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5.6 等腰三角形(2)
湖南省新邵县酿溪中学王军旗
教学目标
1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并会用尺规作出符合已知条件的等腰三角形;
2经历猜想、操作、思考、推理等活动,探索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逻辑推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的的判定与等腰三角形的作图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作等腰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即:若AB=AC,那么, ∠B=∠C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顶角的平分线。即:
若AB=AC,AD⊥BC,那么∠BAD=∠CAD,BD=DC,可以把结论和条件AD⊥BC一一对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提出问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两个角所对的边是否也相等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动手操作,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利用三角板画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底角分别为60 、30 、45 ),
量一量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你有什么猜想?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寻找理论依据
如图,三角形ABC中,∠B=∠C,作∠BAC的平分线AD,则∠BAC=∠CAD,
∴∠ADB=∠ADC=90 因此沿着AD折叠,射线AB与射线AC能互相重合,射线DB与射线DC能互相重合,从而点B与点C能互相重合。因此AB=AC.
填空:△ABC中,
(1)∵AB=AC, ∴∠____=∠____.(2) ∵∠B=∠C, ∴___=_____.
在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想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简称为:等角对对等边,等边对等角
注意:前提是同一个三角形中,如图:BD=DE,但∠BAD≠∠DAC.
2 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应用
例1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那儿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解: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因为AD//BC,所以∠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1= ∠2,所以∠B= ∠C,因此 AB=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例2 上午10时,一条船从A处出发以20海里每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中午12时到达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NAC=40 ,∠NBC=80 ,求从B处到灯塔C的距离
解:因为∠NBC=∠A+∠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所以 ∠C=80 - 40 =40 ,因此 BA=BC(等角对等边,因为 AB=20×(12-10)=40,所以BC=40(海里).
答:B处到灯塔C的距离是40海里
3 按要求作等腰三角形
做一做
1 已知:线段a, h
求作等腰△ABC,使AB=AC,且BC=a,BC边上的高AD=h,
作法:
(1)作线段BC=a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MN与BC相交于点D;
(3)在射线DN上截取线段DA=h;
4)连结AB,AC
△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因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AB=AC, 又因为BC=a,AD⊥BC,AD=h,所以△ABC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例3已知腰长和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线段a, h(a>h)如图
求作:等腰△ABC,作AB=AC=a,底边BC上的高AD=h,
作法:(1)作∠MDN=90 ,在射线DM上截取线段DA=h;
(2)以A为圆心,以a为半径作弧交DN于B,连结AB;
(3)延长BD至C,使DC=BD
(4)连结AC
△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由作法可知BD=DC,直线AD为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又AB=a,所以AC=AB=a,又因为AD⊥BC,AD=h,所以△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三 课题练习,巩固提高
1 如图,已知AB=AC,D为AB上一点,DE⊥BC,ED的延长线交CA的延长线于点F,试说明△ADF是等腰三角形。
2 已知底边a,底边上的中线h,作等腰三角形
四 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两边相等,或两角相等。
作图题的步骤:作法,作图(保留痕迹)、说明理由。
作业:P 136 A 2,3 B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