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单元培优主题课4 辉煌乎危机乎
高考价值引领
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如果从绝对数字上看,明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康乾盛世”,其繁荣程度仍然远超西方。但是从18世纪后期起,清朝闭关自守,以“天朝大国”自居,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主题线索整合
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新变异
1.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引起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异
明后期,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这种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是手工业、商业、金融业和城镇空前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是明后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异的起点。
2.民营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引起手工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官营手工业实施体制改革,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民营传统手工业焕发新颜,占据了整个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有力推动了商业繁荣、市场扩展和早期城镇化进程,同时推动了为其提供原料的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
3.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势力的壮大和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地域性商帮形成。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的长途贩运,把全国市场联成网络。
4.白银的货币化和信用借贷的活跃
赋役货币化,货币以银为本位,此变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它们已具有近代金融业的某些因素。信用借贷需求旺盛,生息资本剧增。
5.早期城镇化进程启动
明后期,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居民规模,还是工商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构成中国古代城镇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特色。
6.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以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的新的经营方式不仅出现在丝织业、矿冶业,而且出现在制瓷业、造纸业、榨油业、印刷业、商业和农业等部门中。
二、明清文化的特点:“承古”—“萌新”的双重属性
1.进入古典文化总结时期。类书、丛书编纂规模空前浩大;订正、考释古典的考据学兴盛;集传统科学技艺之大成的大型古典科学著作涌现,药物学、农学、地质学与手工业等达到前工业时代的最高水平。
2.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形成较大冲击。明清官方强力推行程朱理学,使儒学趋于僵化,礼教渐趋严密,桎梏公私精神生活。明中叶以后,陆王心学崛起,其衍生出的泰州学派反映了市民阶层突破礼教樊笼的诉求。心学在明末走向空疏,经世致用之学兴起,架设出一道通向近代新学的桥梁。
3.早期启蒙思潮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君主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李贽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更从不同侧面与宋明理学展开论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
4.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发展。明清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形成一种信息为大众同享的公众场域。加上童蒙读物流行,传统文化日趋普及和世俗化。
5.“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双向互动。明末清初,西欧天主教传教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与此同时,来华天主教传教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
大题方法突破
突破4 “提取信息,阐释说明”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提取信息,阐释说明类试题是图文材料蕴含着信息和观点,学生根据提炼的信息、观点、历史现象或对历史现象的看法、认识、启示等,进行分析、阐述、说明、论证。
第一种思路是“提炼信息说明类”:要求学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一个或者两个信息予以说明。
第二种思路是“提炼信息观点论述型”:要求学生从所给图文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予以论述。
第三种思路是“提炼历史现象或启示、看法、认识等评价(阐释)说明型”: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现象或从中获取启示、看法并予以分析评价或阐释说明论证。
【典例】 (2021北京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写真
15—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绘画有了新突破。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最早记载于《后汉书》。宋元始有零星作品传世,但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画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苏州人沈周的自画像呈现了眼睛、额头、皱纹和老年斑等更为个性的面部特征。绍兴人徐渭在自画像上写道,“吾年十岁手植青藤”“流光荏苒,两鬓如霜”“合作此图,寿藤亦寿吾”。江南画家唐寅、陈洪绶等也有自画像传世①。
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出现少量自画像。15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效法古罗马人定制艺术品以获得不朽荣誉,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画家多在宗教、历史等场景中插入自己的形象。威尼斯人改进了制镜技术②,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分析了数学、几何学与绘画的关系,推动了自画像写实风格的发展。画中人物脱离场景,独立呈现③。丢勒、提香等人绘制了多幅自画像。丢勒在自画像上写道:“我,丢勒,在28岁时用永不褪色的颜料画下了我自己。”16、17世纪后,欧洲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伦勃朗一人就创作了70余幅自画像,莱奥波尔多 德 美第奇则收藏了79幅自画像。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时代特征。(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中、西方时代特征”
限定语 “15—17世纪自画像的发展”
信息来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第二步: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明清绘画艺术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盛行 信息 提取 ①为明清时期自画像信息 提取信息:可以得出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
历史阐释:这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业者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
②③为西方15世纪以来的自画像信息 提取信息: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
历史阐释:这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
第三步: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答案 示例 中、西方自画像的发展都折射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明清时期,自画像数量增多,写实风格明显,画中人物独立呈现,画家追求表达自我。这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
15—17世纪的西方,自画像数量增加,出现自画像收藏热潮。画中人物独立呈现,写实风格突出,借助签名强调自我。这与制镜技术和绘画理论进步密切相关,折射出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长,及文艺复兴解放思想,肯定人的价值的时代特征。
解题策略
(1)第一个“W——what”提炼信息是什么(观点)。观点不是显现的,需要结合试题的文字、图片、表格等隐含的信息,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可,不必贪多求全。
(2)第二个“W——why”说明为什么(论证),说明和解释所提炼的观点,要求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据准确,史论结合,至少选用两个史实,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共45张PPT)
第11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时空演进
阶段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明至清中叶(1368—1840年)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1)政治上,从明朝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逐渐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自守,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明至清中叶(1368—1840年) (3)文化上,经济发展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提倡经世致用,抨击君主专制;小说、戏曲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民族关系上,边疆治理方面成效明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5)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清朝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内容索引
01
02
03
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课程标准 凝练要点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明朝的建立与统治
1.政治制度
明成祖设立内阁
司礼监
2.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是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1)时间:15世纪前期。
(2)概况: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和 沿岸。
(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4)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东海岸
红海
3.沿海形势
日本内部战争不断,一些日本浪人来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谋求生存
(1)元朝末年:日本海盗骚扰东部沿海。
(2)明朝中期: 等人抗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3)16世纪中期: 人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4)明朝末年,西班牙被 击败,退出台湾。
戚继光
葡萄牙
荷兰
二、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1)蒙古:时战时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2)藏族:明廷封授僧俗首领 、王等称号,设立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策略
(3)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俺答汗
法王
行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司
2.明清易代
