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分析形象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019秋·湖南岳阳·六年级统考小升初模拟)阅读下方方框中的古诗,完成小题:
所见
清·袁枚
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立。
【注】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③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④欲:想要。⑤捕:捉。
1.此诗中的牧童干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
(2022秋·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为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若 ( ) A.如果 B.好像
(2)等闲 ( ) A.平常 B.随随便便
(3)清白 ( ) A.清楚,明白 B.高尚的节操
4.看一看,选一选。
(1)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
(2)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
(3)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
(4)要留清白在人间——________
A.立志报国,发愤苦读,成为国家栋梁
B.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
C.宁死不屈、冰清玉洁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
D.身在官场,廉洁正直,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考验
5.填空。
《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通过对石灰石的描写,赞颂了石灰石__________的品质,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高尚情操。
(2022春·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七律·长征》,完成练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 。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6.请在横线上将诗补充完整。
7.诗中“_______”和“_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和“_______”是“万水”的代表。“逶迤”“磅礴”写出了山势__________;“细浪”泥丸”是作者的______,写出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的高大形象。
8.诗中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的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写出了________,又写出了主观感受。“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寒”字使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
9.“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等。
11.读完整首诗,我感受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________和__________精神,全诗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全国·六年级期末)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2.此诗的作者是___,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___和___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面对这个过程,石灰的态度是___,表现了石灰的___。
14.此诗使用___的写法,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作者具有___的高尚情操。
1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浑不怕”所体现的石灰形象可以让我们想到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文天祥的诗句“___,___。”
(2022秋·六年级单元测试)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6.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写出了景物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7.本诗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8.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你从艺术技巧上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六年级统考课时练习)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 )牵牛星,( )河汉女。
( )擢素手,( )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一水间,( )不得语。
20.选择恰当的叠词填入诗句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盈盈 B.迢迢 C.脉脉
D.札札 E.纤纤 F.皎皎
21.按要求写诗句。
(1)这首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诗中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刻画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首诗中写出织女因思念牛郎而备受折磨,很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1春·全国·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22.“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地承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4.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评论家对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秋·六年级单元测试)诗词曲鉴赏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6.诗歌的第一、二句用了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看出来的。
27.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A.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原野上吃草。
B.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28.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B.希望自己像马一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2022秋·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①南乡子:词牌名。②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③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④北固楼:即北固亭。⑤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⑥悠悠:形容漫长、久远。⑦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⑧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休:停止。⑨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阅读训练】
29.本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021秋·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
34.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35.“排”的意思是( )
A.排列。 B.推开窗。 C.推开门。
36.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______的形象。
(2)诗歌后两句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
37.具体说一说,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
(2021秋·六年级课时练习)课外阅读
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38.解释词语。
(1)直待:_________(2)凌云:_________
39.说说诗句的意思。
(1)自小刺头深草里。_______________
(2)时人不识凌云木。_________________
40.这首小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
42.请写出两首托物言志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春·全国·六年级统考期末)课内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选连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恨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3.这首诗是毛泽东写的《_______》。
44.“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_______心情:“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_______。
45.写出总括全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_______,赞扬了___________。
(2021秋·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任尔东西南北风。
47.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48.解释重点字词。
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5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秋·全国·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节选)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52.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秋·六年级课时练习)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54.“尝”的意思是_____,“闻”的意思是_____,“尝闻”写出了人们对_____的关注。
55.“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_____的站立姿态,形象地表现了他_____的迫切心情。
56.《农家望晴》与《江上渔者》的共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但在表达手法上有所不同,《江上渔者》主要运用_____的手法,《农家望晴》主要运用了_____的手法。
57.用自己的话写写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2020秋·全国·六年级小升初模拟)阅读古诗《牧童》,回答问题。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后两句诗刻画了牧童怎样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秋·全国·六年级小升初模拟)古诗阅读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9.两首诗里的“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两首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放牛、唱歌。 2.牧童是天真烂漫、热爱生活的孩子。
