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中学高2023级2023-2024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每题2分,共60分)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出了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其空间位置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 对“天和核心舱”与地球站通信联系干扰强度最大的是( )
A. 极光现象 B. 流星现象 C. 耀斑爆发 D. 太阳辐射
2. “天和核心舱”工作时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A. 太阳能 B. 太阳风 C. 核能 D. 风能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有关图中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软流层存在于①层的上部 B. ④分界面为莫霍面
C. ②层在海洋下缺失 D. ⑤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4.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 生物圈 B. 水圈 C. ①圈层 D. ②圈层
日照时数受多个因素影响,地区分布不均,下图是陕西省冬季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图(单位:小时)。完成下面小题。
5. 冬季,陕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地区差异的最大值可能是( )
A. 880 B. 780 C. 680 D. 580
6. 影响陕西省冬季平均日照时数南北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天气②地形③太阳高度④昼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 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8. 乙的末期( )
A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 恐龙灭绝 C. 出现被子植物 D. 爬行动物盛行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图甲中
A. ②比①细是因其大气逆辐射强 B. 雾霾天④将增强
C. ③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 D. ⑥削弱太阳辐射
10. 图乙所示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①增加照明 ②增加大气密度 ③保温预防霜冻 ④庆贺丰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与图乙中的做法所起的作用不同的方式是
A. 用鼓风机通风 B. 覆盖秸秆
C. 提前浇水 D. 搭塑料棚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 d→a→g→h B. e→g→h→c C. c→a→b→d D. d→a→b→c
13. 水循环中的( )
A. a环节主要动力风浪 B. 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 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 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森林对“海绵城市”的主要贡献是( )
A. 涵养水源 B. 净化空气 C. 美化环境 D. 吸烟滞尘
15. “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减少雨水下渗 B. 增加地下径流
C 减少地表蒸发 D. 加快径流速度
读局部海域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深度 B. 洋流性质
C. 径流注入量 D. 太阳辐射
17. 图示海域海水等温线受洋流流经影响而发生弯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北半球寒流 B. ②是南半球寒流
C. ③是北半球暖流 D. ④是南半球暖流
18. 下列地月位置关系图中(白色为太阳光照面),表示会出现大潮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到河北东部某地研学,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甲、乙两地分别是( )
A. 山丘,山顶 B. 洼地,山顶 C. 山丘,鞍部 D. 洼地,鞍部
20. 最适合兴趣小组搭建宿营地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同学们发现,③地森林比④地长势更好,主要是因为③地( )
A. 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好 B. 海拔高,光照好
C. 位于河谷,水源充足 D. 位于山脊,光照强
2019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制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
A. 气候 B. 植物 C. 成土母质 D. 成土时间
23. 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大量施用化肥③增施熟石灰④掺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读“某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下题.
24. 图中M地地貌的形成,主要的作用力是( )
A. 河流侵蚀作用 B. 河流搬运作用 C. 河流沉积作用 D. 岩浆堆积作用
25. M地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A 地面沉降 B. 崩塌 C. 滑坡 D. 泥石流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市平原西北边缘的岷江上。如下图所示,鱼嘴及前方两个小岛使江水要S形绕流才能进入内江。枯水期整体流速慢,主流进内江;丰水期,水势受弯道制约小,主流进外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据图推测成都平原的地貌是
A. 绿洲 B. 河漫滩平原 C. 冲积扇平原 D. 三角洲平原
27. 都江堰内江主要功能是
A. 灌溉 B. 分洪 C. 拦沙 D. 旅游
28. 在岷江丰枯季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内江和外江说法正确的是
A. 丰水期,内江、外江流速没有区别
B. 桔水期,内江比外江容易淤积,水流较缓
C. 枯水期,内江河床高于外江,水流较快
D. 丰水期,内江水位高于外江,含沙量小
“GIS”的英文全名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etem,也叫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项功能。GIS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GIS还能进行趋势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和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等。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29. 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原因
B. 能知道火势发生时间和结束时间及成因
C. 用来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D. 预测森林火灾造成的后果
30. 广东沿海地区有的渔民已经利用GIS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普遍引用这一技术
A. 绝对会增加渔业的生产成本
B. 可以使渔获量持续增长
C. 可能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枯竭
D. 渔民数量将有可能增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中,B表示____,D表示____。
(2)按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向____,呈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性和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____
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炽热的“火球”C.大气层将会消失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
3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____?
