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陈涉世家[汉]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知人论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1、范读课文。夯实基础2、字词过关。鹄 铚 酂 柘
祠 毋 笞 谯
稷 蕲 间 罾
当行 忿恚 长吏
以应 闾左 谪戍
陈胜王 会计事 度已失期
宁有种乎 以数谏(hú)(shuò jiàn)
(zhì)(cuó)(zhè)(cí)(wù)(chī)(qiáo)(jì)(qí)(jiàn)(zēng)(háng)(huì)(lì) (yìng)(lǚ)(zhé shù)(wàng)(huì)(duó)(nìng)①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② 卜者知其指意
③ 固以怪之矣
④ 为天下唱
⑤ 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假字(“適”通“谪”,征发)(“指”通“旨”,意思,用意)(“以”通“已”,已经)(“唱”通“倡”,倡导)(“被”通“披”,穿着)1、学生齐读课文。疏通文意2、本文三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① 守丞死,乃入据陈
② 广以为然
③ 上使外将兵
④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疏通文意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完成课文通释。省略句1、齐读第一段。自读第一段(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2、思考: 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3、本段字词句理解: (1)“之”字的三种不同用法。
(2)“……者……也”句式的理解。
(3)“也”“哉”所表达的语气。
(4)“尝”“苟”等词的含义。
(5)品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含义作用。1、齐读第二段。2、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研读第二段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
地点:大泽乡
发起者:陈胜、吴广
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3、合作交流:问题一: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研读第二段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问题二: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研读第二段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祠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问题三:从一、二段看,怎样认识陈涉?志向远大,足智多谋。1、齐读第三段。2、合作交流:精读第三段问题一:第三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问题二:起义的步骤是:第一步 ;接着用____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合作交流:精读第三段问题三:起义的性质(口号)是什么? “伐无道,诛暴秦”问题四:请说说你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解。 石破天惊的一呼,写出了陈胜的“大志”,更表现出他卓越的宣传能力。认识人物 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束语 短短的两节课,我们只是叩开了《史记》的大门,要充分领略历史人物的风采,要充分感受《史记》语言的精妙,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读些《史记》中的精品,多了解这部伟大的史书背后的精彩故事,相信你一定会对鲁迅先生的那句评价有更深刻的认识。课件15张PPT。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读懂一篇文章一、初读----读准字音
二、自由读----文从字顺
要求:
A、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B、读准句子的停顿。
三、译读----重点字词归类积累读懂一篇文章四、说读----明内容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
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认识一个人物 品读思考:
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助读资料1 《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
----《大学语文》
认识一个人物唐雎的语言: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未尝闻也。”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认识一个人物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方式来赏析人物的语言:
◆学习建议:请用下面的句式来批注你的赏析结果。
唐雎曰:“ 。”我们发现,这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 的唐
雎。请听我们说: 。
我们是这样设计朗读的: ,请听我们读!
◆学法点拨:赏析人物语言我们要注意三点:
A、联系相关内容。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B、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C、提出朗读建议。如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
认识一个人物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B、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②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
B、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
认识一个人物 依据赏析人物语言的方法,试着对第2、3、4句
话进行赏析。(小组合作讨论)
认识一个人物A、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未尝闻也。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认识一个人物A、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A、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
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
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
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助学资料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烈士爱国也如爱家。(烈士:有抱负有胆识的人)
----葛洪《抱朴子· 外篇》
认识一个人物 小结:
至此,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使者形象便跃然
于纸上!
学习一种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学习一种精神
唐雎于国存亡之际只身赴秦,性命忧虞。然秦廷之上,以三寸之舌斗君王,凭七尺利剑退秦师。其义之正,其辞之严,闻者叹服。孤身入险境,方显英雄本色;舍生斗秦王,更见赤胆忠心!
