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3.9《再别康桥》说课课件 (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3.9《再别康桥》说课课件 (3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7 19:0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再别康桥徐 志 摩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教法分析学情学法教学过程再别康桥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处于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它体现了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讲求“三美”。是鉴赏学习诗歌的典范例文。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名家诗篇的兴趣。 1、教学目标
新诗的欣赏方法。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2、教学重点⑴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⑵品析“三美”,感受作品艺术性。3、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1、诵读法
2、情境教学法
3、引导法
教法分析1、诵读法
2、联想鉴赏法
3、比较鉴赏法学情学法分析学情:学法:对现代诗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诗歌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导入新课
走近作者
美读悟情
赏景悟情
比较阅读
余音绕梁教学过程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创造和音韵和谐。(三)美读悟情1、学生齐读(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点评)
3、名家范读(黄磊朗诵)
4、朗读指导?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6、学生配乐朗读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音乐美 感情: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语调:舒缓、轻柔、
低沉
(悄悄、轻轻、沉默)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字数基本为六字间或八字,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建筑美(四) 赏景悟情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寻意象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送行的人 、车站码头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 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品意境
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分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
悟真情 合作探究: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情景交融: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巧用动词,流动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
揉碎、漫溯、挥一挥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在《再别康桥》一诗中有了完美的体现。小结:(四) 赏景悟情1、寻意象2、品意境4、绘画美3、悟真情5、小结:三美 1、列举出古代写离别的诗句。 2、通过比较阅读,明确《再别康桥》构思上的特点。(五) 比较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确:告别的对象特别。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1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确:离别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例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看,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作者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让我们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不是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例3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①告别的对象特别?
②离别的气氛轻松?
③意象的选择新颖 特点: 朗读《再别康桥》
(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六) 余音绕梁附:板书设计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康桥情结人情美怎一个“美”字了得!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意境美云彩——难分难舍金柳——欢喜眷恋青荇——永久恋情清潭——陶然忘情星辉——恋情高潮三美教学反思 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