(1)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2)1636年, 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 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4) 年,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
皇太极
李自成
1644
学考转换 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明代废除宰相
(2021天津卷,4)涉考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②链高考——明代内阁权力膨胀
(2020全国Ⅲ卷,27)涉考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内阁权势强大
③析概念——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④析概念——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资本。
2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主题一 明代中央集权的强化
主旨精要:明朝是国家机构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机构设置,以皇权的高度集中为准则,以废宰相、设立内阁为先导,组成了一整套皇权至上、层层叠叠、互不领属的封建政权机构。
史料探究
视角1 明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
材料 大学士①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措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②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治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编自[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
读史
① 辅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高级秘书官
② 作为翰林院的长官,主管文墨,并备皇帝顾问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视角2 明清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
材料 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按察使上面再加总督巡抚,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 ①
② 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
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
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
史观史论
1.历史解释——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全面改革官制
①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
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科举制
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2.历史解释——明清督抚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1)明初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这种分理其政的办法,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2)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
(3)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
主题二 明代边疆治理与对外交流
主旨精要:明朝初期,统治阶级秉承着“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方针,运用了充实边疆与发展边疆相结合、闭关自守与基础建设相结合、主动教化与战术打击相结合的措施来治理边疆,这些措施推动了明王朝的建设发展。明朝对外奉行“以德睦邻和谐周边”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厚往薄来”的外贸政策和“一视同仁”的民族平等政策。
史料探究
视角1 中国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
材料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①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②,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读史
① 这里指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
② 清朝政府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古代治边政策的影响。
答案 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影响: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视角2 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与西学东渐
材料 明初政府规定:“贡舶者,王法之所许,市舶之所司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非市舶之所得司者也。”
“隆庆①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②俱海防官管给。”
——摘编自(明)张燮《东西洋考》等
读史
① 明朝第十二任皇帝明穆宗的年号
② 指商业经营的许可证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贡舶者”与“海商者”所从事的贸易性质,概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答案 性质: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
政策:注重维护朝贡贸易体制;长期严禁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曾短暂弛禁;但限制极为严格。
史观史论
1.历史价值观——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
(1)“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封建统治者制定各项边疆政策的认识基础。
(2)先秦时期提出的“五服”说或“九服”说,即所言提出以王畿为国家之中心,自王畿向四周扩展,由近及远将统治推向四方,远近不同地区的管理形式以及对国家承担的义务均有不同,其义务由近及远逐渐削弱。表明此时已具有“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的初步意识。
(3)两汉时期,正式形成“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封建统治者以王朝统治腹心通常所在的中原地区为国家之中心,强调守中方可治边;“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之腹心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做到“内华夏而外夷狄”,以及“夷不乱华”。
(4)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的分野,大致就是内地与边陲的界限;因此夷狄文化若向华夏一方趋同,将导致夷狄之地(或称边陲)的地域范围发生改变。清朝中期以后,随着时代条件发生改变,统治者才逐渐形成了边疆、疆界等具有近代意义的观念。
2.历史解释——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3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练 高考真题
命题点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明代湖北科举取士
1.(2023湖北卷,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A
一语点拨:进士地域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湖北省各地人文水平的高低、演变及其经济发展的状况。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但对人才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具体到明代湖北而言,进士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移民、经济开发,以及包含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刻书业、家学、人才交流等在内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明代湖北武昌府与黄州府的进士最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士人数多、著作府域多说明文化氛围浓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故选A项;汉阳府的交通条件并不比黄州府差,但是汉阳府的人物著作排位靠后,说明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升降的信息,排除D项。
命题点2 从廉政建设角度考查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2.(2022山东卷,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一语点拨:明代的巡按御史是地方的监察机构,他们遍布地方的各个州、县。巡按御史与按察使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形成双轨的监察官体制。这种双轨监察体制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漏洞。
A
解析 材料强调明朝不仅对监察官员进行考核,还要求地方官员对其进行监督,其目的是规范监察行为,确保监察的实效,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监察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并非为了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力,而是确保监察御史能够合法行使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对监察御史的考核和监督,未强调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及监察渠道拓宽,故C、D两项错误。
命题点3 从皇权加强角度考查明代内阁大学士
3.(2019北京卷,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A
解题思维
押 经典模拟
预测点1 依托史料信息考查明代内阁制度
1.(2023河北张家口二模)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君相矛盾凸显
B.宦官专权现象出现
C.内阁权势膨胀
D.权力制约机制成熟
C
解析 由题干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可知,内阁的权势日益膨胀,故C项正确;明初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所以此时不存在君相矛盾,排除A项;宦官专权现象在此之前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权力的制约,排除D项。
预测点2 从民族交融角度考查隆庆和议
2.(2023安徽芜湖二模)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蒙古鞑靼部达成和议。俺答汗在答谢表中说道:“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近年……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隆庆和议( )
A.解决了明朝内陆边疆的危机
B.提高了朝贡贸易的地位
C.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D.调整了农牧经济的格局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和议后明朝与蒙古鞑靼部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这顺应了民族交融、和平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和议以后明朝的内陆边疆危机并没有解决,女真族的崛起同样威胁到了明朝的内陆边疆,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与蒙古鞑靼部实行的是互市贸易,并不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与蒙古鞑靼部展开互市,并没有体现经济格局的调整,排除D项。
预测点3 从文明交流角度考查明代中外交流
3.(2023江苏南京三模)隆庆、万历年间一些士人开始跳脱早前的“西洋”视野。福建泉州人李光缙对荷兰的位置有较为清醒认识,“大西洋之番,其种有红毛者……负西海而居,地方数千余里……去中国水道最远,译者云在昆仑西北”。这一认识( )
A.抵御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转变
C.得益于海禁政策的松弛
D.折射了学习西方潮流涌现
C