嗟夫!以布衣之无畏,直面大王之怫然怒,镇定如斯,孰几人可为?奇哉,智者唐雎,民族脊梁!美哉,壮士唐雎,日月齐光!课件39张PPT。三顾茅庐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成都武侯祠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湖北襄阳诸葛亮铜像在湖北襄阳对策,下回答上诸葛亮的“建国方略”陈寿背景介绍,等闲识得当时面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几乎统一了黄河流域。南方的孙权,因为已历三世经营,已经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而帝室之胄刘备兵力甚少,又没地盘,他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五读五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听读全文 注意朗读的字音、语气及感情,检查自己的字音预习,说说在这篇文章里,你又新学到了哪些字词。齐读课文 进一步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劝说关张信任诸葛亮。 试着用现代汉语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不断去丰满这个故事。 熟读课文跳读课文 寻找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句,并在小组里大胆地说出来,同时对小组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试着说出你的见解。 通读全文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出处,勾画生字词及难理解的字词,说说什么是“对”。 四抢四答,疾风方可知劲草抢答一 1、每个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解答别的小组的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能把其他同学都难倒,哪个小组解答的问题最多。抢答二 2、把你们小组认为的课文里很重要的必须引起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说出来,看谁说的最好、最有水平,以证明你们小组在文言文学习上的不俗能力。抢答三 3、对着老师展示的课件,你是否能最快地反应过来那些红色字词的意思?能否说得出词的古今意思及本文的通假字、文言句式?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亲自当时唱屯兵驻扎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一同战胜实在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用来……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率领改善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文有注释)抢答四 4、你有自信能够代表你们小组大段大段地说出课文的翻译,以帮助大家查漏补缺,扫除翻译上的盲点吗?三品三探,不畏疑云遮望眼 1、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 2、品读课文的前半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一: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问题三: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3、品读课文中诸葛亮关于前景形势的分析部分,你能够探究出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二赏二析,重点与难点齐飞 1、欣赏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部分,分析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他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并结合课件上的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说说你觉得诸葛亮提出的政策准确吗?三国地图请找出荆州、益州新野益州荆州“天下有变”进军路线图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2、最后再次欣赏全文,说说此时诸葛亮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一次拓展,学习长宜放眼量 1、根据《三国演义》里你所知道的内容,说说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做了哪些事情,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2、通过小说的启发,我们还得到了对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结束语 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策”,深刻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各方面形势,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统一天下的策略,向我们展示了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课件14张PPT。 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1、请看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对联导入,激发兴趣2、几句诗中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颂“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诸葛亮的情况,谁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181—234)作者简介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写作背景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
2、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3、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1、教师范读,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1广开言路2赏罚分明3、4、5亲贤远佞一6叙述经历,表忠诚 7创业艰难,激励后主二8、9归结责任,结束全篇三寓情于议寓情于叙抒发感情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形势分析提出建议追述身世
表明忠贞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2、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了哪些建议?
3、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5、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6、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明确: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1、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2、提问: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结束语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课件13张PPT。望江南温庭筠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 本名歧,字飞卿。唐诗人,词人,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风艳丽华美,有《花间集》。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1、听读,听配乐朗读《望江南》,欣赏画面。
2、导读,老师指导重音、语速、停顿等。
3、自读,生自由朗读词作,读出感情。
4、齐读,读出音韵美,读出情感美。
5、译读,对照注释,疏通词意,解说词的内容。读出词的音韵美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词中的主人公在干吗?哪个词体现了她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梳洗罢”?“独”又说明了什么?
