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二一、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思考讨论“南甘北甜”“东耕西牧”分别反映了哪个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提示:“南甘北甜”反映了热量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东耕西牧”反映了水分(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一二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思考讨论为什么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多?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多为水田,较为分散,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一二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1)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2)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讨论近几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冬季已出现新鲜蔬菜供销两旺的景象,其影响因素有哪些?这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影响因素有人们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这说明人们利用温室大棚改变了蔬菜生长的热量条件,使其反季节生长,再加上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北方城市冬季依然出现新鲜蔬菜供销两旺的景象。一二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2.特点: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3.生产布局发展趋势一二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标志: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
5.布局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6.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二思考讨论我国四大牧区之一的内蒙古牧区的牧业生产属于大牧场放牧业吗?
提示:内蒙古牧区的牧业生产存在着“靠天养畜”的现象,生产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低,商品率也较低,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不属于大牧场放牧业。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问题导引
第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于2015年4月20日~5月30日在寿光隆重召开。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 180平方千米,人口104万。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销往国内外市场。
结合材料,思考:寿光市发展蔬菜生产有哪些有利区位因素?
提示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光照充足;平原地形,利于蔬菜种植;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北方冬季市场广阔,公路、铁路等交通便利,种植蔬菜历史悠久等。技术条件:农业科技发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易错警示
“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1)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的分布,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2)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改善,限制性因素就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探究一探究二方法技巧
农业的区位分析
(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①根据经纬度、海陆轮廓等确定具体位置。
②根据位置等信息确定气候、地形等自然特征。
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般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去考虑。
④评价一个区位的发展条件时,一般需分析其优势和限制性因素,不利因素是今后改造的对象,并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探究一探究二(2)农业生产主导区位因素判断方法。
判断某地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热、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如下表:探究一探究二规律总结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在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市场因素。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的温室大棚,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用“温室大棚”代替“南菜北运”的主要原因是( )
A.价格因素 B.交通运输不便
C.消费者习惯变化 D.气候变化
(2)“温室大棚”能发展反季节蔬菜,引起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土壤
C.热量 D.光照探究一探究二解析:第(1)题,“南菜北运”说明了交通运输方便;“冬季市民餐桌上常有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说明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发生变化;“温室大棚”改变了热量条件,但是改变不了气候;由题中“北方城郊建有大面积的温室大棚”知当地生产与外来运输相比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具有市场竞争力。第(2)题,“温室大棚”利用保温效应的原理,改变了大棚里的热量条件,满足了西红柿、黄瓜等夏季蔬菜在冬季生长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答案:(1)A (2)C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二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导引
2015年4月中旬,青海省从智利引进的1 000头奶牛在经过百余天的长途旅行后,终于抵达西宁。智利与中国虽相隔万里,但有着良好的合作。
结合材料,思考:智利和青海的主要畜牧业类型有什么不同?
提示智利主要是大牧场放牧业,青海主要是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探究二方法技巧
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判断的一般方法
判别农业地域类型,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即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方式。如表:探究一探究二 例题2
读三地区的农业资料比较图,完成下列各题。(1)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B.乙——澳大利亚混合式农业
C.丙——亚洲水稻种植业
D.甲——城郊乳畜业
(2)甲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A.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探究一探究二解析:第(1)题,据图中资料比较可知,甲地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较低,投入劳动力数量较多,可以确定甲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乙地区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商品率高,可能是混合式农业;丙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投入劳动力数量较少,可能为乳畜业或大牧场放牧业,结合选项,可以确定选B项。第(2)题,考查对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的理解。
答案:(1)B (2)B1-3 4-5 6马铃薯原产于安第斯山地的高山区,目前已广泛种植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第一生产大国。 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占全自治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011年乌兰察布马铃薯获得丰收,但却遭遇滞销。据此完成第1~3题。
1.内蒙古乌兰察布与安第斯山地的高山区相比,适合马铃薯种植的相似自然条件是( )
A.纬度较高 B.地势起伏大
C.气候温凉 D.气温年较差大
2.乌兰察布利用网络推销方式,缓解了该地马铃薯滞销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
A.市场信息畅通 B.农业技术提高
C.政策导向得力 D.运输条件改善
3.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中,经营者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最小的是( )
A.热带种植园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式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1-3 4-5 6解析:第1题,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安第斯山地的高山区分别受纬度位置和地形影响,气候温凉,是适合马铃薯种植的相似自然条件。第2题,利用互联网可以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变化,为缓解马铃薯滞销的问题提供通畅的信息渠道。第3题,混合式农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营者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最小。
答案:1.C 2.A 3.C1-3 4-5 6下图为某家庭农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4.该农场最可能分布在( )
A.美国中西部的大平原上
B.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
C.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上
D.中国的珠江三角洲
5.下列有关此农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 ②以轮作和休耕的方式维持地力 ③完全依赖附近河流灌溉 ④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两种方式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 4-5 6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场将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因此属于混合式农业,最有代表性的混合式农业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第5题,轮作和休耕方式使土地得到休养生息,因此能够维持地力;种植谷物与放牧牲畜可根据市场需求量大小分别确定其生产规模,因此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
答案:4.B 5.C1-3 4-5 66.下图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①②两地比较,种植水稻的气候条件更好的是 地;③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2)我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气候优势条件是 ;不利影响主要是 。因此,加强 工程建设是实现水稻稳产的保证。?
(3)④地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与②地相比,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3 4-5 6解析:第(1)题,①②两地相比,①地纬度更低,热量更充足;③地位于西北地区,水分是其制约因素。第(2)题,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一方面雨热同期,另一方面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第(3)题,④地位于东北地区,为商品谷物农业,该地以国营农场为主,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答案:(1)① 水分
(2)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水利
(3)商品谷物农业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