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诸子第十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0 诸子第十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1:45:36

文档简介

专题10 诸子第十
章节简介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12
试题精选(共32题) 12-34
本章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伸舒“罢熟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本章的内容,不管是对语文的学习还是历史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原 文 批 注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意思是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诸子百家兴起的背景】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分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 【诸子百家兴起的过程】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困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有教无类(类:种类)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紧缩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站定道德立场,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这样说话办事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起到效果。
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 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还有原业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却多半成为武士。武士是以帮人打仗为职业的专家。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 巨子又称钜子,墨家领袖的称呼。 墨家有着严密的组织,其领袖也就是巨子(钜子),墨子有没有当过巨子,这个无法考证,但方授楚《墨学源流》认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
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说他们是以节俭勤苦的夏禹为法的。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孔子一生曾遇到好些“避世”之士;他们着实讥评孔子。这些人都是有知识学问的。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将天下给他,换他小腿上一根汗毛,他是不干的。天下虽大,是外物;一根毛虽小,却是自己的一部分。所谓“真”,便是自然。杨朱所说的只是教人因生命的自然,不加伤害;“避世”便是“全生保真”的路。不过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穷了。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扩充的。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 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的意思是:人要按照自己的本性活着,不要被物质所累,在生活中不断加强自我认识,从而成就自我。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孔子遇到那些隐士,也都在楚国,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曰明”。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样以退为进,便不至于有什么冲突了。因为物极则反,所以社会上政治上种种制度,推行起来,结果往往和原来目的相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但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不齐是自然的。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 知晓自然之理的才能明白道的意义。 想要收敛他的放纵行为,必须姑且暂时张扬他;要想削弱他,必须暂且增强他;要想废除他,必须暂且让他兴盛;要夺取他,必须暂且给予他
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辩者”的影响。“辩者”汉代称为名家,出于讼师。辩者的一个首领郑国邓析,便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另一个首领梁相惠施,也是法律行家。邓析的本事在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的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语言文字往往是多义的;他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样发展了辩者的学说。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性质,都因比较而显,所以不是绝对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叫作“合同异”。
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白性与坚性两者是分离的。况且天下白的东西很多,坚的东西也很多,有白而不坚的,也有坚而不白的。也可见白性与坚性是分离的,白性使物白,坚性使物坚;这些虽然必须因具体的物而见,但实在有着独立的存在,不过是潜存罢了。这叫作“离坚白”。这种讨论与一般人感觉和常识相反,所以当时以为“怪说”、“琦辞”,“辩而无用”。但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
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一方面是平民的解放,一方面是君主的集权。这时候国家的范围,一天一天扩大,社会的组织也一天一天复杂。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
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因为人性究竟是恶的。术是君主驾御臣下的技巧。综核名实是一个例。譬如教人做某官,按那官的名位,该能做出某些成绩来;君主就可以照着去考核,看他名实能相副否。又如臣下有所建议,君主便叫他去做,看他能照所说的做到否。名实相副的赏,否则罚。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这两种人是常在一处的同事。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分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他们关系极密切,所注意的事有些是相同的。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方士:方术士,即方技之士与数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
当时阴阳家的首领是齐人驺衍。他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五行是古代的信仰。驺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在它当运的时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运尽而衰,为别一德所胜、所克,别一德就继起当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历史上的事变都是这些天然势力的表现。每一朝代,代表一德;朝代是常变的,不是一家一姓可以永保的。阴阳家也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那时候儒家也在开始受他们的影响,讲《周易》,作《易传》。到了秦、汉间,儒家更几乎与他们混和为一;西汉今文家的经学大部便建立在阴阳家的基础上。后来“古文经学”虽然扫除了一些“非常”、“可怪”之论,但阴阳家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了。 各朝代五行属性大致对应如下: 夏——木, 商——金, 西周——火,东周——火, 春秋战国时期(政权分裂五行互克), 秦——水, 西汉——土,东汉——土, 三国(政权对峙五行互克)其中以魏为代表——木, 西晋——金,东晋——金, 南北朝(政权更迭五行互克)延续至隋——火,唐——水,五代——土,十国(政权割据五行互克), 北宋——木,南宋——木, 元——金, 明——火, 清——水, 中华民国——土。
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定的;他们大概是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所以都不是有系统的著作。《吕氏春秋》却不然;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相,实行统一思想。他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但时机到底还未成熟,而秦不久也就亡了,李斯是失败了。所以汉初诸子学依然很盛。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灭了。这时候政治上既开了从来未有的大局面,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变动也渐渐凝成了新秩序,思想渐归于统一,也是自然的趋势。在这新秩序里,农民还占着大多数,宗法社会还保留着,旧时的礼教与制度一部分还可适用,不过民众化了罢了。另一方面,要创立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也得参考旧的。这里便非用儒者不可了。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理论化,使那些东西秩然有序,粲然可观。别家虽也有政治社会学说,却无具体的办法,就是有,也不完备,赶不上儒家;在这建设时代,自然不能和儒学争胜。儒学的独尊,也是当然的。 粲然可观(càn rán kě guān),形容事物色彩鲜明。指成绩卓著,达到很高的水平。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1.填空。