(2)A层大气为____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是: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____。该层大气22~27km高度形成____层,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____。
(5)ABC层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
33.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a处空气____ (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温____ (高于或低于)B地。AB两点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
(2)请将甲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值按由大到小排列____。
(3)乙图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____(白天或夜晚),出现的原因是____。
(4)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___(绿地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增温、增湿 D. 减温、减湿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5)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请说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行性措施 (至少两条)
34. 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③____,④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其方向是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南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岳池中学高2023级2023-2024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每题2分,共60分)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出了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其空间位置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 对“天和核心舱”与地球站通信联系干扰强度最大的是( )
A. 极光现象 B. 流星现象 C. 耀斑爆发 D. 太阳辐射
2. “天和核心舱”工作时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A. 太阳能 B. 太阳风 C. 核能 D. 风能
【答案】1. C 2.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耀斑爆发时高能粒子喷发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C正确。极光是太阳风达到地球时,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流星现象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摩擦出现的发光现象,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来源,它们都不会影响“天和核心舱”与地球站通信的联系,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读图可知,“天和核心舱”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将太阳能先转化为电能,再讲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因此“天和核心舱”工作时利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A正确。太阳风不能为“天和核心舱”提供能源,B错误。“天和核心舱”位于太空,不便于利用核能、风能等能源,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球的气候。2.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还会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3.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风到达地球,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 有关图中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软流层存在于①层的上部 B. ④分界面为莫霍面
C. ②层在海洋下缺失 D. ⑤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4.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 生物圈 B. 水圈 C. ①圈层 D. ②圈层
【答案】3. B 4. 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由图中①②两层的成分硅铝层和硅镁层可知,①②为地壳,地壳与地幔(图中③层)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图中④),B正确,D错误。硅镁层在地壳中的分布是连续的,C错误。软流层存在于地幔(图中③层)的上部,A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人类属于生物,所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是生物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圏层结构及特点。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日照时数受多个因素影响,地区分布不均,下图是陕西省冬季多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图(单位:小时)。完成下面小题。
5. 冬季,陕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地区差异的最大值可能是( )
A. 880 B. 780 C. 680 D. 580
6. 影响陕西省冬季平均日照时数南北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天气②地形③太阳高度④昼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5. C 6.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陕西省日照时数最短为50-100小时,最长为700-750小时,差值为600-700小时,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
【6题详解】
陕西省南部位于秦岭南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晴天少,日照时数小,①②正确。该区域面积较小,太阳高度和昼长差距较小,对日照时数影响小,③④错误。故本题选A。
【点睛】影响太阳日照时数因素:海拔、天气状况、昼夜长短、大气清洁程度等。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7. 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 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8. 乙的末期( )
A.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 恐龙灭绝 C. 出现被子植物 D. 爬行动物盛行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故选B。
【8题详解】
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A正确;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B错误;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C错误;爬行动物繁盛为中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图,图乙为电影《云中漫步》中的一个场景:深秋的夜里,人们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并用扇子扇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图甲中
A. ②比①细是因其大气逆辐射强 B. 雾霾天④将增强
C. ③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 D. ⑥削弱太阳辐射
10. 图乙所示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①增加照明 ②增加大气密度 ③保温预防霜冻 ④庆贺丰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与图乙中的做法所起的作用不同的方式是
A. 用鼓风机通风 B. 覆盖秸秆
C. 提前浇水 D. 搭塑料棚
【答案】9. C 10. C 11. A
【解析】
【分析】本题组以大气受热过程图和在葡萄园里点燃煤炉景观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预防霜冻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9题详解】
图中②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箭头比①箭头细是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错误。雾霾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④)将减弱,B错误。图中③箭头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因此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C正确。 图中⑥表示大气辐射或大气逆辐射,不会削弱太阳辐射,D错误。
【10题详解】