解析 明朝中后期在肃清倭患后实行开关,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世界视野,故选C项;万历年间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骚扰比较有限,排除A项;“天朝上国”的观念在晚清时期才逐渐转变,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西学东渐的潮流在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有限,并未出现大规模学习西方的潮流,排除D项。(共38张PPT)
第12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内容索引
01
02
03
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课程标准 凝练要点
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清朝前中期的鼎盛
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2.君主专制的强化
(1)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机密①。
②作用: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
的控制。
(2)军机处: 时设立。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
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3)“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严重摧残了文化。
官僚机构
雍正
文字狱
3.治理边疆
郑成功
驻藏大臣
理藩院
准噶尔部
伊犁将军
雅克萨
尼布
楚条约
二、清朝前中期危机初显
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2.表现
(1)清朝 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标志着清朝开始走向衰落
(3)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4)清朝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 的政策,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人口
闭关自守
3.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考转换 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奏折制度
(2023北京卷,5)涉考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奏折具有 的特点。
②链高考——军机处
(2018北京卷,14)涉考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军机处有助于 。
机密高效
加强皇权
③补教材——古代相权削弱的方式
④析概念——密折制度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密折制度使得官员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使政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
2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主题一 皇权鼎盛——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主旨精要: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是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清朝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史料探究
视角1 清朝中枢机构变动的特征
材料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惟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牵制,事权不一。
——摘编自张荫麟等《中国史纲》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清朝中枢机构的特点”,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
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至互相牵制,事权不一 ②
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惟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
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视角2 清代的治边之策
材料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①,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②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清实录》
读史
① 指蒙古诸部
② 即努尔哈赤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答案 康熙帝的“守国之道”是“守国在修德不在修长城”。他认为修长城不能阻挡边患,修德安民、民族团结可以实现国家安定。康熙帝“修德安民”的思想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体现,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清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康熙帝认为修筑长城没有价值,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历史上长城的价值。
史观史论
1.唯物史观——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没有出现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历史解释——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和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制度措施,极力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3)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
主题二 背离潮流——清朝前中期蕴含的危机
主旨精要:到嘉庆时,清朝国势已转衰,人口膨胀,人地关系日渐紧张,八旗生计艰难,吏治腐败,贪腐之风盛行,清朝统治危机四伏。以嘉庆帝为最高统治者的清政府采取措施进行了有限整顿。然而,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更为近代中国的落后埋下了隐患。
史料探究
视角1 盛世下蕴含的社会危机
材料 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民,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①。“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因为明清时中国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②,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的权利义务分割归并”“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权不可侵犯”。
读史
① 体现了古代国家管理实质是一种人治
② 不仅仅是一国数字化的记录系统,而且是一国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的社会危机表现,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
原因: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
视角2 清朝中叶的人口与耕地面积
材料
年份(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读史
表层信息 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深层信息 清朝中叶的人地矛盾
【思考】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其引发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答案 现象: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生产力发展速度,人地矛盾突出。
社会问题:人口增多,土地分割愈碎,生产和再生产能力削弱;土地兼并加速,农民生活贫困,社会矛盾尖锐。
史观史论
唯物史观——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项目 旧传统 新因素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并缓慢发展
文化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取得辉煌成就 西学东渐开始;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对外 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
宏观 中国的综合国力居于世界首位 中国在世界大潮冲击下,缓慢向近代转型
3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练 高考真题
命题点1 从加强皇权角度考查清朝南书房职权
1.(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一语点拨:南书房是清代翰林在内廷侍候皇帝读书和做机要工作的地方,所谓“行走”,是指本来有官职而被派到其他机构中办事、值勤,合起来看,“南书房行走”就是对在南书房里办事执勤的翰林的称谓。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兴岱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自发布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了时人对南书房地位的认可,而南书房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由此可知体现了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周兴岱收受贿赂并不能说明官员俸禄入不敷出和中央吏治混乱,排除B、D两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南书房地位提高,排除C项。
命题点2 从关注民生角度考查清代蠲免政策
2.(2021辽宁卷,5)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B
解题思维
命题点3 以加强东北防务为切入点考查清朝边疆治理
3.(2021重庆卷,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西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 )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一语点拨:清朝初期对东北实行全面封禁,严禁内地人民进入东北,严格限制东北人民的经济活动。这一政策迟缓了东北的开发,对东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材料强调长期战乱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项;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项。
押 经典模拟
预测点1 依托史料信息考查清代加强君主专制
1.(2023重庆2月调研)清代史学家赵翼谈及南书房时说:“(康熙)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非特供奉书画、赓和诗句而已,地既亲切,权势日益崇。”由此可知,南书房的设立旨在( )
A.加强君主专制 B.发展皇族教育
C.强化中央集权 D.笼络王公贵族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负责谕旨的撰述,地位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南书房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为了发展皇族教育,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而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南书房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为了笼络王公贵族,排除D项。
预测点2 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清代文书制度
2.(2023广东湛江二模)清代中期,皇帝对某些文书的递呈方式作出了严格规定:“在京各部院之折,必令堂官亲递。如系自奏之折,贝勒以下,皆令亲递;惟亲王、郡王准属官代递。文武大臣年逾六十岁者,亦准代递。”这表明当时( )
A.文书的保密性受到重视
B.以孝治国理念得以彰显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特权阶层受到政府优待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京官奏折除某些特殊人物之外必须亲自呈递皇帝,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助于保障奏折的保密性,故选A项;亲王、郡王和年纪较大的官员可以代递奏折,且此处强调君臣关系,并非孝道,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材料中的官吏和亲王等都属于特权阶层,材料并未强调对其进行优待,排除D项。
预测点3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清代边疆治理