(1)春秋、战国之际,“ ”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2)第一个开门授徒是 (人名),他主张 ,是第一个将学 术化的人。
(3)孔子开了讲学和 的风气,是“ ”阶级的老祖宗。
(4)孔子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 ”,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 。
(5)孔子认为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 的缘故。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这种学说是“ ”。
(6)孔子以后,儒家还有 和 ,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7)孟子说人性是 的, 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
(8) 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它。荀子从 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9) 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
(10)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 “墨”原是 的意思。
(11)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 ,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
的专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反对 ,提倡“ ”“”, 主张“ ”“非乐”。
(12) 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他们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
(13)后人杨朱将道家思想理论化了,建立“ ”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 ”。
(14)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 ”的影响。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 两派。
(15)儒、墨、道各家都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这就是 。
(16)法家出于“ ”, 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这就是 。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 集其大成。
(17)诸子都讲 ,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 于。只有法家的学说,从 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家 的学说支配的。
(18)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自 ,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 以为互
相影响。 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19)秦相吕不韦编撰《 》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 。汉武帝时期淮南王 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 ,他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 统于一尊。
【答案】(1)士 (2)孔子 有教无类 民众 (3)士 (4)人 人格的修养 (5)名不正 正名主义 (6)孟子 荀子 (7)善 荀子 (8)孟子 功利主义 (9)儒士 (10)武士 做苦工的犯人 (11)巨子 制造战争器械 侵略 非攻 兼爱 节用 (12)道家 (13)为我 以物累形 (14)辩者 公孙龙 (15)托古立言 (16)法术之士 法治 韩非子 (17)政治 理想 实际政治 法 (18)方士 天道人事 战国 (19)吕氏春秋 道家 刘安 董仲舒 儒学
2.下在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婴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C.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D.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D.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说人性是恶的;
故选D。
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经典常谈》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
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C.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代表人物有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于一尊。
D.“六书”中的“指事”发源于图画,描摹物形的大概,如“上”“下”;“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日”“月”。等到汉武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便只存在书体的演变了。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A.说法不正确。《经典常谈》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把《说文解字》放在了首篇,而非“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
D.说法不正确。“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象形”发源于图画。而非“‘指事’发源于图画”“‘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此外用小篆统一文字的是秦始皇,并非“汉武帝”;
故选AD。
4.请你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 )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jí( ),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xiǎng( )受的,他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儒( )士 古jí( ) xi ng( )受
(2)以上选段出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两个空格均填人名)
(3)选段中的文字在《经典常谈》中的哪个部分中可以看到?( )
A.《说文解字》 B.《诗经》 C.《诸子》 D.《战国策》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答案】(1) rú 籍 享
(2) 朱自清 孔子
(3)C
(4)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难道不是“士”阶级的老祖宗吗?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儒士:rú shì,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
古籍:gǔ jí,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可供后人研究;
享受: xiǎng shòu ,在心里上或生活上得到满足,要求和愿望得以实现。享用;受用。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理解。
第一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第二空,结合“他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可知,此处人物是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识记。
A.《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B.《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C.《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
D.《战国策》: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国别体史书,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文段介绍的是孔子,出自“诸子”一章,本章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字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
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式转化。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1.加“难道”或“怎么”;2.加入或去掉原句中的否定词;3.句末加“呢”或“吗”;4.将“。”改为“?”。
示例: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难道不是“士”阶级的老祖宗吗?