深秋晴朗夜里气温较低,容易对葡萄造成冻害,图乙中点燃煤炉,会增加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增中大气密度,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预防霜冻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增加照明、庆贺丰收,不是图乙所示做法的主要目的,①、④不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11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图乙所示做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预防霜冻。用鼓风机通风会加快空气流动,降温快,不利于预防霜冻,选项A符合题意。在农作物表面覆盖秸秆和搭塑料棚能够起到保温的作用,有利于防御霜冻,B、D不符合题意。水的比热容比土壤和空气大,浇水后能够缓和地面温度的变化幅度,有利于防御霜冻,C不符合题意。
【点睛】预防霜冻的主要方法:灌水法——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提高空气温度(可使空气升温2℃左右)。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田间温度不会很快下降。遮盖法——就是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植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气温1~2℃。熏烟法——是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它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半小时或1小时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而烟雾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出热量,提高土温。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 d→a→g→h B. e→g→h→c C. c→a→b→d D. d→a→b→c
13. 水循环中的( )
A. a环节主要动力是风浪 B. 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 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 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海陆间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h环节表示降雨后的地表径流汇聚成河流,并未流向海洋,A、B错误;c环节表示河流注入海洋,a环节表示由海洋上空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二者直接应为海洋水蒸发(d环节),C错误;海洋水蒸发(d环节)后,到达海洋上空,风把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至陆地上空(a环节),在陆上形成降雨(b环节),经地表河流(c环节)回到海洋,水体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完成依次循环过程,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a环节为水汽输送,主要动力是风,A错误;b环节为降水,不同区域的多雨季节不同,如季风气候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则集中在冬季,B错误;c环节为地表径流,通过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塑造地表形态,C正确;d环节为海洋水的蒸发,D错误。故选C。
【点睛】(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森林对“海绵城市”的主要贡献是( )
A. 涵养水源 B. 净化空气 C. 美化环境 D. 吸烟滞尘
15. “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减少雨水下渗 B. 增加地下径流
C. 减少地表蒸发 D. 加快径流速度
【答案】14. A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森林在其中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下雨时可增加下渗、截留雨水,A正确;净化空气虽然是森林的主要功能,题目中主要讲的“海绵城市”的水利用,所以在此不是“海绵城市”的主要贡献,B错误;美化环境不能体现“海绵城市”对地表径流以及地下径流的作用,C错误;吸烟滞尘是绿化带或森林的主要功能,题目中主要讲的“海绵城市”的水利用,所以在此不是“海绵城市”的主要贡献,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海绵城市”可以增加雨水下渗,A错误;“海绵城市”可以增加地表水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B正确;“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使当地更加湿润,不会减少地表蒸发,C错误;“海绵城市”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的功能,会削减径流速度,D错误。故选B。
【点睛】森林有八大作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木材;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涵养水源;消除噪音;旅游资源。
读局部海域海水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深度 B. 洋流性质
C. 径流注入量 D. 太阳辐射
17. 图示海域海水等温线受洋流流经影响而发生弯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北半球寒流 B. ②是南半球寒流
C. ③是北半球暖流 D. ④是南半球暖流
【答案】16. D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据图可以看出,海水温度大体上东西向延伸,南北向变化,说明影响海水温度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或者太阳辐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题详解】
A.越往北气温越低,可知①位于北半球,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洋流流向为自南向北,为暖流,故A错误。
B. 越往北气温越低,可知②位于北半球,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洋流流向为自北向南,为寒流。故B错误。
C. 越往南气温越低,可知③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洋流流向为自南向北,为寒流。故C错误。
D. 越往南气温越低,可知④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洋流流向为自北向南,为暖流。故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是一致。
18. 下列地月位置关系图中(白色为太阳光照面),表示会出现大潮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位于地、月的同侧,且日地月位于一条线上时,容易出现天文大潮,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暑假,某地理兴趣小组到河北东部某地研学,下图是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甲、乙两地分别是( )
A. 山丘,山顶 B. 洼地,山顶 C. 山丘,鞍部 D. 洼地,鞍部
20. 最适合兴趣小组搭建宿营地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同学们发现,③地森林比④地长势更好,主要是因为③地( )
A. 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好 B. 海拔高,光照好
C. 位于河谷,水源充足 D. 位于山脊,光照强
【答案】19. D 20. A 21. 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根据等值线的变化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甲地两侧的等高线数值分别为200米和240米,而甲地最外围的等值线的数值为200米,因此甲地的海拔为160-200米,比周围海拔低,为洼地;乙地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形平坦,且位置两座山峰之间,为鞍部。D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①地位于山脊处,地势较高,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有利于搭建宿营地,A正确;②地位于山顶,海拔太高,夜晚气温较低,而且风力比较大,不适合搭建宿营地,B错误;③地位于山谷,有可能发生山洪,且坡度较陡,C错误;④地等高线密集,坡度太陡,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③地位于山的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含水量较大,植被生长得更好,A正确;③地的海拔更低,况且两地的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海拔高低不是影响光照的主要因素;B错误;两地都位于山谷地区,都有可能发育河流,C、D错误;故选A。
【点睛】解题时,充分解读等高线图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海拔高低、坡向(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等)、等高线疏密程度、基本的地形部位,然后根据问题,针对性解答。
2019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制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
A. 气候 B. 植物 C. 成土母质 D. 成土时间
23. 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大量施用化肥③增施熟石灰④掺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22. A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当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所以改良的措施秸秆还田,可以补充有机质,同时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②错误;增施熟石灰,可以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改良土壤,③正确;同时也可以掺砂子改良土质黏重的问题,方便耕作,④正确;故选B。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读“某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下题.