3.(2023吉林长春四模)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 )
项目 内容 出处
奏折一 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 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
奏折二 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
奏折三 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 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
A.行政体系完备 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
C.君主专制加强 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雍正至嘉庆时期,清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提升了边疆治理水平,故选B项;材料中奏折的内容是关于边疆治理的,而行政体系是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和运行等制度,因此行政体系的完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奏折制度和秘密立储制度等加强君主专制,这与题中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雍正至嘉庆年间对边疆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封建统治危机的加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共46张PPT)
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内容索引
01
02
03
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课程标准 凝练要点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强基础 学考回归教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开设工场
经济功能
学考转换 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明清高产作物的推广
(2021福建卷,5)涉考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的传播。
新农作物
②补教材——新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1.理学的发展
(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①。(程朱理学的官学化使得明代在国家治理中苛以重典,大设厂卫等秘密组织,对个人精神的压制导致士大夫纷纷转向阳明心学,心学由此大盛)
(2)陆王心学
①代表人物:王守仁。
②主张:以“ ”为核心理论;“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③评价: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致良知
主观能动性
2.明清之际的思想
(1)李贽: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
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开一代风气
(3)顾炎武和王夫之:对 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个性自由
工商皆本
高度集权
3.小说与戏曲
商品经济
章回体
讽刺
道光
4.传统科技 进入总结阶段,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
(1)李时珍的《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 》分别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5.西学东渐 经历三个阶段:明末清初、晚清时期、民国初年
(1)明朝后期起,意大利人 等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利玛窦
学考转换 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明代理学的僵化
(2021江苏卷,4)涉考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诗歌力图突破 束缚。
②链高考——黄宗羲的思想
(2020海南卷,5)涉考《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倾向于
。
理学
限制君权
③析概念——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
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
2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主题一 传统经济中的曙光——明清经济的新发展
主旨精要:明清时期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以丝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多层次的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都极大地增强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力量,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引
发社会上一系列的变化。
史料探究
视角1 农耕文明下的经济新现象
材料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①,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市民阶层②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读史
① 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② 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影响:推动人口增加,缓解人地矛盾;促进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对封建制度起到一定的瓦解作用;推动新的社会思潮出现。
视角2 走向世界的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①,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以澳门等地为据点,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知识等逐渐传入中国。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②,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读史
① 由于外部白银流入的减少和明末战乱频繁
② 这里指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答案 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欧列强殖民扩张。
表现: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贸易顺差以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史观史论
1.历史解释——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2.历史解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清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致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
主题二 承古萌新——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主旨精要: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是这一个时期文化的特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思想应运而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西学东渐,中外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史料探究
视角1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新开拓
材料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建立史料与史论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①
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 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
② 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
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 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
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
视角2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艺成就
材料 徐光启多次参加乡试落第,最终通过科举成为政府官员。他与利玛窦交好,学习西洋的天文、历法、数学、火器等知识,并翻译了西方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徐光启出身贫寒,从小参加农业劳动,立志改革农业。他在上海试种由美洲引进的甘薯解决饥荒问题,并著有《农政全书》①。他还结合我国原有的水利工具和西方水利知识翻译整理《泰西水法》②,是西法中用、中西自然科学结合的典范。徐光启晚年致力于修订历法工作,重视引用西方先进科学测量方法进行实测。但因为守旧派百般刁难,这部历书在当时并未能颁布使用。
——摘编自张燕《中西会通——徐光启》
读史
① 其中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② 徐光启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
答案 徐光启投身科举名落孙山,折射出明朝八股取士的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人才选拔;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好,学习西方知识,翻译西方著作,折射出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思潮;徐光启致力于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水利技术,完成《泰西水法》《农政全书》,折射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以及科技重经验、重实用、重总结的特点,并尝试与西方自然科学相结合;晚年致力于采用西方测量方法修订历法,但被守旧派刁难,这折射出17世纪中国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士大夫们重视功名科举,对实用性的著作不感兴趣。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17世纪徐光启人生经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史观史论
1.唯物史观——明清市民阶层发展带来的社会新变化
2.唯物史观——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影响
(1)积极性
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①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3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练 高考真题
命题点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明代社会的新变化
1.(2022江苏卷,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一语点拨:明朝逐渐进入多元化社会。如社会价值标准由单一的官本位向仕途、财富、精神文化多元标准演变;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相互依托,与政治中心分庭抗礼;由政府意志主导社会思潮,演变成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的思想及小说、戏剧所表现的价值观构成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等等。
A
解析 根据材料“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可知明朝中后期除农业、渔业外,手工业在家庭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朝廷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属于思想教化方面,而材料强调经济生活,排除D项。
命题点2 依托文学描述考查明代社会观念的变化
2.(2023广东卷,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一语点拨:明代中晚期,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意识逐渐向商品化、商品意识转变。而在明代小说“三言”“两拍”中,首次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业为载体,描绘了众商云集的场面,体现了明代商人在社会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社会对于商人以及商业的接受和认同。
