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赏析诗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赏析诗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0 10: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眼专题复习
【考点分析】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方法指导】
1.找准诗眼
①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②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③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④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多角度赏析诗眼
可从如下角度对诗眼进行赏析: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
【答题步骤】
步骤一:确定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几个角度。
步骤二:整体点明地位。即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如:“××”是这首诗的线索,“××”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
步骤三:具体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 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1.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
【注】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例2.
山中留客
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3.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4.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5.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6.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7.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因此该联为诗眼。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例8.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9.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10.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赏析举隅】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
【例题】陆游《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哪个字是诗眼?
【答案】诗眼是“空”字。“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抒写悲愤之情,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的字。
【例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
【答案】“绿”字是诗眼。“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
3.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字
【例题】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哪一个是诗眼?
【答案】“闹”字是诗眼。“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生动形象,极具情趣性。
4.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
【例题】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哪一个字是诗眼?
【答案】“愁”字是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真题示例】
[例1](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把握,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或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要从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结合考虑。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考生通过比较阅读可知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而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考生在答题时要找出“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并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 “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例2](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道中喜雨
曾几
苏秀①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 ①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
1.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并结合全诗说出理由。(5 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2.这首诗的诗眼是___; 诗中的二、三两联处处与___啮合照应。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尾联由个人身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更添一分悲愤。
5.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②。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 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峡生活之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出发时所作。②指顾中:一指手,一回头,喻时间短暂。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法类似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包罗万象的气势。
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诗人却偏要说在“指顾中”,把延伸的空间拉近了。
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有纵横交错的空间感,小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7.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诗中以“天地”对“古今”,“北极”对“西山”,时空相应,对仗工整;意境宏阔悠远。
9.“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诗人在一个作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所见之景。这些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不乏动势
B.“此去随所偶”,诗人跟随着伴侣一起出游,其意境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三、四句看似无人参与,却尽显夜游之乐。“花”既言沿途风光之美,又切合题目的“春”字,貌似信笔写来,又显用心细致。
D.第五句到第八句紧扣游溪,从“际夜”游到“林月低向后”,不难看出作者泛舟之久,游兴之浓,这是开篇“无断绝”的具体写照。
11.一首诗的诗眼,往往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词句。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明】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钟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3.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深梦醒,诗人辗转反侧,百无聊赖,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感受着周围的寂静。
B.颔联写一轮寒月正从东岭升起,流水冲刷着稀疏的竹根,发出泠泠水声,既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
C.倚楹至旦,发人深思。诗人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沉思与苦闷。
D.这首诗构思新巧,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15.这首诗围绕诗眼“寂寞”展开,颔联、颈联的景物描写时如何抒发情感的?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17、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串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①
[金]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18. 下列对本词的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
B. 下片开头两句,直接呈现了军队兵多势重,作战威猛,取得战斗胜利的壮观场面。
C. “春闺月”句照应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望着丈夫秋天出征,春天能凯旋,却可能盼来丈夫的死讯;但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乐观情绪地写出了“不须啼”的坚强。
D. 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转换成春闺佳人,一张一弛,情趣盎然。
E.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19. 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答案】诗眼:“喜” (1分)。首联写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发觉凉冷润衣襟是一喜,颔联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 颈联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尾联想到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2分),这一“喜”字贯穿整首诗,表达诗人的喜雨之情(1分)和对民生有盼的喜悦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诗眼。解答本题首先答出诗眼是哪个字,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2.幽;江村(题目)
3.尾联表面上是喜兴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结尾处假设连着反问,“但有”不能保证必有,“更何求”正说明有所求。诗人眼前悠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结尾两句表达了依人而活的一代诗宗所吐露的悲酸之情。
4.C
【解析】C.“颈联含蓄蕴藉”分析错误。“愁”和“归心”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所以,颈联不是含蓄蕴藉抒情,而是直接抒情。
5.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
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
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近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
6.B
【解析】B.“表明诗人已到了绝境之中”理解错误。“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险滩之后路途坦荡,豁然开朗了。
7.①全诗的诗眼是“喜”,叙事写景抒情皆由此出。②首联写过尽险滩,心胸开阔,暗含“喜”;③颔联和颈联写景,江天一色,苍茫一派,鹘飞鱼腾,壮奇景象寄寓骀荡襟怀;④尾联写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更难掩要有一番作为之“喜”。
8.C
【解析】C.“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
9.①“伤”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伤”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伤”壮志难酬。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人跟随伴侣一起出游”说法有误。诗句中“偶”字兼有“偶”与“遇”的含义,可知诗人并没有跟伴侣一起出游,且此句包含着率性出游,随遇而安的意思。
11.“幽意”(或“幽”)。
①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幽情、幽趣”:小舟轻飏,随性而至,清闲自在。
②作者夜游所见皆是“清幽朦胧之景”:晚风轻拂,春花夹岸,潭水淡烟,月色溶溶。
③抒发了作者“幽隐(归隐)之志”:向往远离人嚣、幽居独处、不问世事的生活。
12.B
【解析】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误。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
13.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4.A
【解析】A.“百无聊赖,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错误,诗句“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意思是: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由此可见,诗人是先听见露水滴落的声音,后开门面对菜园,并非“出来到了西园”才“听着露水滴落”的声音。
15.颔联融情于景,通过“寒月”“疏竹”,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
颈联以动衬静,通过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
16、C、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说自己少年时没有选择投军,并不是班超般的人物。愿望是建功立业,并不一定是从军。
17.【参考答案】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
【解析】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 “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全诗以“惊”贯穿全诗。
18. BC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E项考核内容,BD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选项中“兵多”无从落脚。C 项,是写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而不是“盼望着”,选项中“死讯”无从落脚。
19. 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
(1)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2)词中第 2、第 3、第 4 句刻画出了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
(3)词中第 5、第 6 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场面与这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
(4)结尾三句正因为有少年“从军乐”的气概,才有了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诗眼”的题目,一般从内容的统领或结构的承接的角度分析,此题的诗眼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从内容看,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从人物的形象看,词中第 2、第 3、第 4 句刻画出了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词中第 5、第 6 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场面与这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结尾三句正因为有少年“从军乐”的气概,才有了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