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阿Q正传》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 《阿Q正传》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0 18:2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从《阿Q正传》的序言说起
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 “正史” 里; “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 “外传”,“内传”在那里呢 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
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侯,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 你姓赵么 ”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 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 ——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侯,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 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有趣又有隐喻性的“序”
——参考自小说家毕飞宇的解读
要给一个人做传,三大件必须要满足,也就是小说里所说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鲁迅想给阿Q写传,阿Q同样必须满足这三大件。
然而,经过鲁迅先生的一番考证,情况很不妙,阿Q这个人物出现了三个反向的特点:无姓,无名,无籍贯。
就本质而言,鲁迅并不是一个小说家,而是一个思想上的革新者。在鲁迅的眼里,小说算个什么东西呢?在鲁迅的时代,小说和小说家都没有取得今天的地位,很不入流。鲁迅先生可是放下了身段才“做起小说”来的,他写小说其实就是“下海”。
是什么逼着大先生放下身段的呢?是启蒙。大先生是一个渴望着面对整个民族呐喊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就不能待在象牙塔里,就不能太有“身段”,所以,第一,他“白话”了;第二,他“做起小说”来了。启蒙才是鲁迅的真使命。
《阿Q正传》写于1921年。我们都知道,1921年的中国充满了焦虑。从1840年算起,这焦虑已经持续了80年。
在80年的时段里,关于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侮辱”。那么,中国如何才能御侮呢?许许多多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面对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一部《阿Q正传》,其实就是一部关于“侮辱”的小说,骨子里也是一部关于“御侮”的小说。附带说一句,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进去,还是关于侮辱的,——昨天我还是大爷,一觉醒来我怎么就成了孙子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当时的中国就处在这样的一个反差里头。
极端一点说,一部中国的近代思想史,某种程度上就是方法论的历史——御侮的方法论。
换言之,中国该做些什么?中国能做些什么?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侧重:师夷,体用,洋务,实业,科学,废科举,共和,解放生产力,头绪很多。
在解放生产力这个问题上,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了不起的,他们睿智的双眼盯住了一样东西——中国女人的三寸金莲。他们发现,中国女性的“三寸金莲”一旦变成“解放脚”,女性立马就可以变成生产力,换言之,中国的生产力就可以提升一倍,中国的GDP也许就可以提升一倍。——对中国的命运来说,如何御侮,女性的双脚才是真正的“内需”。
可是,1924年,鲁迅却拉出了一个特殊的女人,她叫祥林嫂。关于祥林嫂,鲁迅在《祝福》里是这么说的:她“整天的做”,“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在这两句话的前面鲁迅还有一句话,叫“手脚都壮大”。祥林嫂“手脚都壮大”这句话很醒目,很有意味。
请注意,祥林嫂不是小脚,是大脚。可是,大脚的祥林嫂只有一个结局——冻死骨。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大脚的奴才和小脚的奴才不可能有任何区别。所以,“小脚”的问题固然重要,“小腿”的问题却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鲁迅比康、梁前行了一大步。
私底下,我一直把鲁迅的哲学命名为“小腿的哲学”——你到底是跪着的还是站着的。鲁迅的一生其实就是为“小腿”的站立而努力的一生。
那么,鲁迅又是如何去看待御侮的呢?这就有点得罪人了,鲁迅认为,只要“小腿”是跪着的,“洋奴”和“家奴”也没有区别。
这句话狠哪,狠到骨子里去了,他道出了御侮本质——先做“人”,先不做奴才,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御侮。
所以,关于御侮,鲁迅的态度十分明确,他着眼的不是方法论——不是师夷、体用和洋务,而是世界观——我们要不要做奴才。鲁迅为什么如此在意世界观呢?因为鲁迅有“故乡”,因为鲁迅太熟悉“故乡”的闰土和闰土们了。
闰土和闰土们在精神上有一个特点:他们渴望做“奴才”,在奴性文化的驱动下,他们的内心有一种“奴性的自觉”。这个发现让鲁迅产生了无限的大苍凉。
请注意,鲁迅发表《故乡》是1921年的1月,发表《阿Q正传》是1921年的12月,是同一年的一头一尾。
总体上说,鲁迅写《故乡》的时候对“奴性的自觉”还保留那么一点情面,但是,他觉得不够,太含蓄,太优雅,他意犹未尽,他想撕破脸皮、酣畅淋漓地来个“大的”。估计鲁迅写《阿Q正传》的时候铆足了劲。
在鲁迅的小说写作史上,《阿Q正传》的篇幅最长、场面最大、人物众多,最关键的是,气足,手稳,那是一个小说家的巅峰状态。面对“大多数”,甚至是“全部”,鲁迅鼓足了决绝的勇气,迸发了全部的才华,他骁勇无比。
不做奴才的鲁迅很“大”、很“彪悍”;他以“大”对大,以“彪悍”对麻木,内心无比地恢宏。对奴才,他“一个也不宽恕”。作为读者,我想说,写《阿Q正传》的时候,鲁迅的心是覆盖的和碾压的,气吞万里如虎。
我敢武断地说,鲁迅压根就没想给“阿Q”好好地取一个“像样的”中文姓名,为此,这个惜墨如金的作家为了“三大件”,不惜写了那么长的一段序。
就小说的结构而言,这个序的长度是不合适的,但是,很必要。只有有了这个序,阿Q的“三无”身份才能够合理。——鲁迅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姓”、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名”、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籍贯”,由是,鲁迅保证了阿Q的抽象性。阿Q是“大多数”,甚至是“全部”,他是无所不在的。鲁迅需要这个。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让阿Q叫“赵国富”或者“赵国强”,这有趣吗?很无趣,很无聊。虽说“赵国强”更具象。
