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环境的感觉(2.1-2.5)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共45分)
1.(3分)”三头一掌”是色香味俱全的衢州特色小吃。在感受”色香味”时没有用到的感觉器官是( )
A.眼 B.鼻 C.耳 D.舌
2.(3分)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盲人“阅读”盲文靠的是( )
A.视觉 B.触觉 C.痛觉 D.听觉
3.(3分)如图所示,同学们自制了一件小乐器,在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击的方法使其发出乐音,是因为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引起的
B.用同样大小的力从左到右敲击,音调依次升高
C.向瓶子里吹气也能使其发出乐音,这是因为里面的水柱振动引起的
D.用同样的方法向其吹气,从左到右音调依次升高
4.(3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用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
B.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闹钟铃声变小
C.堵住和放开特定音孔,长笛发出不同音
D.对着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摇晃
5.(3分)生活中的实验往往可以揭示声现象的本质。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声音越尖,说明响度与频率有关
B.图乙:将播放音乐的扬声器对准烛焰,烛焰会跳动,说明声音是以直线形式传播
C.图丙:抽尽玻璃罩内空气,闹钟的声音几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图丁:为改善工作环境,工厂车间内的工人戴耳罩,说明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3分)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7.(3分)音乐课上老师组织了“听音辨器”活动:“听一段音乐,判断出该音乐演奏的乐器。”同学们判断乐器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8.(3分)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9.(3分)上虞江滨公园里小虞将照相机镜头对准一株绿叶红花的月季,为追求某种艺术效果他想拍摄一组绿叶黑花的照片,则小明应该选择滤镜的颜色()
A.无色 B.绿色 C.红色 D.蓝色
10.(3分)一只白鹭在水中觅食(如图所示),小金同学看到白鹭在水中同时出现了“影子”和“像”,下列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乙和白鹭大小相等 D.甲是实像
11.(3分)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神奇的光学现象。以下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B.海市蜃楼C.湖中的倒影D.雨后彩虹
12.(3分)如图所示是我们做过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垂直放置
B.当光线射向平面镜时,反射角β=入射角α
C.把右半边纸板B绕ON的向后折,反射光线将不存在
D.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是验证三线共面
13.(3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B.C.D.
14.(3分)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5.(3分)唐代高骈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楼台倒影”的原理与图中的光学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日晷计时B.对着镜子画脸谱C.水球成像D.白光通过三棱镜呈彩色
二、填空题(共8题;共44分)
16.(4分)跑操是各校大课间活动的主项目,同学们跑操训练时,步伐整齐、气势宏博。请回答:
(1)(2分)班级跑操训练时,同学们听到指挥员的指令,听觉是在 中形成的。
(2)(2分)跑到指定位置后,同学们利用了在同一均匀介质中 的原理,迅速排成整齐的队伍。
17.(6分)周末,小明同学跟随父母走进美丽诸暨市同山镇参加一年一度的樱桃节,樱桃树结果多,果熟之时,果红叶绿,甚为美观。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酸酸甜甜”…
(1)(2分)小明看到果红叶绿的感觉器官是 。
(2)(2分)小明品尝到了樱桃的“酸酸甜甜”,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
(3)(2分)小明闻到了樱桃特有的香味,但农民却很难感觉到种香味,这是因为 。
18.(8分)迎龙灯是东阳新春最盛大的名俗文化活动之一。东阳独具特色的板凳龙是由一节节的板凳钻孔连接而成的,伴随着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常。
(1)(4分)观赏龙灯时听到的锣声是 (填”锣”或”空气”)振动产生的。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人耳听到锣声的过程: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听神经→听觉中枢。
(2)(4分)用力打鼓,鼓声越响,这表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正在家中学习的你为了避免被外界的噪声所影响,请写出一条合理的措施 。
19.(4分)如图所示,小英同学在参加跳绳比赛时听到“呜-----”声。
(1)(2分)“呜呜-----”声是绳子引起周围空气 而产生的。
(2)(2分)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20.(8分)双彩虹是在原彩虹的外围出现一条直径稍大、颜色反转的同心彩虹现象。
(1)(4分)”人工彩虹”: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如图甲所示),在校镜后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这是光的 现象。光线射到白屏上后发现①处的温度升高比较明显,因为 具有热效应。
(2)(4分)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半透膜上可看到一个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膜上烛焰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1.(4分)2023年3月26日上午丽水马拉松鸣枪开跑!如图为本次赛道部分场景,请回答:
(1)(2分)观众能从不同角度看到”2023丽水马拉松”字样,是因为发生了 (填反射类型);
(2)(2分)我们看到运动员身上衣服是红色的,是因为该衣服只反射 。
22.(4分)如图所示,光线AO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为 ;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
23.(6分)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块玻璃板立在纸上,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A、B放在白纸上。
(1)(2分)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 。
(2)(2分)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薄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但始终找不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的位置,原因可能是 。
(3)(2分)若在薄玻璃板后放置一块木板,蜡烛A (选填”仍能”或”不能”)通过薄玻璃板成像。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48分)