D
解析 根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命题点3 从商业活动角度考查明代理学思想
3.(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一语点拨:明代商人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工作,很多商人都有家塾和私学。商人在有过丰富的从商经历和社会阅历之后,尤其是那些出色的商人,都对教师十分尊重。
A
解析 “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是王阳明提出的为商之道,即做买卖也可成为圣贤。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题干中经商也可成为圣贤的思想不符,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为南宋理学家的主张,从事商业活动与“灭人欲”不符,C项错误;“工商皆本”为黄宗羲的主张,材料并未涉及本末关系,D项错误。
命题点4 从“善书”民间流行角度考查明代社会价值观
4.(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B
解题思维
押 经典模拟
预测点1 依托史料信息考查明代农业发展
1.(2023湖北武汉模拟)明代湖州“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负郭东业蔬、靛……湖跌断头业苇……善琏业笔、菱湖业蚕”。这反映了明代湖州地区( )
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
C.新的高产农作物逐步推广
D.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湖州地区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的范畴,出现了多层次的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故选A项;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材料并未提及此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高产农作物主要为粮食作物,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
预测点2 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赋税制度
2.(2023湖南师大附中三模)明洪武十九年,政府规定:“令籍诸工匠、验其丁力、定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作三月,如期交代,名曰轮班匠。”明成化二十一年,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这一变化( )
A.源于新生产方式的推动
B.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C.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出重农政策的松动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到成化二十一年,轮班匠可以缴银代役,反映了政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放松,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生产方式,排除A项;工匠的服役方式与社会地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重农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预测点3 从《四库全书》的角度考查中国传统科技
3.(2023福建联考)据统计,清代乾隆时期编纂成功的《四库全书》著录的科技文献有300余种,约占全书著录的十分之一,存目360余种,约占全书存目的二十分之一,其中数学、天文、农学、医学、生物学和地学方面最多。据此可知,《四库全书》( )
A.体现清代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彰显出中国传统科技的轮廓
C.助推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D.冲击了重道轻艺的编纂思想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四库全书》中的科技文献和史料相当丰富,彰显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科技文明,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四库全书》的内容,而不是它的作用,从内容中体现不了君主专制加强,排除A项;材料时间传统科技已经进入总结阶段,排除C项;《四库全书》中数学、天文、农学、医学、生物学和地学方面的书籍最多,未体现冲击“重道轻艺”的编纂思想,排除D项。(共29张PPT)
第11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023河北石家庄模拟)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袭扰,而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决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据此可推知,明成祖迁都( )
A.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B.加剧了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 D.其政治意义小于经济意义
C
解析 费正清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认为,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首都的建立必须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2023湖南湖湘名校联考)明洪武年间颁布施行的《大明律》确立了“流官注拟(拟定官职),并须回避本贯”的原则,还在此基础上规定:严禁官员娶当地女子为妻,不许官员们在当地买房。据此可知,明太祖此举旨在( )
A.打击地方豪强
B.遏制官场腐败
C.实施文化专制
D.推行依法治国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击官员在地方的权力滥用,有利于防范地方官员谋取利益,起到了约束地方官员,加强地方治理的作用,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2023天津一模)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劾。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 )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
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监察体系逐渐完善
D.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受到言官弹劾的官员只有皇帝应允才能继续任职,说明皇帝对官员的任免享有绝对的权力,皇权得到强化,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2023辽宁名校联盟联考)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出巡,事毕回京述职。朱元璋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特务机构职能
B.发展了中央监察体系
C.创新了地方管理体制
D.扩大了监察御史权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监察御史隶属于都察院,行使监察职能,有事出巡,事毕回京述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的监察职能,是中央监察体系的延伸和发展,故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2023湖南名校联盟联考)从明朝正德时期起,阁臣开始兼有吏部尚书之例,至隆庆年间高拱以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竟达三年,直接侵夺部权。此间虽然内阁的地位渐隆,但六部仍然受到皇帝的眷顾,有时在参予机要上竟获得比内阁更多的信任。由是内阁、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这( )
A.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B.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D.加剧了朝政腐败与社会矛盾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内阁和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会影响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A、D两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2023山东泰安二模)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多年,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
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
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可知,明神宗最终放弃个人想法是遵从了祖宗制度和传统礼制,立皇长子为太子,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月考)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 )
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
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
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朝宦官在中央和地方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明朝政治稳定,故选C项;宦官是皇帝制度的产物,本质上不具有掌握国家权力的资格,在政治中的作用是当作皇帝的耳目或者牵制中央的官员,而不是掌握国家的实权与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宦官有一定的实权,排除B项;宦官不属于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不可能成为官僚体系的核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2023山西名校联考)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亲赴南京奉天门主持典礼,迎接“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一带)使臣。典礼上群臣竞相祝贺:“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翰林学士沈度应诏写下《瑞应麒麟颂》,后以工笔小楷抄在宫廷画匠所绘的麒麟画像上;大臣夏元吉也为此撰写了一篇《麒麟赋》。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 B.中非贸易的源远流长
C.明初专制帝王的昏庸 D.郑和远航的政治动机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朱棣能接待麻林国的使臣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达到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2023福建2月联考)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 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 )
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
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
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长城区域由屯田生产型文化带到军事消费型文化带再到马市交换型文化带,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前期为了抵御蒙古南下,在北部边疆派驻军队并实行屯田,明代中期,北部边防有所废弛,蒙古铁骑跨长城而入,形成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政府订立和议,接受明政府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交换型长城文化带形成,故明代长城文化带的上述演变过程受到了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明初在边地设置总兵镇守制度,由武将负责军务。永乐年间,皇帝令“内官将带象牙圆牌,临阵看视”,有立功将士,则“即给与牙牌收执,径赴大营奏知,关给勘合,以凭升赏”;此后,渐成制度,“内官在边者……非总兵所能制”。这一措施旨在( )
A.解决北方的军事威胁
B.打击世族权贵势力
C.平息文官集团的不满
