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激趣导入 擦亮一双慧眼,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美国﹚罗迦·费·因格 一、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 1、了解文体。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
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二、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法指导: 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明确:
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三、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 1、轻声朗读4~8段,思考:
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3)文章举了哪两个例子,请概括。(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什么事?)
2、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另举例子证明作者的观点。 3、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4、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要读得有力、自信。 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四、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1、再度走进文本,画出你认为文章中能起承上启下的重点句。它们大都以什么句式出现?表达有何好处?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五、拓展创新,发挥自我的创造力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女生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1、1+1=24
2、3+3=2
3、9+3=1
4、30+30=1
5、8+16=1这些算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可是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计算,它就成立了。下列算式成立吗? (1年+1年=24个月)(3个月+3个月=2个季度)(9个月+3个月=1年)
(30分钟+30分钟=1小时)(8小时+16小时=1天)
以上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五、拓展创新,发挥自我的创造力再见课件12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走近作者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1、同学们提出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2、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D、推究事物的道理。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袖手旁观)检查预习(一帆风顺)(不知所措)(格物)(彷徨)感知文本 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 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请同学们点评。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巩固铺垫2、什么是论点?3、怎样理解论据?4、那什么是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活学活用 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结构提纲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呢?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说古论今 为什么目前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只有作家莫言一个人?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
结束语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再见课件11张PPT。《短文两篇》《谈读书》
—— 培 根
《不求甚解》
—— 马南邨——培根《随笔》善择时即省时。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性格决定命运。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的人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也开创了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走近邓拓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 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文革”初期“三家村”受到残酷迫害,邓拓以死抗争。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 滞( )碍
吹毛求疵( ) 豁( )然贯通 嚼咀嚼( )味同嚼蜡( )好好读书( )读好书( )yíchóuzǎoxiájiéjuéliújièzhìc īhuòjuéjiáohàohǎo听读思考 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③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探究新知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2、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自主思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是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驳论。拓展训练 1、思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有哪些?
探讨比较明确: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2、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结束语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书籍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但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我们读书要有选择。希望同学们在学了这篇文章后能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借鉴别人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再见我要读书课件11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走近作者 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了解背景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情感。
2、请两名同学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评价。
评价重点:是否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朗读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表现。
4、谈听读体会:再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5、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感悟。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探究点一:
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探究点一: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明确:
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还有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人。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探究点二:
1、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不假那是怎样驳倒对方对方论点的呢? 明确: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对方的论证思路和方法还出现了什么错误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实质的。 明确: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是“他信力”,转到“求神拜佛”——只是“自欺力”,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就是直接反驳。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探究点二:
3、请两位同学板书本文的论述思路。 摆出对方的论据
得出对方的论点
反驳对方的论据
得出自己的论点
提出自己的论据品味语言,探究思想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3、作者在反驳对方论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提到了一类人,作者对这类人怀着怎样的感情,用了一些怎样的词来修饰,形容?跳读文章第6、7、8段。
4、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板书设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