24.(12分)小金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观察到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
(1)(3分)根据光路的特点,小金确认反射角为 (选填“α”“β”或“γ”)。
(2)(3分)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由数据可知①处为 度。
入射角 0° 15° 30° 45° 60°
反射角 ① 15° 30° 45° 60°
折射角 0° 11.3° ② 35.4° 40.9°
(3)(6分)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由此可推测,②处的数据θ范围是 。
A.11.3°<θ<35.4° B.11.3°<θ<30°
C.30°<θ<35.4° D.15°<θ<45°
25.(12分)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3分)在该成像实验中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
(2)(3分)将点燃的蜡烛1放在A位置,拿一支相同的蜡烛2竖立着在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时,该位置记为A';来回移动蜡烛的位置是为了确定 的位置;
(3)(3分)改变蜡烛1的位置,重复步骤(2),可得像与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如图乙,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
(4)(3分)将图乙中C处的蜡烛沿直线CC“向镜面位置移动1cm,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26.(1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0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1)(3分)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
(2)(3分)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是:
(3)(3分)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 的。
(4)(3分)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27.(12分)声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认识声音,科学兴趣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图甲,逐渐抽去钟罩内气体,听到铃声越来越小。
实验二:图乙,一张纸分别接触转动中的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齿轮的齿数越多,纸片发出的声音越尖。
实验三:图丙,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左右晃动。
(1)(3分)以上三个实验中,实验一表明 。
(2)(3分)实验二表明:音调高低由 决定。
(3)(6分)实验三表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声音具有 。
四、解答题(共4题;共23分)
28.(6分)作图题。
(1)(3分)在图甲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3分)如图乙所示,S是发光点,A是某条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请画出这条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29.(6分)小明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个实验,实验过程中小明把一枚硬币放在桌子上的空碗里,头部保持不动,并将桌子上的碗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看不到硬币为止。然后缓慢向碗中倒水,直到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
(1)(4分)小明看不到硬币的现象是由于 ,重新看到碗底硬币是由光的 现象造成的。
(2)(2分)若用MN表示水面,则下面四幅图中,能够合理解释该实验现象的是图 。
30.(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3年,荷兰的一个火药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km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km到160km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都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km的地方,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
【材料二】声音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沿直线传播,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往温度低的地方传播,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材料三】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骆驼队白天在沙漠中行走时,队伍后面的喊声,队伍前面往往听不到等。
(1)(2分)材料一中,人在50km处比100km听到的爆炸声的响度要 一些(填“大”或“小”)。
(2)(2分)生活在离火车道较近的地方的人们发现,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听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这主要是由于早、晚比白天的地表温度 ,声音向地表附近传播。
(3)(2分)声音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沿直线传播,光与声音有类似性质: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 传播。
31.(5分)“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图甲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 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C2.B3.D4.A5.C6.A7.C8.C9.B10.C11.A12.C13.D14.B15.B
16.(1)大脑皮层(2)沿直线传播
17.(1)眼(2)大脑皮层(3)大脑嗅觉中枢适应
18.(1)锣;耳蜗(2)振动幅度;戴耳塞
19.(1)振动(2)音调
20.(1)色散或折射;红外线(2)倒立;变大
21.(1)漫反射(2)红光
22.50度;减小
23.(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3)仍能
24.(1)β(2)0(3)小于;B
25.(1)玻璃板(2)像(3)相等(4)不变
26.(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将纸板F沿着ON向后转动,观察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
(3)逆
(4)漫反射
27.(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频率(3)波;能量
28.(1)
(2)
29.(1)光的直线传播;折射(2)B
30.(1)大
(2)低
(3)直线
31.答题要素:①不均匀;②折射;③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或逆着折射光线;④虚像
满分示例:海面上空气温度不同,导致空气不均匀,光在其中发生折射。人在看海市蜃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