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本设总兵镇守边地,后加设内官“临阵看视”,内官由最初的监察功能过渡为行使行政职能,因此,内官代表的是皇帝对边疆事务的直接管理,故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2023山东泰安三模)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5 600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54,千户所127。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
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
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
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说明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故选D项;倭患严重和殖民者侵扰主要是在明代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开发海洋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2023重庆模拟调研)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两浙运司上书称:“商人赴温州各场支盐者,必经涉海洋。然著令军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司一概禁之,商人给盐不便。”太祖答复:“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日本)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 乃命兵部移文谕之。”据此可知,明初( )
A.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B.海上交通趋于停滞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禁海政策因事而行
D
解析 材料表明当海禁政策影响到商人正常的盐运时,明太祖同意对盐商解除海禁,说明明初的海禁政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因事而行,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2023山东济南一模)金世宗即位后针对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 )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
C.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
D.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缓解统治危机,说明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2023山东济南高三检测)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海到南海的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
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 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高度重视海洋开发 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末面对荷兰入侵,明军通过海战战胜荷兰人,获得东亚制海权,说明此时明朝海军实力强于荷兰,故选D项;材料显示明军战胜荷兰,并不是战胜倭寇,排除A项;材料显示明朝海军实力,与经济实力无关,排除B项;明朝并不高度重视海洋开发,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2023广东广州调研)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 )
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
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
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
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A
解析 材料叙述了清朝统治者对历代帝王进行祭祀,这表明清王朝认可并接受传统中华文明,以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2023山东日照三模)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 出发时间 返回时间
第一次 永乐三年(1405年) 永乐五年(1407年)
第二次 永乐六年(1408年) 永乐九年(1411年)
第三次 永乐十年(1412年) 永乐十三年(1415年)
第四次 永乐十四年(1416年) 永乐十七年(1419年)
第五次 永乐十九年(1421年) 永乐二十年(1422年)
第六次 永乐二十年(1422年) —
第七次 宣德五年(1430年)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还
第二次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腊)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幹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统率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参考答案 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
参考答案 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交往,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3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出兵朝鲜,劫走朝鲜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并且大有渡鸭绿江之势。朝鲜国王李昖逃离首都汉城,落脚于大明、朝鲜边境。朝鲜数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求救,但明朝并无太大的反应。八月二十四日,朝鲜派精通儒学的郑昆寿为请兵陈奏使,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万历二十一年,光复平壤、开城,收复汉江以南千里之地。
——摘编自郑昆寿《柏谷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为使臣郑昆寿说服明朝出兵救朝鲜拟定具体的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至少列出三条理由,所述理由应符合历史实际,史论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理由一:中国与朝鲜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遭倭患,东北地区鲜有倭寇,这是因为有朝鲜作屏障。如果朝鲜灭亡,中国独自抵挡倭寇,那么日后恐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理由二:中朝之间的朝贡制度由来已久。如果明朝政府不派兵支援,中国可能会失掉其他藩属国的信赖,朝贡体制也将不存。
理由三:明朝国力强盛,可以打败日本。郑和七下西洋,显示出明朝经济实力的强大。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重创倭寇,稳定了中国东南沿海。因此,明政府派兵定能重创日本。(共29张PPT)
第12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023广东高州一模)清军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军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据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 )
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呈现了近代议会制的雏形
C.易于得到汉族官僚的支持
D.实际权力等同于明代内阁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材料“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议即便是皇帝也不能更改,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2023四川南充一模)明朝中后期,内阁“大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清朝内阁设置了由满洲旗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但领班大学士的地位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阁臣的权势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参预机务”决定。这一变化表明,清朝( )
A.君主政治风格更加独断
B.注意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C.中枢官僚体制趋于成熟
D.重视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训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内阁首辅在明朝中后期地位高于其他阁臣,但是清朝时期即使是满洲旗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地位也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表明清朝时期君主更加专断,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023广东重点中学2月联考)下表所示为康熙时期的资料。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D
年份 内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谕荆州将军噶尔汉,令其自将领到兵丁,都要严行禁止侵占市肆要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谕大学士等,财赋出于百姓,凡钱粮查核必须彻底澄清,不额外科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议政王会议议决,今海内一统,实现了和平,满汉人民,俱同一体,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
A.政府倾力发展小农经济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D.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上谕禁止官兵侵占市肆要地,要求不对百姓额外加征赋税,议政王会议议决强调满汉一体,允许百姓出洋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清初,统治者沿用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即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要经过通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最后交皇帝审阅。康熙时起,上奏人与皇帝形成单线联系,官员们反复表白“唯有皇上,不知其他”。这一变化( )
A.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提高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文书传递由经历一系列流程简化为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体现了中间流程的减少,侧面体现了皇权的强化,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2023辽宁沈阳三模)从雍正八年(1730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的182年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有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有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有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朝统治者( )
A.笼络各族精英联合执政 B.贯彻平等的民族政策
C.提高军机处的行政效率 D.致力于强化皇权专制
A
解析 从军机大臣人员构成上充分显示出满蒙汉各族成员比例相对均衡,有利于各民族精英进入到清朝统治集团之中,与清朝结成了紧密的社会共同体,增强了各民族精英对政权的认同,起到了联合执政的目的,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23山西一模)清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而且形成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上述举措( )
A.有助于提高施政效果
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C.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
D.有效解决了民生问题
A
解析 两大奏报系统的建立说明政府能够准确掌握粮价和雨泽情况,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施政能力,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2023河北邯郸一模)康熙帝虽然勤政,但却对苏州织造及其亲信家奴等的严重贪污行为采取纵容的态度;乾隆时期,和珅揽权二十四年,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生活上大肆挥霍,但得到了乾隆帝的包容。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痼疾