5.为了响应“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的号召,某校开展了“我爱文学”读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下图是读书活动的宣传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不超过60个字。
(2)任务二:下面是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适合做上联的一项是( )
上联: 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
A.书山学海,品味经典 B.博览文化,鉴赏河山
C.观史知今,当思进退 D.万卷经典,启迪人生
(3)任务三:某班组织阅读《经典常谈》后举办了读书讨论会,关于《诸子第十》,小语的发言有误,请你根据原著找出错处并修改。
小语: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
(4)任务四:在读书讨论会中探讨中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各方争论不休。对此,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1)示例:标志的上面是“全民读书”四个字,号召大家读书;标志下部是打开的书,书左边是门和楼梯,寓意书能够提升精神,书右边的窗户寓意书能够打开视野。
(2)A
(3)错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修改: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荀子重视圣王的威权。
(4)示例:我更认同应该多读经典名著的观点。经典名著是思想的精华,是人类的精华,古今发生的事情、人类遇到的困境本质上是一致的,阅读经典名著,能够抚慰后人的心灵,能够指导后人的行动。对人来说,经典名著比流行作品更有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扣住“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我爱文学”的主题可知,这个读书活动的宣传标志是要呼吁人们去读书,根据图片内容、构图要素,说明活动标志的寓意,字数在60以内。
宣传标志的最上方是“全民阅读”四个字,点明了其寓意是呼吁全民去读书,宣传部长的下方是一本打开的书,书的左边书页上有一扇门,里面有楼梯,寓意通过读书逐渐提升自己;书的右边书页是一扇打开的窗户,寓意书能够开阔视野。结合以上内容,组织语言,点明读书能够提升自己、开阔视野的作用,60字以内即可。
(2)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尾字仄入平出。
“读书明志”是并列结构,“读书”和“明志”都是动词+名词,“可识春秋”是动宾结构。
A.“书山学海”是并列结构,“书山”和“学海”都是名词+名词,“品味经典”是动宾结构,“典”是三声,是仄声;
B.“博览文化”是动宾结构,“鉴赏河山”是动宾结构,“山”是一声,是平声;
C.“观史知今”是并列结构,“观史”和“知今”是动词+名词,“当思进退”是动宾结构,“退”是四声,是仄声;
D.“万卷经典”是偏正结构,“启迪人生”是动宾结构,“生”是一声,是平声;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诸子第十》“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可知,孔子主张正名主义;
结合《诸子第十》“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可知,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荀子重视圣王的威权。
(4)本题考查意见建议。答题思路: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可以从经典名著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作品、有着深邃的智慧、能够陶冶心灵、滋养精神等角度来谈理由。
示例:我认同应该多读经典名著的观点。经典名著在历史中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是人类思想精华的结晶,其中的人物、道理、感情对人们的生活都具有先验性、指导性,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
6.“《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答案】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原文:“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主,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据此可知原因: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7.阅读表格内容,完成下列习题。
庄子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节选自《诸子第十》)
请结合庄子经典及《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的理解。
【答案】庄子经典中,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人乐鱼亦乐,体现了庄子“无所谓物我”,即物我交融、顺应自然的思想,与《经典常谈》中谈到的“至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的心态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意思是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人乐鱼亦乐,体现了庄子“无所谓物我”,即物我交融、顺应自然的思想。
根据《经典常谈》的“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可知,庄子智辩,重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与《经典常谈》中谈到的“至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的心态一致。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8.《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中道家学派有①哪两位代表人物?②他们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请你任选一问简要概括。
【答案】①老子、庄子。②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第①问,《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伸舒“罢熟百家,独尊儒术”等。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杨朱、老子、庄子)等。
第②问,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后来杨朱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庄子的学说也从此出发。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
9.小语在阅读《经典常谈》时不明白“《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请你结合《诸子第十》篇给她解答疑惑。
【答案】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非正义)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原文:“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主,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据此可知原因: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10.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年级组织了“品读《经典常谈》,赓续中华文明”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读经典,有收获:根据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同学们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汇总成表格,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
兴趣点 所读篇目 阅读收获
古代文化 《诗第十二》 ① (填人名)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止谪仙人”。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这新制。
《文第十三》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析分明。
古代历史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开创了“② ”(填史书体例),叙事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的时候。《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