【解析】1.略
2.略
3. B A B 4. A D B C 5. 明 于谦 不怕粉身碎骨 坚强不屈、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廉洁正直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1)“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若:好像。
(2)“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平常。
(3)“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清白:高尚的节操。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1)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诗句写出立志报国,发愤苦读,成为国家栋梁。
(2)“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诗句写出身在官场,廉洁正直,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考验。
(3)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诗句写出不畏强权,视死如归,不向恶势力低头。
(4)“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诗句写出宁死不屈、冰清玉洁的高大形象永存后人心中。
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6.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7. 乌蒙山
岷山
金沙江 大渡河 雄伟险峻 想象 不畏艰难 8.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天气情况 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9.好。因为“云崖”指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崖,说明了金沙江的地势险要,突出了红军渡金沙江的惊险。 10.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畏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 菩萨蛮·大柏地 11. 不屈不挠 革命乐观主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 只等闲
【解析】6.本题考查诗词默写。
毛泽东《七律·长征》,全诗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诗中用“乌蒙山”“岷山”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金沙江”“大渡河”代表红军长征涉过的“万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逶迤”“磅礴”呈现出道路弯曲而长,山脉广大无边际,突出山势险峻。“细浪”泥丸”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把蔑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以此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诗中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诗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9.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云崖”指高耸入云的山崖,说明了悬崖之高,地势之险要,从而更加能体现出红军能够征服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10.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
1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全诗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最能体现这种精神气概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二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畏惧。“只等闲”可看出作者将困难轻轻一描,表现出红军蔑视困难的乐观。
12. 于谦 C 13.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不怕打击、不怕烈火 无畏精神 14. 托物言志 清廉高洁 15.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1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古诗的体裁。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13.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和诗词名句理解。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15.本题考查词语搭配和诗词歌赋默写。
临危不惧:面对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对死无所畏惧。
和古诗中描写的石灰搭配。
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16. 地白 凄清 17.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 18.前两句通过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及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19.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秋思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分析】16.考查学生对字义及诗词的赏析。
诗的前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地白”一词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17.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我们结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18.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理解。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通过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及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19.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这两句诗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20.B F
E D
A C 21.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分析】20.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识记。
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全诗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思是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思是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意思是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意思是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22.“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老马所承受的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 23.C 24.我认为《老马》一诗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老马”代表了那个时代处于深重灾难中的劳动人民的悲惨形象。 25.我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它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
【分析】22.本题考查句中字词的理解与分析。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马当做人来写,有眼泪却不流出来,只往心里咽,“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老马所承受的无尽的悲哀和痛苦,写活了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老马形象,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
2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从诗中联系下句“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只能任人宰割。所以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选C。
2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全诗来看,诗人写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人宰割,实际上是写当时的社会下层的的人们,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老马”象征着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的人,代表了那个时代处于深重灾难中的劳动人民的悲惨形象。
25.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这句话可以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虽遭鞭挞,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相信苦难的一切终会过去,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
这句话也可以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现了“老马”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言之有理即可。
26. 比喻 如 似 27.B 28.A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意思是: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诗句中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钩”,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诗句中的喻词“如”“似”看出来的。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通过朗读全诗,从“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可知,这首诗中的马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结合诗中内容可知,这首诗是写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作者托物言志,借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故选:A。