24. 图中M地地貌的形成,主要的作用力是( )
A. 河流侵蚀作用 B. 河流搬运作用 C. 河流沉积作用 D. 岩浆堆积作用
25. M地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A. 地面沉降 B. 崩塌 C. 滑坡 D. 泥石流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图中的M是在出山口附近形成的冲积扇地貌,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搬运作用一般不形成明显的地貌,图中没有信息显示有岩浆出来,而且根据图示该地貌是冲积扇,据此选C。
【25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M地为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一般河流冲积扇位置由于坡度大,水量大,河流出山口处携带物质多,容易形成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据此选D。地面沉降、 崩塌、滑坡往往都与内力作用或特殊的陡峻地形有关。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市平原西北边缘的岷江上。如下图所示,鱼嘴及前方两个小岛使江水要S形绕流才能进入内江。枯水期整体流速慢,主流进内江;丰水期,水势受弯道制约小,主流进外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据图推测成都平原的地貌是
A. 绿洲 B. 河漫滩平原 C. 冲积扇平原 D. 三角洲平原
27. 都江堰内江主要功能是
A. 灌溉 B. 分洪 C. 拦沙 D. 旅游
28. 在岷江丰枯季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内江和外江说法正确的是
A. 丰水期,内江、外江流速没有区别
B. 桔水期,内江比外江容易淤积,水流较缓
C. 枯水期,内江河床高于外江,水流较快
D. 丰水期,内江水位高于外江,含沙量小
【答案】26. C 27. A 28.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2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区域西北部地势高,东南地势低,岷江发源于西北部高山地区,流向东南,在河流出山谷口处形成冲积扇,成都平原就位于冲积扇平原上,故C对,A、B、D错,故本题选C。
【27题详解】
由图示材料可知,枯水期整体流速慢,主流进内江,说明内江的主要功能是灌溉,丰水期,水势受弯道制约小,主流进外江;说明外江的主要功能是分洪,A对,B、C、D错,故本题选A。
【2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枯水期主流进内江,丰水期主流进外江,说明枯水期内江流速快,丰水期外江流速快,A、B错;枯水期主流进内江,说明内江河床低于外江,C错;由于丰水期内江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积,河床高,所以水位高,含沙量小,D对,故本题选D。
“GIS”的英文全名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etem,也叫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项功能。GIS可以像传统地图一样,解决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GIS还能进行趋势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和用“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等。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29. 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火灾的原因
B. 能知道火势发生时间和结束时间及成因
C. 用来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D. 预测森林火灾造成的后果
30. 广东沿海地区有的渔民已经利用GIS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普遍引用这一技术
A. 绝对会增加渔业的生产成本
B. 可以使渔获量持续增长
C. 可能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枯竭
D. 渔民数量将有可能增加
【答案】29. C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可知,GIS不仅可以解决与“地点”、“状况”有关的查询,而且能进行趋势分析,复杂的“模式分析”和“虚拟模拟”进行预测性分析。因此,GIS技术可以用来获取火灾地点、范围,对火情进行预测,以制定正确的灭火方案,但不能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也不能用来预测火势发生和结束时间及成因、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C正确,排除A、B、D;故选C。
【30题详解】
利用GIS捕鱼,会降低渔业生产成本,A错误;利用GIS技术捕鱼,短期可提高渔获量和经济效益,长远来看,渔业资源会减少,渔获量不可能持续增长,B错误;GIS具有导航和精确定位的功能,故利用GIS来寻找鱼群可增加渔获量,但可能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逐渐枯竭,C正确;利用GIS捕鱼效率会提高,长远来看,渔业资源会减少,渔民数量将有可能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项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中,B表示____,D表示____。
(2)按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向____,呈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性和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____
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炽热的“火球”C.大气层将会消失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
【答案】 ①. 金星 ②. 火星 ③. 西 ④. 东 ⑤. 逆 ⑥. 近圆 ⑦. 共面 ⑧. A 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⑩.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特点的相关知识。
【详解】(1)八大行星按距日远近关系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根据其位置判断B为金星,D为火星。
(2)八大行星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所以具有共面性;又因运行轨道偏心率很小,所以有近圆性;方向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日地距离会变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会减少,地球气温降低,可能会变成寒冷的“冰球”。故选A。
(4)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相对安全。
(5)图中呈现的是八大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图,所以从图中能反映出来的信息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是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之一。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有三个特性:轨道的近圆性、轨道的共面性,公转方向的同向性。
3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____?
