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字)
【考点感知】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考查重点】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
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题型梳理】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炼字典范】
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推敲”是炼字的经典故事。因为“推敲”两个字,贾岛还冲撞了当时的京兆尹韩愈,传下一段佳话。
拜访友人,不知友人在不在家,所以,“敲”字好一些。而且,在静谧的环境中,一个“敲”字,使静夜更添了几分声响。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一个“闹”字仿佛使人看到春日红杏怒放盛开,生气勃发,如火如荼,如喷火蒸雾,写尽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个“绿”字,王安石经历数十次修改才成,已经成为炼字的经典示例。
“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春风如在眼前。
4.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王维《书事》
“欲上人衣来”是传神之笔,一个“上”字,仿佛让人看到,坐在苍苔之间,浓浓的绿色掩映在衣服上,似乎要爬到人的衣服上。
这一句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5.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一枝开”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6.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作为流放之身,宋之问离家越近却却胆怯。
一个“怯”字将诗人心中那忧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怯’字写得真情出。”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一个“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有的版本“见”字写作“望”字,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0.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
【例题精讲】
[例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步骤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步骤二)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 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 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 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 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
2. 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斛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4.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隐士。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将国事的艰难和个人的不幸交织起来写,抒发了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B.天天读着朋友的诗共度时艰,想到即将与朋友离别,怎不叫人心惊神伤!
C.峨眉山、岘首山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D.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隐士,委婉地表达了隐遁江湖之志。
6.诗的颈联中的“晚”和“春”字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注]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远烧,远方的落日好似燃烧的烈焰。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孤云”“归鸟”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流露出诗人的羡慕之情。
B.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滞留异地,思念家乡却长久不得归的惆怅、伤感。
C.尾联写诗人在水边徘徊,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
D.此诗采用情景分写法,即在每两联中先写景后抒情,构思颇具匠心,耐人寻味。
8.请从炼字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10.“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
六、阅读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1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2.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语言绮丽华美,韵味悠长。
B.“忘言”二字,是指本来寻访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情趣;虽寻访不遇,但已从“溪花”中得到宁静、恬适的意趣,如此,即使见到道士,也会“忘言”了。
C.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尘雅洁。
D.诗人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的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1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②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①细写:轻轻倾倒。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西蜀村民赠樱之事写起,与标题相呼应,以小事见深意,全诗构思精巧。
B.颈联“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
C.“金盘玉箸”紧承上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无消息”暗示此时世逢丧乱的背景。
D.诗人以蓬草自比,表现漂泊之苦,与“征蓬出汉塞”之“征蓬”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清人金圣叹评此诗∶“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也自红”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九、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寄严荪友①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②。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
18.本词结尾“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冷”字用得很妙,请结合这三句试做赏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试题】
1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0.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与解析
【对点训练】
1. 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分析错误,本诗前六写景,后两句抒情。
故选A。
2. 分和挂。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含蓄地表达对道士的向往之情(访道士的心情迫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本诗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一个“挂”字,就又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诗歌赏析: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说尽兴亡涕泪俱”应该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故选D。
4.“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孤”既为实景,也有寓意,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充满想象,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颔联“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两句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雾气覆盖了整个江面,澄江宽阔无比,如同玉璧般皎洁的月光悬挂在天上,孤零零地。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上寺庙看到的情境,将景色描写地绘声绘色。
“阔”,本为阔大、开阔之意,此处形容江面的辽阔、宏阔,意境阔大;“孤”,本义为孤单、孤寂,此处形容悬挂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其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阔”“孤”体现意境宏阔、冷清、寂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苍凉,为结尾抒发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做铺垫。
5.D(“隐遁江湖之情”错。“试觅姓庞人”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隐晦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有志不得伸的牢骚之情。)
6.(1)晚:①点名了送别郑炼(后)的具体时间是在傍晚,(1分)②傍晚光线昏暗,暮色暝暝,烘托了诗人送别郑炼时(后)沉闷暗淡、抑郁感伤的心情;(2分)(2)春:①猜想郑炼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回到襄阳,(1分)②“春”字,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程似锦,光辉灿烂。(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3分)C(“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给人以顾影自怜的感觉”错。应为诗人害怕容颜衰老,不敢临水照影)
8.①“下”字准确写出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的动态,“入”字生动表现了夕阳由余晖返照远处秋山的一片火红,到渐隐山后显得暗淡的变化过程:②表现了诗人伫望之久,思念之深。③营造了寂静落寞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乡愁。(6分。每点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9.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项,“君主昏庸”错误,原句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10.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11.C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C项,“实景”说法有误。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12.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游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景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为写景抒情诗,而全诗在写景之前,以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故诗眼为传情之词“愁”。首联中,“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颔联中,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中,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
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中,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13.A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语言绮丽华美”错,本诗语言自然清新。
14.“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15.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擎出’一词刻画了诗人在长安任职左拾遗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形象”错。根据句意: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可知应该是表达了受到皇帝赏赐樱桃,饱含恭敬、感恩之情。
16.①前两联以“也自红”起句,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又暗示了作者经历过的时空变化,而“讶许同”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
②颈联转到“忆昨”,回忆皇帝赐樱往事,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
③尾联合句,“也自红”与“此日”首尾呼应,诗人看到如往昔宫中一般鲜红的樱桃,再度得以尝新,却身已不在长安,如蓬草飘转,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意思是: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其中的“也”字既写出诗人收到农人相赠的红樱桃而喜不自禁,也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意思是: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更强化了见到樱桃“也自红”时的熟悉之感,由此引出下文京中赐樱的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意思是: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这是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的对当年皇帝赐樱的美好回忆,表明了慨叹“也自红”的原因,形成今昔对比,突山诗人物是人非之感。“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意思是: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此日”指今日,“尝新”指村民赠樱桃一事,照应了开头的“也自红”。这两句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和对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
1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错误,“如今憔悴异当时”是说词人自己因思念好友而容颜憔悴,与以前判若两人,而不是指好友。另外,“好友漂泊他乡”也没有依据,根据下阕“分明却到梁溪”及注解,可推知词人的朋友应该身在故乡无锡。
18.这三句的意思是:在梦中刚要与你诉说离别后的诸般情形,却被一声鸡叫惊醒,才发觉天已蒙蒙亮,熏香也已烧完,暖意散尽。“冷”字既是写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的清冷,也是指词人因与好友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炼字的能力。下阕写由思念至深至切而生出梦幻,竟梦到了自己不知路途的荪友的家乡。但好梦难留,在梦中他刚要与好友倾诉别后的相思之意,只听得窗外传来一声雄鸡的鸣叫声,突然从美梦中醒来,天边已经显出了鱼肚白,而熏香已经烧完,暖意散尽,令人不胜怅惋。“冷”字一语双关,凌晨时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自然变得清冷;而词人与好友不得相见,便想借美梦与好友倾诉心迹,可美梦被惊醒,内心凄冷而怅惘。“冷”字更生动地表明对好友的深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
19.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0.“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