抽象不只是哲学的事情,也是小说的事情。抽象即涵盖,抽象性即整体性。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导 入
鲁 迅
素养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小说主要人物阿Q的艺术形象。
3.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握作者揭露的辛亥革命后民众愚昧、麻木、自我麻醉的弱点。
4.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们称为“民族魂”。原名_______,后改名为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人。“鲁迅”是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时所用的笔名。1902年留学日本。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辛亥革命后,在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以后大量发表作品,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诗歌、译作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周樟寿
周树人
豫才
浙江绍兴
《狂人日记》
作者作品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散文、散文诗和杂文: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
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故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革命派却惨遭屠杀。
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
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解 题
1.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提前补充序内容)
2.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解 题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作品简介
情节 章节 内容
序幕 序 无姓无名叫阿Q 有理有据归正传
开端 优胜纪略 自尊自负充阔人 自轻自贱打虫豸
续优胜纪略 怕硬等候哭丧棒 欺软羞辱小尼姑
发展 恋爱悲剧 渴望恋爱戏吴妈 横遭毒打订条约
生计问题 断生计迁怒小D 偷萝卜聊慰饥肠
从中兴到末路 上城偷盗得中兴 返乡销赃享敬畏
高潮 革命 神往革命做大梦 图谋造反闯小庵
不准革命 盘小辫有心造反 投鬼子不准革命
结局 大团圆 想造反无辜被捕 被示众有恨难圆
写阿Q的人死了,扮阿Q的人也死了,唯独阿Q本人,依旧活着!https://www./video/BV1mx4y1N79P/ 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作品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任务一:通读全文,梳理阿Q信息
1.自读课文,整理阿Q档案。
姓名
籍贯
身份地位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外貌特征
爱好
不详,人称阿Q
不详
雇农
未庄土谷祠
打短工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喝酒、押牌宝

无名无姓
地位地下
无地无业
生活贫困
无家无亲
没有依靠
外表邋遢
嗜好不良
鲁迅一共动用了两个章节来描述阿Q的“行状”,也就是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阿Q的“行状”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受尽了侮辱。可是,无论遭到怎样的侮辱,最后的胜利者却永远都是阿Q。所以,阿Q也是御侮的,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所以,阿Q的“行状”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等式:
行状=侮辱+御侮
任务一:通读全文,梳理阿Q信息
2.课文中节选了小说的第二、第三章,请概括阿Q的“行状”。
章节 行状
第二章
第三章
因为“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不答应,阿Q又被别人暴搓了一顿
头长癞疮疤与人发生口角被欺
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不明就里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
与王胡较量反被打遭遇平生屈辱
骂“假洋鬼子”却被“假洋鬼子”打
欺负小尼姑,被小尼姑骂
任务一:通读全文,梳理阿Q信息
2.阿Q“行状”分析
行状 分析
因“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不答应,阿Q又被别人暴搓了一顿
头长癞疮疤与人发生口角被欺
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不明就里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
与王胡较量反被打遭遇平生屈辱
骂“假洋鬼子”却被“假洋鬼子”打
欺负小尼姑,被小尼姑骂
他用“儿子打老子”取得了胜利。
因为天然地站在了知识分子的对立面。
因为他先欺负了比自己弱的人。
他用“第一个”敢于自轻自贱的“状元”完胜了对方。
因为阿Q对妇女和异己分子的欺压和亵渎
阿Q用自残的办法取得了安慰。
鲁迅为什么要把阿Q的六大“行状”分开来写呢?是因为阿Q的六大“行状”、六次受辱、六次胜利所呈现出来的性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1.他被侮辱;2.他侮辱别人。
这两件事不在同一个叙事平面上,绝对不能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叙事空间里头。相对于“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是小说内部的一个反转,它更是小说的递进,也是小说的深入。
能深入的小说才可以抵达深刻。深刻是深入的状态,是深入的结果。
任务二:细读文章,分析阿Q形象
观其行闻其言思其想分析其性格,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阿Q人物形象,完成表格。
内容 塑造方法 人物形象
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
神态、语言
自欺欺人
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是错的,可笑!