诸子百家 《诸子第十》 孔子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的③ (填学术流派)。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孔子之后又出现了孟子、荀子两位大师。
(2)读经典,有感悟:阅读完《经典常谈》,同学们对“读经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想。请你结合对本书的阅读体验,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蒋丞这样说:读经典,不但可以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等历史事实。
徐欣这样说:读经典,让我充分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脉发展,我在读《诗经》《辞赋》《诗》这三篇时,既明白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知道了各位大诗人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是融于血脉中的。
我这样说:
【答案】(1) 李白 纪传体 儒家(儒家学派)
(2)示例一:读经典,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史记》,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发愤著书,不但有着严谨的治史精神,更有着持之以恒的初心。
示例二:读经典,可以让我明晓事理,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四书”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指导了我要及时复习的学习方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让我明白了大丈夫就要坚守心中正道,不屈不挠。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天上谪仙人”,可知①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②为:纪传体。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可知③为:儒家(儒家学派)。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读经典,可以学到不少的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还有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等。可以给予我们充足的精神营养,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11.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从下面篇目中任选两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战国策>第八》
③《<史记><汉书>第九》 ④《诸子第十》
【答案】①《说文解字》第一,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这一章节可以让中学生更加珍视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也更加加深了对中华文化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②战国策第八阅读感悟《战国策》第八篇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篇章,讲述了楚怀王在治国中的一系列教训和体会。让学生理解了治国不易,需要依照不同的情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国家的发展,才能够实现治国的伟大理想。
③《史记》和《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时期,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史记》《汉书》都是正史的源头,而且都成为了文学的古典。对于基本史料的把握,是学生的基本功,而不必去依赖孤本秘籍。打好基本功,读好正史,对学生一直是受益无穷的。
④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坏,列国战争纷杂,到了战国,农奴解放,政治经济制度相对自由,很多才智之士都想收拾动乱的局面,慢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诸子第十》无疑是人们治理社会的重要宝库,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等,都能让人们获得指导,令人受益匪浅。
【解析】考查名著阅读,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相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如:《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辞书。《说文解字》从上万个汉字中区别其偏旁和部首,分类归纳成五百四十个部类,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直至当今使用的汉语字典、词典,仍然使用部首检字法编排。《说文解字》在说解内容中首次阐发了“六书” 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许慎对六书分别下了定义,举了例字,后世讲六书都沿用许慎的名称和定义。《说文解字》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处当时汉朝的篆体外,还有籀文、古文等异体写法。这些字体大都为象形体。这就为研究汉字提供了宝贵的古文字资料,也为推究上古文字的本意给予极大的方便。直至现代,《说文解字》 学仍然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12.下面是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憾。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主张。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但大部分都不是哲学。
孔子、墨子都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修改意见是:
(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修改意见是:
【答案】 小明 修改意见: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文文 修改意见: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主要内容:社会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学派:①第一个开门授徒的是孔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之后有孟子、荀子。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②下层失业流民,多半会成为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这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反对侵略,提倡“非攻”“兼爱”,主张“节用”“非乐”。③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后来杨朱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庄子的学说也从此出发。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④法家出于“法术之士”,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这就是法治。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自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 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思想统一: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效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董仲舒,他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1)(2)根据《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可知,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而非“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憾”,因此,小明错误。
(3)(4)根据根据《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可知,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而非“大部分都不是哲学”,因此,文文错误。
13.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原因是什么?