(2)A层大气为____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原因是: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____。该层大气22~27km高度形成____层,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____。
(5)ABC层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
【答案】(1) ①. 中 ②. 对流层厚度为12km
(2) ①. 对流 ②. 递减 ③.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④. 空气对流显著
(3) ①. ②. 臭氧 ③. 臭氧
(4)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5)逐渐变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垂直分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图文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
【小问1详解】
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中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小问2详解】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且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
【小问3详解】
B层气温变化曲线补绘方法: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如图: ;在平流层22~27km处臭氧含量达到了最大值,形成了臭氧层,其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因而被形象的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小问4详解】
平流层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因此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爬升到了平流层。
【小问5详解】
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33.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a处空气____ (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温____ (高于或低于)B地。AB两点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
(2)请将甲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值按由大到小排列____。
(3)乙图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____(白天或夜晚),出现的原因是____。
(4)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①处为___(绿地或城市),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增温、增湿 D. 减温、减湿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5)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请说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行性措施 (至少两条)
【答案】33. ①. 下沉 ②. 低于 ③. B
34. ①>②>④>③。
35. ①. 夜晚 ②. 海陆热力性质显著差异(夜晚陆地的降温比海洋快,近地面气温低,上层空气下降形成地面高压,所以水平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6. ①. 绿地 ②. B
37. 树立“绿色”理念意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倡导清洁生产,限制工业污染排污;改变城市下垫面,植树种草,扩大公园面积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热力环流图”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应用、等压面的判断、预防环境问题的措施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热力环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据图甲中热力环流的形成可知,a、b处空气应受冷下沉,B处气流受热上升,其近地面气温A低于B地。A、B两点相比,可能出现降水的是B,因B处气流上升至高空受冷易冷凝,容易成云致雨。
【小问2详解】
据图甲可知,B地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A地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垂直方向上,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所以①②气压均大于③④气压;水平方向上,气压可以进行比较:①>②,④>③。因此,四处气压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②>④>③。
【小问3详解】
乙图中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近地面温度陆地低于海洋,所示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夜晚;原因:由于海陆比热容大小不一样,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到了夜晚,陆地的降温比海洋快,近地面气温低,上层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到地面,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而海洋则相反,此时海洋降温速度慢,形成低压,所以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即吹陆风。
【小问4详解】
若甲图为城市风环流图,依据热力环流在城郊风中的应用的知识和图例中给出的信息,可判定①处为绿地,原因在于其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气流是下沉的,说明温度低,应为绿地;通过此大气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净化、增湿、减温,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小问5详解】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所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树立“绿色”理念意识,之后增加绿地面积或湖沼面积建设,对城市合理规划,增加透水砖或路面(改变城市下垫面),建雨水花园等;城市中的企业可以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倡导清洁生产,减少“三废”污染物的产生,限制工业污染排污。
34. 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____,③____,④_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其方向是___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南或北)半球,理由是____。
(5)M、N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地,理由是____。
【答案】(1) 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 地转偏向力 ③. 摩擦力
(2) ①. 垂直 ②. 由高压指向低压
(3)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①. 成一夹角(斜交) ②. 北 ③. 风向向右偏
(5) ①. N ②. 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为背景材料,涉及高空和近地面的风所受的力、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的判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即为图中的①;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即为图中的③;三是摩擦力,即为图中的④;这三者综合起来进行力的合成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即为②,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小问2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小问3详解】
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即为高空风向,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风向相反,大小相等。故①与③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小问4详解】
实际大气中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或斜交,此时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向右偏,故为北半球。
【小问5详解】
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故此时N地风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