3、在等待爱人的时候,这个女子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你是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4、主人公为什么“肠断白蘋洲”?品出词的语言美 这首词仅仅只有27个字,却写得情韵兼胜,意境优美,画面感强,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描绘一个画面吗? 绘出词的意境美 示例1:女子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如愁绪般的丝丝缕缕的青丝三千,女子扑上粉,抹上胭脂,只是没有人为她点上那一抹绛唇,无血色的脸上终有了颜色,她手执了一支金步摇,细细地插在浓密的黑发上。绘出词的意境美 示例2:当又一只白帆从我目光中飘过,我垂下眼帘,有涩涩的泪水模糊了视线,这不是他,在远去的这么多只白帆里没有我等待的人。我呢喃的低语:不是,不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夕阳的余晖斜斜地铺在江面上,有一点刺眼,但又是那么脉脉含情,只有它知道我的期待,有多少心碎的泪水伴着这流水悠然远去,一如我等不到的柔情…… 绘出词的意境美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再 见课件10张PPT。
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猜一人名) ———李清照(南宋) 北宋败亡(1127年)后,李清照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丈夫赵明诚也不久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四处流亡。1135年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了解背景1、听读,听配乐朗读《武陵春》,听清字音和节奏。
2、自读,自由朗读词作,要读出感情。
3、导读,老师指导重音、语速、停顿等。
4、齐读,读出音韵美,读出感情。
5、译读,对照注释,疏通词意,解说词的内容。读出词的音韵美 “恼人的风雨总算停歇了,枝头上美丽的花朵也凋零尽了,只有沾花的泥土还散发着缕缕花的余香。太阳虽然升得很高、很高了,可我仍无心梳妆打扮。春去了,明年还会回来,花谢了,明年春天还会盛开,只是人事已变,一切都完了。一想到这些,还没开口说话,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洒落。听人说,双溪那个地方的春色还不错,我也计划着到那里去划划船、泛一泛舟,以排遣心中无尽的忧愁!可是,我真担心那双溪上的舴猛舟般的小船太小了,恐怕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读出词的音韵美1、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2、词人欲语泪先流的原因是为什么?
3、在下阙里,我们发现作者的心情有了转变,请同学们找出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具体说说变化过程。?
悟出词的情感美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被词论家赞为“创意出奇”。你能说说它好在哪儿吗?品出词的语言美方法指导: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诗词:①词意解析。即解释词句的意思。②字词品味。即要抓住重点字词,特别要关注诗句中精妙传神的动词、形容词;③修辞手法。把握诗句中采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④情感体会。即注意领会诗句中的景、事及景、事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被词论家赞为“创意出奇”。你能说说它好在哪儿吗?品出词的语言美讨论交流后明确: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和夸张,形象可感地突出了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赏析《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的相似之处。鉴出词的风格美1、风格相近,《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3、两首词情景交融,都有独特的意境美。
4、抒发的感情相近。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更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再 见课件10张PPT。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一、了解背景二、读出韵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师生评价。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的确,在诗词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三、品词以入味(“狂”) 2、上阙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词人的“狂”?谈谈你们的理解。三、品词以入味 ① 装备齐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请用自己的话再现太守当时的装备。 ②随从众多:“干骑卷平冈”。请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③倾城观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 ④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想要表达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思考:让老夫有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有哪些?请你结合词句谈谈。四、论词以识人 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因老当益壮而狂!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已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四、论词以识人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既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更多流露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3、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四、论词以识人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4、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词,再次感受苏轼的狂举豪情。注意词的风格,把握词人在情感上细微变化。
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悟词以入心苏轼英雄气 我辈多学习 奋发自勉励 年华要珍惜 课件10张PPT。渔 家 傲范仲淹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政治上,他主张革新,庆历三年七月,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任邓州、杭州、青州知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渔家傲: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
(节奏 感情 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
(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3.理解性地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图” 句式说话。
品(落日归雁 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品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品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请用“我从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句式说话。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拓1、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拓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再见课件10张PPT。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题
解读词入境 1、自读,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2、互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一下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范读。听老师读,听的时候仔细体味本首词的豪放风格。品词入味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品词入味 2、词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军营生活情景 ―― 勇猛、雄壮。
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杀敌场面壮观激烈。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这里的“壮”指的是“雄壮”。品词入味 3、这首词的“壮”,仅仅是“雄壮”的意思吗? 不是,还有“悲壮”的意思。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语,只是这里的“壮”是“悲壮”的意思。 4、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可怜白发生”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论词入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鉴词品美 赏析《江城子》和《破阵子》两首词的相似之处。 ①两首词都描写了壮阔宏大的场面。
②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③两首词在表达上都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鉴词品美豪放词的特点:
豪放词大多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抒发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词的基调豪迈奔放;词的意境开阔;形象鲜明;善于用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学习《词五首》,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更是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