B.商品经济发展的代价
C.阶级矛盾激化的恶果
D.传统盛世局面的终结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一些腐败分子破坏政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源于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专制皇权的庇护,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2023广东惠州三研)乾隆年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帝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据此可知,军机处( )
A.地位无足轻重 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C.职能尚不明确 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
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没有列入《大清会典》中,这是因为军机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在正式的国家政治体制中不好定位,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2023安徽A10联盟联考)清军入关后的历代统治者都强调盛京为“龙兴之地”,并“监往代两都之制”,尊盛京为留都,其辖区内的制度建设遵循了“参汉(汉族)酌金(后金)”的原则。这些做法( )
A.分散了清王朝的中央政治权力
B.形成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C.吸取了明朝亡于两京制的教训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题干内容可知,清朝历代统治者在盛京进行制度建设时遵循了“参汉酌金”原则:既参考汉人(明朝或以前)的法律,还考虑后金的情况,再制定合用的法律,这种做法有利于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治理,从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3福建适应性检测)1691年,康熙皇帝和蒙古喀尔喀部族首领在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拨给牧地,取消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郡王、贝勒、贝子等封爵。由此可见,多伦会盟( )
A.促使内外蒙古最终融为了一体
B.导致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
C.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
D.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根据材料“一样实行编旗……清朝的郡王、贝勒、贝子等封爵”可知,清政府对内外蒙古实行统一政策,且采用清朝皇亲等级制度,有助于推动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也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故选C项;“融为了一体”说法夸大,排除A项;清朝地方实行督抚制度,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北方蒙古贵族会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是以武力方式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清朝在内陆边疆地区,屯驻大量军队,广泛设立军事哨所,把守山川隘口和交通要道,形成边防网络。政府每年还派遣官兵巡察边界,形成巡边制度。在东南海疆,也形成了水师巡防和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表明清朝( )
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
B.采取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C.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措施
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根据材料“边防网络”“巡边制度”“水师巡防和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可知,清朝在内陆边疆、东南海疆地区派驻军队,通过不同的机制,保卫边疆,故选A项;闭关自守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改土归流无关,排除C项;领土勘测与材料“边防网络”“巡边制度”等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后有学者指出,从“海禁” “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及政策效果来看,即使官方政策也不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据此可知,关于明清闭关自守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观点正确合理
B.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理性
C.缺乏相关史料数据的支撑
D.受到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现代学者对于明清闭关自守的研究更加理性、客观,这与现代多种研究视角的拓展有关,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3广东广州调研)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水路不通的问题,云贵广西总督(流官)鄂尔泰上疏:“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阅后,皇帝朱批:“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 朕不惜此等之费也。”材料可以论证的主题是( )
A.交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
B.中央集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C.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
D.君主专制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云南地区交通不便的情况,中央不惜动用巨资进行交通治理,以加强中央对于云南地区的联络与控制,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2023辽宁辽南协作校三模)面对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 )
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面对西方海洋霸权崛起的趋势,明清政府采用了被动防御政策,意图通过忽视海洋主权来抵御外敌,体现了当时封建政府的海洋意识严重不足,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2023广东湛江一模)雍正帝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材料可知雍正帝对国内民族关系的一些认知,说明清朝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选B项;“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反映了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并不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雍正帝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并非促进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边疆地区的管理要因俗而治,没有开创新的模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2023福建漳州二模)下面是清朝不同时期耕地与人口数据比例变化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人口(人) 每人实得耕地(亩/人)
乾隆十八年(1753年) 7 801 142 183 678 259 4.25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807 156 208 095 796 3.75
嘉庆十七年(1812年) 7 913 939 361 600 000 2.19
依据上表可以推知,清朝( )
A.垦荒拓耕效果显著 B.外来人口流入剧增
C.人地矛盾日益激化 D.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表格信息,乾隆至嘉庆年间,耕地面积增长缓慢,但人口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人均实得耕地逐渐下降,反映了当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选C项;材料中耕地面积的增长并不明显,说明垦荒拓耕效果并不明显,排除A项;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的结果,与外来人口流入无关,排除B项;人均实得耕地逐渐下降导致人地矛盾尖锐,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正月十九日(丁卯),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对吴三桂叛乱中几位叛军头领的处罚做了全国性公示,其中除处死部分头领外,吴三桂和吴世璠都受到更为苛刻的处罚。在会议上,上曰:“此中尚有可议者否 ”(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奏曰:“此辈罪犯已极,应正国法,似无可议。”上从之。又逆贼耿精忠等十人,应凌迟处死,其逆党黄国瑞等十九人,应立斩……上又曰:“贼党官员内,尚有可矜者否 ”明珠奏曰:“此内有……四人,犯罪固应处死,然于应死之中,尚有可宥之处。”上曰:“耿精忠等事关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会同详议……”明珠奏曰:“春正虽不用刑,但此辈罪恶甚大,与寻常不同,应于两三日内完结。”
——摘编自《康熙起居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清朝前期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 来源 材料选自《康熙起居注》 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材料内容(三个角度即可) 材料中涉及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反映了清前期部分官员能参与议政的政治特点 可用于研究清朝前期的政治制度 《康熙起居注》涉及了政治的多个角度,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历史发展,是清朝历史发展状况的一个见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内容 (三个角度即可) 材料中涉及吴三桂、耿精忠等人物,反映了清朝前期对边疆的治理措施和结果 可用于研究清朝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康熙起居注》涉及了政治的多个角度,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历史发展,是清朝历史发展状况的一个见证
材料中涉及清朝的刑罚,反映了清前期刑罚的多样性和残酷性 可用于研究清朝前期的法律制度和处罚标准 材料中提到皇帝讲话“此中尚有可议者否 ”“尚有可矜者否 ”“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会同详议”反映了康熙皇帝为政的谨慎性和皇权的强大 可用于研究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问题(共28张PPT)
第13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023山东实验中学二模)下面的方向示意图描绘的是清代前期( )
A.高产作物推广
B.国内人口迁移
C.粮食区域运输
D.商帮长途贩运
B
解析 图片中迁移的方向上有向台湾、江西和四川、东北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末清初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2023江苏4月联考)下面采自明代《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B
解析 根据材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描绘了灌溉工具翻车,且“只愿高低不做荒”体现了农民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反映了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023广东茂名一模)江西省多山,粤闽农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至任意典卖”。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政府对土地的交易管理严格
B.粤闽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C.土地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