29.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0.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31.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3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33.C
【解析】2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
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故本词的主旨句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3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32.本题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此词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
33.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A选项,“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叙述正确。
B选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叙述正确。
C选项,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叙述不正确。
D选项,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参考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34. 宋 王安石 35.C 36. 干净 香雅 清幽 高洁 护田 送青 37.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富有情趣,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分析】34.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作者和所学著作的识记,如果记不清,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复习巩固。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排”的意思是推。“闼”的意思是小门。故“排闼”的意思是推开门。所以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抓住关键词“净无苔”“花木成畦”“自栽”可以看出,“净无苔”说明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诗人亲自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据此可以概括出居住环境的干净、香雅、清幽,侧面烘托出主人的高洁。
(2)诗歌后两句中,“护”和“排”实际是用以描写人物动作,因此“护田”和“送青”两词,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
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学生注意“一水”和“两山”是相对的,诗人赋予了“山水”人的特点,因此后两句运用来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可从阅读效果以及植物和景色的特点方面作答。从阅读效果来看,“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且“护田”“送青”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化无情为有情。从景色特点来看,这样写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
38. 直等到 高耸入云 39.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 40.小松。坚强不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1.这首诗以“ 小松”喻人,写“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卑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4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析】38.考查字词解释。
直待:一直等到;直要。
凌云:直上云霄。比喻志向高远。
39.考查诗句翻译。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自小刺头深草里: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
时人不识凌云木:凌云:高耸入云。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
40.考查诗歌意象分析。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生命力旺盛、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41.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可知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卑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42.考查课外积累。托物言志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陈毅的《青松》这首短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通过对抗暴寒的“松”的歌颂,赞美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43.七律·长征 44. 欢快 惊险悲壮 4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6. 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 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分析】4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品与作者的识记。
《七律·长征》作者是毛泽东。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4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其中“暖”表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欢快的心情;“寒”表现了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
4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诗文的理解。
从整体来看文章颔联、颈联写出了红军长征艰难的缩影,尾联写出了胜利在望的喜悦。而首联写出了红军们不怕远征,所以首联属于文章的总起句。
4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诗文的理解能力。整首诗写作对象是红军,概括了战斗经历,赞扬了红军们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写出了大无畏精神以及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47.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
清 郑燮 48. 紧紧扎根在土里; 坚定强劲; 任凭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49.C 50.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51.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解析】47.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较容易地解答此题。
48.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古诗内容,掌握古诗句子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
4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
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修辞手法。
作者在这两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5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52.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53.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基本能力。对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更多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做这一类型的题要注意的格式是: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作品中把月亮当做被倾诉的对象,突出月亮对诗人的帮助作用。
5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首先,月亮是超凡脱俗的,作者既然与月为伴,可见作者有远遁俗世红尘的愿望;其次,作者宁愿与毫不解风情的(月既不解饮)明月为伴,也不愿与世人结交,可见,尘世繁杂,现实黑暗;再次,有花有酒却无知音,足见作者寂寞孤独之况。
54. 曾经 听见,听说 天气变化 55. 持久、执着 希望天晴 56. 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疾苦 对比 比喻 57.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那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
【解析】54.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可以借助查字典的方式,了解“尝”和“闻”的多种释义,再结合诗句内容进行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听说秦地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那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呀?结合前两句诗的意思,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
5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可以用查找资料、想象画面、感受诗句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本题。“鹤立”形容瘦高的人站立的样子,又形容翘首企望的样子。由第四句可以得出老人的迫切心情是希望天气转晴。
56.本题考查对古诗主题和写法的理解。完成本题要结合古诗内容和具体诗句。《江上渔者》写的是为了维持生计,在大风大浪里艰难捕鱼的捕鱼人;《农家望晴》写的是正在打麦晒场的农民对云开日出的企望。两首诗的相同点是:都以劳动人民为写作对象,表达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两首诗在写法上是有区别的,《江上渔者》通过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作的对比来表达感情。《农家望晴》通过将老农的站姿比作“鹤立”,写出了农民对晴天的企盼,以此来表达情感。
5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完成本题可结合重点词语“尝”“闻”“问”等展开。在第1题中,对重点字词已经进行了分析,可作参考。
58.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详解】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分析能力。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古诗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古诗中关键词句。
59.都是指诗人自己。 60.《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想得”一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一词。 6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更显得形影相吊,充分体现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