心理
狭隘保守
妄自尊大
忌讳与“癞”有关的一切;骂口讷的,打气力小的;怒目而视;儿子打老子;我是虫豸。
敏感脆弱
欺软怕硬
懦弱卑怯
神态、语言、
心理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
动作
自轻自贱
自我麻醉
观其行闻其言思其想分析其性格,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阿Q人物形象,完成表格。
内容 塑造方法 人物形象
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心理
奴性十足自欺欺人
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这毛虫;君子动口不动手
动作、语言、
心理
妄自尊大
争强好胜
秃儿,驴;抽紧筋骨,耸了肩膀;我说他;早已有些高兴了。
动作、语言
奴性十足、自欺欺人、愚昧狭隘
语言调戏,摸头捏脸
动作、语言
欺凌弱小
猥琐下流
任务二:细读文章,分析阿Q形象
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既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既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既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既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
任务二:细读文章,分析阿Q形象
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
精神胜利法
前提
目的
危害
方式方法
本质特征
受辱、受挫、失败且无力改变
掩盖失败、逃避痛苦
吹嘘过去和将来,否定现有的一切、遗忘、欺负更弱者
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防御机制,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的处事方式。
成瘾性,使人沉浸其中,越陷越深,愈加失败
1.小组合作,探究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小说主旨
1.找出课文中有关看客的描写。
①阿Q调戏小尼姑,一群酒店里的人在旁看热闹。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②一是阿Q和小D龙虎斗的时候有看客在看。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 ,还是煽动。”
③阿Q游街示众看客看热闹。
“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见了一个吴妈。”
“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愚昧,麻木,落后,迷信 (国民劣根性)
《孔乙己》里酒店里有一群穿短衫的人,他们常常拿穿长衫而且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取笑,只要后着一到,酒店里的空气就快活了起来。
《药》里夏瑜被杀,半夜三更就有三三两两的人到刑场,甚至有人把死者的血当作良药来吃。
《祝福》里祥林嫂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被卤镇上的男男女女不断地咀嚼。
《示众》更是描写看客的典范之作。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性格,没有风光描写,没有主观抒情,甚至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没有姓名,只有一个场面:看。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全在盛夏的烈日下,看杀人。
2.鲁迅其他小说里有关看客的描写。
沈阳《华商晨报》报道:一名女子十七日在沈阳市一栋高楼想要跳楼自杀,在女子和救援人员僵持的六个小时中,围观民众多达上千人次,街道交通阻塞,现场居然还有人卖望远镜,让围观者可以看清楚高楼上的状况。
该名女子想不开要跳楼,结果引起众人围观,开车的放慢车速,探出头看;骑车者干脆停下来,将车锁在路旁;步行的更是不忍离去,造成街道交通堵塞。
3.今天的看客。
报道说,有些人干脆从家里拿出椅子,坐在路边上看。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有人宁愿挨饿继续围观,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子说,“挨点饿吧,我害怕一回去她跳下来看不到,不就白等了。”有人回家拿了饼干和矿泉水后又匆匆赶回守候。
报导指出,由于跳楼者所在楼层很高,有些人还拿出高倍望远镜向上看,现场居然还有人卖望远镜,并询问围观者,“兄弟,想看上面不?买个望远镜吧。”
1.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2.《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4.时代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统治下臣民摆出主子的姿态进行疯狂的镇压和盘剥。
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
政论文
“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正如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所说的那样“没有让阿Q觉悟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
2.结合上述材料和写作背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任务三:合作思考,探究文本深意
印度作家班纳吉:“用来安慰自己失败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奴役过的国民所共有的。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这个人物我们在印度也看到过。”
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
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阿Q正传》电影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作品影响
练笔作业三选一
1、以《阿Q新传之阿Q读高中》为题,刻画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2、鲁迅先生准备在朋友圈以公众号的形式发布自己的新作《阿Q正传》,请设计朋友圈内容:1、为鲁迅取合适的网名和头像;2、为公众号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3、为公众号文章写简短推文。4、要求格式为朋友圈发文格式。
3、新时代需不需要阿Q精神?
小品演员潘长江,身材矮小,但不自卑,自称“袖珍男子汉”,常拿自己的身高开玩笑,“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
考试又失败了,六科里五科亮红灯,张三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考试能决定我的命运吗?考不好老子以后照样能挣大钱!”
精神胜利法在今天
积极性
消极性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阿Q精神的,你怎么想
要有一点阿Q精神: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一个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的”,这种观点是比较明智的。
不能有阿Q精神: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需要因时制宜:生活中需要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身心,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皆能适用的,我们如果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了进取的意识,缺失了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拓展延伸
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
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