D.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题干可知,明清时期大批粤闽农民跨省到江西省承佃,后又“私佃他人”,以致“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至任意典卖”,体现了土地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明清以前,法律规定土地买卖需“先问亲邻”,即卖地者的亲邻优先购买。明清时,政府的土地买卖法律中取消了“先问亲邻”的规定,雍正时期甚至明文规定“及持产动归原先尽亲邻之说,借端……希图短价……俱照不应重律治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
A.农业生产关系变化较为频繁
B.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C.农村的商品化生产发展较快
D.宗族亲缘观念开始淡化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根据材料“明清以前……‘先问亲邻’……明清时……取消了‘先问亲邻’的规定”可知,明清时期取消了亲邻优先购买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买卖较为频繁,政府作出政策调整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2023福建泉州三模)清代年画《女十忙》(下图)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这一作品( )
A.呈现了手工工场的雇佣关系
B.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
C.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
D.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
C
解析 据材料《女十忙》年画内容可知,其将传统经济下纺织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轧棉、弹花、纺纱、摇线、织布等环节一一展现于同一个平面上,这幅年画表现了在当时中国小农经济中家庭纺织业的实际情况,记录了传统的家庭式手工业中女子的劳动生活,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23山西临汾一模)明清之际,江南是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区,每年从华北地区输入北花,从湖广地区输入襄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据此可知当时
( )
A.棉纺织业出现新生产关系
B.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江南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地区间进行了经济的互补,可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2023重庆联考)明清时期,南方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一块土地分为田底和田面,田底持有人没有耕作权,只有收租的权利;而田面持有人享有耕作权,并有向田底持有人交租的义务;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双方互不干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可以自由独立进行买卖、典当、馈赠等,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排除C项;租佃制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2023广东潮州二模)下表为学者整理的14—17世纪中国米价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期 每公石平均价格(公分银) 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公石)
14世纪后半期 17.19 58.17
16世纪前半期 20.19 49.52
16世纪后半期 23.00 43.48
17世纪前半期 32.19 31.07
A.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B.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C.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表格可知,从14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前半期,每公石粮价越来越高,每公分银能购得之米越来越少,这说明白银的购买力下降,故选C项;据表格内容仅能知道米价提高了,米的产量的持续上升应该带来的是米价下降,排除A项;材料中仅呈现了米价,无从体现农业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贸易范围及区域,故无法得出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2023北京顺义二模)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货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 )
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
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C
解析 根据材料“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大加赏赐”可知该政策会刺激外商来华贸易,但是过多的赏赐同时也会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故选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2023山东威海二模)复兴的儒学是明朝的正统学说。但在王守仁看来,这一正统学说似乎已经僵化并误入了歧途,他认为无论真理、知识还是美德都属于人心中的“天理”,无需经过儒家学说的长期训导而获得。这一思想( )
A.动摇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B.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否定了伦理道德的标准
D.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王守仁“致良知”的心学理论,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2023广东名校联盟联考)王守仁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守仁意在强调
( )
A.圣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B.儒学家应为底层民众服务
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
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提出一套“致良知”为核心的理念,“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材料中王守仁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在于先知先觉,也不在于全知全能,而在于发现内心“良知”,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2023辽宁锦州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提出,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啮也。”据此可知,王夫之
( )
A.主张彻底废除君主专制统治
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
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
B
解析 根据材料“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知,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关心百姓的命运,说明王夫之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百姓命运,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这表明心学思想( )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
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下定决心用功,就一定会有收获,体现了王阳明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故选C项;“立志用功,如种树然”“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强调立志用功,功到自然成,并非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并不强调探究客观世界,排除B项;材料中王阳明以种树为例,强调用功,而非“致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2023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下面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①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 ②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 ③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④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商周时期,周朝的“宗法制度”“敬天保民”,把社会重心从“神”拉到了“人”,即治国思想的变化,故①正确;魏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争斗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即魏晋名士倡导“个性自由”,否定了两汉以来的“名教礼法”,故②错误;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完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宋朝处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时期,没有巩固国家的统一,故③错误;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财富的追求成为社会时尚,出现从“道德”到“功利”的现象,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2023河北沧州一模)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说:“里中儿代庖(下厨)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由此可见,其时的小说( )
A.蕴含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C.成为儒学传播的主要途径
D.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通过冯梦龙描写的“里中儿”的事例,体现了话本小说中蕴含的儒家忠孝节义对民众的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忠孝节义并非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202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下面是来自一部据14世纪中国戏曲《琵琶记》改编的晚明小说插图。这在一定程度上( )
A.反映了古代社会安宁的情景
B.体现出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
C.说明了当时农业经济的衰退
D.凸显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B
解析 从图中可知,这是反映晚明时期地方政府在荒年开仓赈济灾民的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常熟的士大夫毛晋,将“田数千亩,质库若干所,一时尽售去,即以为买书刻书之用”,他所开刻书工场规模极大,雇佣印工20多人,刻工数百人,因此家业富饶,商贾之家也出了不少名公巨卿、学者文人,如李贽先世是泉州商人,经营海上贸易,徐光启之父“尝业贾”“逐什一之利”。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材料二 20世纪初,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分解加剧,“士”与“商”两个判若霄壤的等级分解最为剧烈,社会上出现了三个新群体,即绅商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军人群体。“商”则大部分成为绅商集团的主体,“商”的地位的提高,“士”的消失,这两种趋向都不是清朝统治的喜讯,“士”“商”分解及两者的溶而为一带来了新的政治内容和时代特征。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说明其影响。
(2)简析材料二中“士”“商”分解加剧的原因与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现象:“士”“商”相互流动。
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化。
参考答案 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作用: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