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包含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和精神(如文娱、社交、学习、信仰等)的活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一
单元
2022.11.5
经济与社会生活
HISTORY
选必修二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的发展为人口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3.生产关系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物种的外传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事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古代
近代
现代
第一
单元
2022.10.25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HISTORY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选必修二
课标要求: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农业产生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段并结合图片信息,概括农业产生以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通过采集野生植物、狩猎和捕捞的手段获取食物。
思考:农业生产为什么会出现呢?农业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农业产生的条件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祖先逐渐认识到哪些动植物好吃,哪些不好吃,哪些不能吃;并且逐渐了解到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可以采集到什么植物或捕捉到什么动物。这种认识使他们在采集和渔猎活动中,逐渐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和计划性,增加了采集和渔猎的数量,也积累了对动植物生长、繁殖过程及其与自然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为农耕和畜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采集和渔猎数量的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劳动的分工和知识的积累,人类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劳动生产力也逐渐提高。在超出自然界再生速度以后又使得人类祖先面临食物不足的生存危机。第四纪冰川期的气候变化导致大量动植物的死亡和变异,更加重了这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祖先必须寻找新的生存手段,原始农业随之产生。
——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依据材料,归纳农业产生的条件。
采集和狩猎活动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口增加,天然食物供不应求;自然环境变化,出现适合植物栽培的区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农业产生的条件
在全世界许多地方,人类都独立发现了如何种植食用植物,其中最显著的三处为近东(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随后又出现其他作物种植中心,如种植土豆的安第斯地区和种植高梁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等。
——[美]弗里德曼主编:《食物:味道的历史》董舒琪译
依据材料,概括早期农业起源的地区,并在地图上加以标注。
区域 代表作物
西亚
中美洲
东亚
小麦、大麦
玉米、马铃薯
粟、水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3.农业出现后人类社会的变化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 ——罗伯特·J.布雷伍德:《农业革命》,载《农业考古》
根据一些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判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一速度并不快,但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已高出30倍。
——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依据材料和课本内容,概括农业生产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食物供应量增加,加速了人口的增长;②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出现;③促进了社会分工;④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地区 农耕 畜牧业 土地所有 社会生活
亚洲 西亚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 牛、猪 王室、神庙、贵族、官员等拥有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代中国) 粟、水稻、 豆、麻、黍 猪、马、牛 羊、鸡、狗 商周土地国有 战国后土地私有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南亚恒河流域 (古印度) 小麦、水稻、棉花 马、骆驼 种姓制度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大麦、小麦、亚麻 橄榄、葡萄 绵羊、山羊 王室和神庙占有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太阳崇拜、金字塔
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 大麦、小麦 橄榄 葡萄 希腊:公有拥有土地 罗马:土地国有 谷物与蔬菜轮作
逐渐形成奴隶制大庄园
中美洲:阿兹特克 玉米、甘薯、 马铃薯 火鸡、羊驼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浮动园地”两年不耕作土地被村社收回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发明了一种叫“沙杜夫”的提水灌溉装置,它在较高处立起一个支架,支架上横起一条长杆,长杆的一端绑有重物,另一端挂着水桶,利用杠杆原理汲取低地渠道中的水。这种工具能够将处于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灌溉,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技术水平,也使适宜耕种的土地得到较大增加。自“沙杜夫”发明之后,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扩大了耕地面积和耕地灌溉面积,从而促进了埃及农业文明的进步。
——李怡净:《尼罗河灌溉工程与古埃及的国家治理——兼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与社会形态》
思考尼罗河对古埃及农业文明有何影响?
尼罗河→灌溉技术→扩大耕地面积→集权政府
1.尼罗河与古埃及灌溉技术
2.中国的精耕细作农业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精耕细作,即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土地单位产量。”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郑国渠)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中国的精耕细作农业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铁犁牛耕: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郡“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为太守,首先修复了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又“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九真(今越南北部)民“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任延为太守,“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据《后汉书·循吏传》编写
西汉时期,北方农业发达,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长江流域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3.古希腊地区的农业生产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殖民地用船把以谷物为主的各种原材料运到人口过剩的希腊本土,作为回报,得到酒、橄榄油和诸如布和陶器之类的制成品。这种贸易使希腊本国的经济急速发展。希腊的土壤较适于经营橄榄园和葡萄园,而不适于做麦田,所以,既然小麦可以进口,多岩石的山也就可以用来种植葡萄树和橄榄树,故土地的开垦面积大大增加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思考:古希腊农业与古埃及、古中国农业有何不同?这对古希腊文明发展有何影响?
由于特殊的气候和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性农业特色,进口粮食作物,出口经济作物,在促进希腊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希腊的政治文明。
在人类的早期社会中,女性作为母亲,作为年轻后代的唯一确切知道的亲长,享有高度的敬重和威望,这种敬重和威望竟达到了女性的完全的统治。
——巴霍芬《母权论》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农业的生产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产生以后促进了社会分工,使得富人和穷人出现,也使得贵族和自由民和奴隶出现,产生了阶级分化。
发生在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基于目前的史料氏族部落权力组织转化为国家权力组织的途径不止一种比如,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征服其他部落或部落联盟,把原氏族部落组织变为维持被征服者的暴力机器。古代雅利安人对南亚当地人的征服、古希腊的斯巴达对邻近多利安人的征服并进而形成的国家,是这一途径的案例。再如,氏族部落的首领(首长、宗教领袖、军事领导)因社会矛盾的激化,把手中权力变为脱离社会的公共权力,自己成为不受制约或很少受制约的家天下的国王。这一途径最为普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国家、古埃及诺姆国家、中国古代关于禹废除禅让制建立君主世袭制的传说、古希腊雅典和意大利罗马最初的君主国的建立,都遵循这一路径.
——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国家产生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第一种是通过征服其他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获得权力。第二种是通过确立自己手中的权力建立起国家。
农业
定居生活
早期城市
手工业
商业
分工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产品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
阶级出现
阶级斗争
国家形成,文字出现
文明诞生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课外补充: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交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商品生产出现并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交换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产品交换越来越不便利,于是专事交换的中间人——商人应运而生。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采集渔猎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原始农业(原因、表现、影响)
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
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不同点(食物生产、土地利用)
男子地位上升,私有财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