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寒食》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寒食》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0 19: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寒食》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寒食》是一首描绘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的古诗。此诗以生动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寒食节时的节日氛围和民间习俗,通过形象的语言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祥和。 在教材中,这首诗的编排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念。同时,通过对古诗的朗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注重古诗的解读与鉴赏,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实现对古诗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此外,教材还注重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寒食》这首诗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课堂导入和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的学习中来。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古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美感和韵味,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古诗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核心问题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中秋节;春节;端午节。 生答:寒食节。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通过提问学生列举中国的传统节日,教师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对课堂内容的期待。随后,通过进一步询问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并关注到寒食节这一独特的传统节日,既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教师巧妙地引入韩翃的《寒食》一诗,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通过诗歌的魅力和韵味,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培养了人文精神。
二、研读文本 1.(1)生答:“我了解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在这一天,人们会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我觉得这个节日很有特色,它体现了古人对忠臣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敬畏。” 生答:“我知道寒食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我觉得这些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生答:“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寒食节不仅是一个纪念节日,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写诗作画,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我觉得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生读课件内容。 3.生读古诗。 4.学生自由读诗,用 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 意思。 5.生读课件内容。 6.生答: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生答: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生答: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8.生答:“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生答: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生答:“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生答: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10.生答: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生答: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 生答:不满,轻蔑。 12.生答: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13.生背古诗。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5.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6.解释诗意。 指名学生说。 教师: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教师: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8.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9.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10.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11.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1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1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了解寒食节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其好处在于多方面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通过深入探讨寒食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寒食节作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寒食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这一教学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寒食节的各个方面,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通过欣赏寒食节相关的诗词歌赋,学生则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因此,了解寒食节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 2.通过对韩翃的生平、成就及诗歌特色的介绍,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唐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寒食》一诗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韵味。了解作者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学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对韩翃的了解,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才情与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这一环节还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知,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了解作者韩翃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一诗,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直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深入感受其意境和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注重停顿、重音和语调,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同时,此环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促使他们主动了解诗歌背景、作者及深层含义,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4.自由读诗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品味诗歌,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和韵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注释往往提供了诗歌的背景、典故和难点解释,通过参考注释,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这一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学会利用注释和其他资料来解决问题,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5.通过解释“春城”、“御柳”、“汉宫”、“传蜡烛”和“五侯”等词语,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这些词语的解释不仅帮助学生扫除了阅读障碍,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诗歌的切入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解释词语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过程。通过学习这些词语,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这一环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思考、查阅资料,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6.解释诗意,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理解程度,更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指名学生解释诗句,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则以精准生动的语言,详细解释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所描绘的春天京城繁花似锦、御柳轻拂的美景,以及“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所传达的宫中传火习俗与权贵之家的生活气息。这样的解释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7.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通过提问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诗歌内容,从而找出描绘春天景象的句子。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同时,教师进一步解析“春城”一词的深刻内涵,将自然气候与人间都邑相结合,展现了诗歌的华美与高远视野。这样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此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也促进了课堂互动,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8.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比“无处不飞花”与“处处飞花”的表达差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诗人选择“无处不飞花”这一表达方式,不仅凸显了春天京城繁花盛放的盛大景象,更通过强调语气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花瓣随风飘飞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帮助学生提升了语言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又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讨论,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参与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思考,还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了新的启发,进一步拓宽了思维视野。 9.这一教学环节聚焦于探讨诗句中“飞”字的妙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展现了诗人炼字的匠心独运。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学生们领略到了“飞”字如何巧妙地描绘出花瓣随风轻舞的生动景象,从而增添了诗句的灵动与活力。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还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学生们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培养了审美情感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0.聚焦于探讨《寒食》一诗的描写顺序与所描绘的景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入思考。通过指名学生回答,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还促进了课堂互动与讨论。这一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帮助学生梳理了诗歌的脉络,使他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诗人的写作思路。同时,通过对诗中景物的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此外,这一环节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寒食》一诗的理解,还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1.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并探讨寒食节皇宫中独特的景象,以及享有特权的对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深化了他们对古代节日习俗和社会等级制度的理解。通过想象皇宫中灯火通明、烟雾缭绕的奇特景象,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皇宫的尊贵与特权,理解古代社会中的等级差异。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景象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拓宽了他们的历史视野,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这样的教学环节也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1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诗所蕴含的深意,远不止于字面的景象描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其背后的内涵,挖掘诗句所传达的深层意义。蜡烛作为光明与温暖的象征,从皇宫传递到五侯之家,不仅揭示了特权阶层所享有的荣耀与特权,更凸显了古代社会中等级制度的森严。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领略到古诗的韵味与魅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去反思历史与现实。同时,师生间的深入交流也促进了课堂氛围的活跃,使学生们能够在思考与讨论中不断成长。 13.背诵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记忆和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而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背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通过记忆和复述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背诵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背诵,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指导学生背诵全诗是非常有益的教学环节。
三、总结 教师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师总结,不仅概括了《寒食》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的对现实不满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一总结,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更学会了从诗句中挖掘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这一环节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说,这一教学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作业设计 1.抄写《寒食》2遍;2.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春城→飞花 斜柳 不满、讽刺 寒食→权臣 烛火
教学反思 刚刚结束《寒食》这首诗的教学,我犹如刚刚结束一场精彩的旅行,心中充满了喜悦与反思。 这次教学,我就像一位导游,带领着学生们穿梭在诗歌的奇幻世界里。我们一起想象寒食节那天,长安城中的繁华与热闹,仿佛可以看到花瓣随风飘舞,柳枝轻拂水面。当夜幕降临,皇宫里灯火通明,烟雾缭绕,学生们都惊叹不已,仿佛置身其中。 在探讨诗歌深层含义时,我鼓励学生们像侦探一样,寻找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他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变成了思维的碰撞场。当揭示出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时,学生们仿佛解开了一个谜团,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有些“保守”。有时,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冒险”,尝试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这次《寒食》的教学,就像一场美妙的冒险之旅,我与学生们一同探索、一同成长。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带着这份热情和反思,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精彩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