【答案】(1)因为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2)在文辞上,《汉书》比《史记》更华丽整齐。唐代以前的人崇尚骈文,唐代以后崇尚散文,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大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
《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原文: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主,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据此可知原因:墨家坚守“非攻”主义,反对侵略的打仗,只帮助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
《经典常谈》中《史记》《汉书》第九原文:《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甚少。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经典常谈·诸子第十》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14.阅读选段内容,请简要概括孔子做了哪些开创性的事迹。
15.阅读选段内容,为什么说孔子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
【答案】14.①有教无类,学术平民化②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
15.孔子宣扬、维护西周的文化和制度,把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
【解析】1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根据“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可知,孔子有教无类,将学术民众化;根据“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可知,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
15.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根据“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可知,孔子宣扬、维护西周的文化和制度,把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
有一本书,成书于战火纷飞的1942年。该书分13个专题梳理和讲解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16.这本书的名称是《 》,作者:
17.下面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C.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D.《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18.在上第三单元的时候,有些同学觉得《诗经》比较好背,是因为诗中采用了某种写作手法,请说出这种手法,并说说它的优点。
19.有些同学觉得,在初二年挑选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进入课本,有些“不合时宜”。也有些同学引用孔子的话反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不做作不做假)。”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16. 经典常谈 朱自清 17.B 18.手法:重章叠句。优点:重章叠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律美。内容上:具有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强化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19.参考一:《诗经》整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引入课本,目的是倡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正如《关雎》中的青年男子,对淑女的喜爱“发乎情”,但所作所为“止乎礼”,思想纯正不做作。世间一切美好的想法都值得尊重,只是要遵守道德与法律的规定。
参考二:《诗经》教会我们如何正确面对青春期的情感问题。面对喜欢的人不是死缠烂打,而是努力提升自我。
【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成书于战火纷飞的1942年。该书分13个专题梳理和讲解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可知,这本书的名称是《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17.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
B.应为:荀子说人性是恶的,孟子说人性是善的。
故选B。
1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层层推进,强化情感,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强化情感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19.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首先理解什么是“思无邪”。孔子“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中和”之美。
其次,可结合《关雎》分析。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观都是那么得恰到好处。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表现出君子眼中淑女采荇菜时的活泼可爱与勤劳能干,表达出君子对其纯洁的爱慕之心,体现出《诗经》思想纯正的特点。
由此可知,《诗经》整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引入课本,目的是倡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乙】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选自《<诸子>第十》)
20.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 家、 家、 家。语段【甲】中孔子所著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通史。
21.下列有关“诸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推崇西周的文化和制度,用《诗》《书》《礼》《乐》等教导学生,后来这些书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B.荀子说人性本恶,反对功利,认为人们可以渐渐改善学好,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
C.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和平等,认为一切都应顺应自然,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都是在伤害人性。
D.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是平民的代言人,反对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22.下列关于国学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是《左传》《毛诗传》《穀梁传》。
B.《战国策》由汉代蒯通编定,主要记录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策士在各国间游说的故事。
C.《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先河,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首尾三千多年的历史。
D.除宫体诗外,乐府诗、近体诗都属于诗的范畴。
23.下列关于《诸子第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C.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主张“避世”,在此基础上老子建立了“为我”的学说。
D.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禁止各家学说,独尊儒学,让思想渐归于统一。
24.从两个选段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20. 丘 仲尼 思想 政治 教育 编年体 21.B 22.C 23.C 24.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时“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出身如何,一视同仁。②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注重人格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③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
【解析】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有误,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它。荀子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故选B。
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B.《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
D.宫体诗也属于诗的范畴;
故选C。
2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
C.有误,后来杨朱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不是老子;
故选C。
2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可知,孔子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由此可知孔子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
根据乙文“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可知,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教学时,他秉持“有教无类”的思想,无论学生出身如何,平等对待;
根据乙文“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可知,孔子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他特备注重学生人格方面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乙】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选自《<诸子>第十》)
25.《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
26.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语段甲中孔子所著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体史书。
27.从两个选段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8.我们有时因为看到一本书的推荐语,就会迫切地想读一本书。这就是推荐语的妙义所在。请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
