C.品牌优质大米主要靠精深加工环节实现
D.精深加工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化的发展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发展的是订单农业,水稻生产商品率高,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第5题,“订单农业”能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循环经济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精深加工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化发展。
答案:4.A 5.D1 2 3 4 5 6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5年4月20日至5月30日,第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在山东寿光隆重开幕。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盛誉的寿光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传承悠久的历史背景。寿光地区有适合蔬菜种植的自然条件。这里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由于世界最先进的蔬菜培育、种植、贮运、园艺等方面技术的逐渐引进,使得这个地区成为农业高技术的角逐平台。寿光农民不断引进国外蔬菜品种,引种南方蔬菜品种,改变蔬菜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使产品的独特性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材料二:寿光位置略图。1 2 3 4 5 6(1)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2)寿光蔬菜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寿光蔬菜行销全国,甚至出口日本、韩国等,其得益于哪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4)为了实现寿光蔬菜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运用农业区位的知识,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第(2)题,寿光的蔬菜产业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第(3)题,蔬菜易腐烂变质,长距离运输必须有便捷的交通与相应的冷藏、保鲜技术。第(4)题,寿光蔬菜的发展应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品种改良,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向生态无污染、绿色蔬菜方向转化。1 2 3 4 5 6答案:(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光照充足;平原地形,土壤深厚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交通便捷、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政策支持等。
(2)科学技术。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
(4)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含量,培养新品种;发展绿色有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