【答案】25. 朱自清 佩弦 26. 丘 仲尼 编年体 27.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时“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出身如何,一视同仁。②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注重人格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③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 28.示例:本该熠熠生辉的中国经典古籍,蒙尘日久,这本书对话国学经典,践行文化自信,探知传统文脉,闪现真知灼见,作为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朱自清编写经典绝不拘守一家之说,而是给晦涩难懂的经典书籍以重新“现世”的机会,他的语言通达平和,处处透露出一种新旧兼容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方法,以便把很多后学者引到学习经典的大路上。
【解析】2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著的《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从从【乙】文段“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可知,孔子平等对待学生。教学时“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出身如何,一视同仁;
从从【乙】文段“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可知,孔子博学多能。讲学是多方面的,教育学生注重人格的修养,着重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
从【甲】文段“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可知,孔子善于思考,并付诸行动。将抽象的议论改为具体事例,汇编成《春秋》,更容易使人得到善恶的教训。
28.本题考查名著推荐。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内容和主旨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即可。
《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读者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
【活动一】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发言人 发言内容
小淮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
楚楚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主张。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但大部分都不是哲学。
安安 孔子、墨子都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29.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30.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活动二】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经典《离骚》”的专题探究活动。
《离骚》经典选段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琪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警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31.《经典常谈》相关内容中的“他”指的是 。
3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理解《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含义。
【答案】29. 小淮 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30. 楚楚 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31.屈原 32.这句诗的表层含义为: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的是楚怀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他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为楚怀王做出一番事业,表达了对楚怀王的忠诚和担忧。
【解析】29.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小淮”的表述中“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有误;应是: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30.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楚楚”的表述中“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但大部分都不是哲学”应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3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题《经典常谈》相关内容中的“他”指的是屈原。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意思是: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草木凋零、美人迟暮都是令人无限叹惋的事情,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短暂的思考,作者将楚怀王比作“美人”,担心楚怀王已到暮年还未有作为,时间流逝快,作者希望楚怀王能够珍惜有限的时间,能有一番作为,表现了作者对楚怀王的忠诚、担忧。专题10 诸子第十
章节简介 1
知识网络 1
原文+批注 2
内容概括 12
试题精选(共32题) 12-34
本章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伸舒“罢熟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本章的内容,不管是对语文的学习还是历史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原 文 批 注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上的阶级,有了紊乱的现象。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这些人也都根据他们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意思是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诸子百家兴起的背景】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分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 【诸子百家兴起的过程】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困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有教无类(类:种类)指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紧缩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站定道德立场,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这样说话办事才能让别人信服,才能起到效果。
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 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还有原业农工的下层失业流民,却多半成为武士。武士是以帮人打仗为职业的专家。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 巨子又称钜子,墨家领袖的称呼。 墨家有着严密的组织,其领袖也就是巨子(钜子),墨子有没有当过巨子,这个无法考证,但方授楚《墨学源流》认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
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说他们是以节俭勤苦的夏禹为法的。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孔子一生曾遇到好些“避世”之士;他们着实讥评孔子。这些人都是有知识学问的。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费力不讨好;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将天下给他,换他小腿上一根汗毛,他是不干的。天下虽大,是外物;一根毛虽小,却是自己的一部分。所谓“真”,便是自然。杨朱所说的只是教人因生命的自然,不加伤害;“避世”便是“全生保真”的路。不过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穷了。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扩充的。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 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的意思是:人要按照自己的本性活着,不要被物质所累,在生活中不断加强自我认识,从而成就自我。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孔子遇到那些隐士,也都在楚国,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曰明”。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样以退为进,便不至于有什么冲突了。因为物极则反,所以社会上政治上种种制度,推行起来,结果往往和原来目的相反。“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但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不齐是自然的。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 知晓自然之理的才能明白道的意义。 想要收敛他的放纵行为,必须姑且暂时张扬他;要想削弱他,必须暂且增强他;要想废除他,必须暂且让他兴盛;要夺取他,必须暂且给予他
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辩者”的影响。“辩者”汉代称为名家,出于讼师。辩者的一个首领郑国邓析,便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另一个首领梁相惠施,也是法律行家。邓析的本事在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的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语言文字往往是多义的;他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样发展了辩者的学说。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性质,都因比较而显,所以不是绝对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叫作“合同异”。
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白性与坚性两者是分离的。况且天下白的东西很多,坚的东西也很多,有白而不坚的,也有坚而不白的。也可见白性与坚性是分离的,白性使物白,坚性使物坚;这些虽然必须因具体的物而见,但实在有着独立的存在,不过是潜存罢了。这叫作“离坚白”。这种讨论与一般人感觉和常识相反,所以当时以为“怪说”、“琦辞”,“辩而无用”。但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始称“名家”。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后者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
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法术之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一方面是平民的解放,一方面是君主的集权。这时候国家的范围,一天一天扩大,社会的组织也一天一天复杂。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
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因为人性究竟是恶的。术是君主驾御臣下的技巧。综核名实是一个例。譬如教人做某官,按那官的名位,该能做出某些成绩来;君主就可以照着去考核,看他名实能相副否。又如臣下有所建议,君主便叫他去做,看他能照所说的做到否。名实相副的赏,否则罚。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诸子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
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这两种人是常在一处的同事。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先也是有迷信成分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他们关系极密切,所注意的事有些是相同的。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方士:方术士,即方技之士与数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
当时阴阳家的首领是齐人驺衍。他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五行是古代的信仰。驺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在它当运的时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运尽而衰,为别一德所胜、所克,别一德就继起当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历史上的事变都是这些天然势力的表现。每一朝代,代表一德;朝代是常变的,不是一家一姓可以永保的。阴阳家也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那时候儒家也在开始受他们的影响,讲《周易》,作《易传》。到了秦、汉间,儒家更几乎与他们混和为一;西汉今文家的经学大部便建立在阴阳家的基础上。后来“古文经学”虽然扫除了一些“非常”、“可怪”之论,但阴阳家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了。 各朝代五行属性大致对应如下: 夏——木, 商——金, 西周——火,东周——火, 春秋战国时期(政权分裂五行互克), 秦——水, 西汉——土,东汉——土, 三国(政权对峙五行互克)其中以魏为代表——木, 西晋——金,东晋——金, 南北朝(政权更迭五行互克)延续至隋——火,唐——水,五代——土,十国(政权割据五行互克), 北宋——木,南宋——木, 元——金, 明——火, 清——水, 中华民国——土。
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定的;他们大概是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所以都不是有系统的著作。《吕氏春秋》却不然;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相,实行统一思想。他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但时机到底还未成熟,而秦不久也就亡了,李斯是失败了。所以汉初诸子学依然很盛。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灭了。这时候政治上既开了从来未有的大局面,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变动也渐渐凝成了新秩序,思想渐归于统一,也是自然的趋势。在这新秩序里,农民还占着大多数,宗法社会还保留着,旧时的礼教与制度一部分还可适用,不过民众化了罢了。另一方面,要创立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也得参考旧的。这里便非用儒者不可了。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理论化,使那些东西秩然有序,粲然可观。别家虽也有政治社会学说,却无具体的办法,就是有,也不完备,赶不上儒家;在这建设时代,自然不能和儒学争胜。儒学的独尊,也是当然的。 粲然可观(càn rán kě guān),形容事物色彩鲜明。指成绩卓著,达到很高的水平。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1.填空。
(1)春秋、战国之际,“ ”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2)第一个开门授徒是 (人名),他主张 ,是第一个将学 术化的人。
(3)孔子开了讲学和 的风气,是“ ”阶级的老祖宗。
(4)孔子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 ”,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 。
(5)孔子认为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 的缘故。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这种学说是“ ”。
(6)孔子以后,儒家还有 和 ,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7)孟子说人性是 的, 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
(8) 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它。荀子从 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9) 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
(10)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 “墨”原是 的意思。
(11)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 ,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
的专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反对 ,提倡“ ”“”, 主张“ ”“非乐”。
(12) 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他们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
(13)后人杨朱将道家思想理论化了,建立“ ”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 ”。
(14)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 ”的影响。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 两派。
(15)儒、墨、道各家都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这就是 。
(16)法家出于“ ”, 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这就是 。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 集其大成。
(17)诸子都讲 ,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 于。只有法家的学说,从 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家 的学说支配的。
(18)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自 ,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 以为互
相影响。 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19)秦相吕不韦编撰《 》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 。汉武帝时期淮南王 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 ,他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 统于一尊。
2.下在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婴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C.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D.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经典常谈》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周易》《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并把《诗经》放在了首篇。
B.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C.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代表人物有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统于一尊。
D.“六书”中的“指事”发源于图画,描摹物形的大概,如“上”“下”;“象形”是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日”“月”。等到汉武帝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便只存在书体的演变了。
4.请你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他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 )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jí( ),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xiǎng( )受的,他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儒( )士 古jí( ) xi ng( )受
(2)以上选段出自《经典常谈》,作者是 ,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两个空格均填人名)
(3)选段中的文字在《经典常谈》中的哪个部分中可以看到?( )
A.《说文解字》 B.《诗经》 C.《诸子》 D.《战国策》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5.为了响应“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的号召,某校开展了“我爱文学”读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下图是读书活动的宣传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不超过60个字。
(2)任务二:下面是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适合做上联的一项是( )
上联: 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
A.书山学海,品味经典 B.博览文化,鉴赏河山
C.观史知今,当思进退 D.万卷经典,启迪人生
(3)任务三:某班组织阅读《经典常谈》后举办了读书讨论会,关于《诸子第十》,小语的发言有误,请你根据原著找出错处并修改。
小语: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
(4)任务四:在读书讨论会中探讨中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各方争论不休。对此,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6.“《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7.阅读表格内容,完成下列习题。
庄子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节选自《诸子第十》)
请结合庄子经典及《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的理解。
8.《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中道家学派有①哪两位代表人物?②他们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请你任选一问简要概括。
9.小语在阅读《经典常谈》时不明白“《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请你结合《诸子第十》篇给她解答疑惑。
10.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年级组织了“品读《经典常谈》,赓续中华文明”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读经典,有收获:根据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同学们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汇总成表格,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
兴趣点 所读篇目 阅读收获
古代文化 《诗第十二》 ① (填人名)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止谪仙人”。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这新制。
《文第十三》 《左传》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战争的记载,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析分明。
古代历史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开创了“② ”(填史书体例),叙事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的时候。《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
诸子百家 《诸子第十》 孔子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的③ (填学术流派)。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孔子之后又出现了孟子、荀子两位大师。
(2)读经典,有感悟:阅读完《经典常谈》,同学们对“读经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想。请你结合对本书的阅读体验,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蒋丞这样说:读经典,不但可以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还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等历史事实。
徐欣这样说:读经典,让我充分梳理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脉发展,我在读《诗经》《辞赋》《诗》这三篇时,既明白了《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也知道了各位大诗人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自古至今,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是融于血脉中的。
我这样说:
11.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从下面篇目中任选两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
①《<说文解字>第一》 ②《<战国策>第八》
③《<史记><汉书>第九》 ④《诸子第十》
12.下面是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憾。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主张。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但大部分都不是哲学。
孔子、墨子都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1)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修改意见是:
(2)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修改意见是:
13.班级正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诸子第十》篇回答。
(2)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原因是什么?
阅读《经典常谈·诸子第十》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14.阅读选段内容,请简要概括孔子做了哪些开创性的事迹。
15.阅读选段内容,为什么说孔子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
有一本书,成书于战火纷飞的1942年。该书分13个专题梳理和讲解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16.这本书的名称是《 》,作者:
17.下面关于《诸子第十》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B.荀子说人性是善的,孟子说人性是恶的。
C.老子以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D.《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
18.在上第三单元的时候,有些同学觉得《诗经》比较好背,是因为诗中采用了某种写作手法,请说出这种手法,并说说它的优点。
19.有些同学觉得,在初二年挑选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进入课本,有些“不合时宜”。也有些同学引用孔子的话反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不做作不做假)。”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乙】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选自《<诸子>第十》)
20.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 家、 家、 家。语段【甲】中孔子所著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通史。
21.下列有关“诸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推崇西周的文化和制度,用《诗》《书》《礼》《乐》等教导学生,后来这些书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B.荀子说人性本恶,反对功利,认为人们可以渐渐改善学好,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
C.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和平等,认为一切都应顺应自然,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都是在伤害人性。
D.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是平民的代言人,反对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22.下列关于国学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三传”是《左传》《毛诗传》《穀梁传》。
B.《战国策》由汉代蒯通编定,主要记录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等策士在各国间游说的故事。
C.《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先河,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首尾三千多年的历史。
D.除宫体诗外,乐府诗、近体诗都属于诗的范畴。
23.下列关于《诸子第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C.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主张“避世”,在此基础上老子建立了“为我”的学说。
D.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禁止各家学说,独尊儒学,让思想渐归于统一。
24.从两个选段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
(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乙】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已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的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
(选自《<诸子>第十》)
25.《经典常谈》的作者是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
26.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语段甲中孔子所著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 体史书。
27.从两个选段中,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8.我们有时因为看到一本书的推荐语,就会迫切地想读一本书。这就是推荐语的妙义所在。请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
【活动一】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发言人 发言内容
小淮 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威权,荀子重视圣王的道德。
楚楚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主张。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但大部分都不是哲学。
安安 孔子、墨子都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
29.说法错误的同学一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30.说法错误的同学二是 ,我的修改意见是: 。
【活动二】班级开展以“联系《经典常谈》阅读经典《离骚》”的专题探究活动。
《离骚》经典选段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琪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警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31.《经典常谈》相关内容中的“他”指的是 。
32.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理解《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