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透过文字欣赏核舟之美,感受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3.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通过文字来了解这一珍宝,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新课教学
(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档案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末著名散文家。他是明代大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但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八卷。被清代张潮收录《虞初新志》的《核舟记》,就是他的代表作。
2.《虞初新志》简介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20卷。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民间的奇闻逸事,很多介绍传奇人物的独门绝技,内容大抵真实不虚。其中有名之作,除了本文,还有清代林嗣环的《口技》和清代高士奇的《记桃核念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黍(shǔ)
箬(ruò)篷 糁(sǎn) 髯(rán) 衣褶(zhě)
弥(mí)勒 矫(jiǎo)首 诎(qū)
椎(zhuī)髻(jì) 壬(rén)戌(xū)
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
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2)为:为宫室、器皿(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是)
(3)而:中峨冠而多髯者(连词,表并列,并且)
启窗而观(连词,表修饰,不译)
而计其长(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词类活用】
(1)卧右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古义:左右。今义:允许。)
【特殊句式】
(1)尝贻余核舟一(倒装句,定语后置,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则题名其上(省略句,省略“于”,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为”表判断)
(三)梳理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识记以下重点字词含义。
因:顺着、就着。
罔不:无不、全都。
象:模拟。
箬蓬: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比:靠近。
贻:赠。
不属:不相类似。
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诎:同“屈”,弯曲。
历历:分明的样子。
2.再次朗读课文,再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读准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3.通读全文,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核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语句,并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核舟最突出的特点。
奇巧。
具体表现:
(1)奇巧之一——体积小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奇巧之二——内容多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3)奇巧之三——刀法精细
①珠可历历数也。
②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奇巧之四——构思巧妙
①窗可开启。
②“横卧一楫”暗示“泛赤壁”。
③核舟主题鲜明。
(四)理解文章,明确顺序
1.体会文章主体部分说明顺序的“奇巧”。
(1)默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思考:文章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核舟的?
第1段: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然后介绍中部船舱,重点介绍小窗。
第3段:介绍船头,写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和神情。
第4段:介绍船尾,写两名舟子的动作和神情。
第5段:介绍船背的题名和篆章。
第6段:对核舟进行总结,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高超。
文章整体按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展开写作,介绍核舟时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从整体到局部,从中间到两边。
(2)船头位置突出主题,且此件作品的主人公苏轼也在船头,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船头、船中间、船尾的顺序进行介绍呢?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还可以开关,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③从船中间说起能体现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2.体会文章段落内部说明顺序的“奇巧”。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着重说明了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的神情态度。
着墨最多的是苏轼,一是因为苏东坡是主要的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就是如此,作者进行介绍说明时不能违背其初衷。
这段文字在说明三位人物的神情态度时既按照从中间到两边的空间顺序,又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层次分明,可见说明顺序的“奇巧”。
3.品析语言表达的“奇巧”。
魏学洢介绍核舟的顺序不可谓不巧妙!他仅用400多字,就写出了核舟奇巧的特点和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这得益于他简洁、准确和生动的语言。试找出喜欢的语句,小组合作赏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举例:(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者技艺之“奇巧”,先说尺寸之小——“径寸之木”;再说雕刻物件繁多——“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又进一步总结所雕刻之物的形象之逼真、艺术之巧妙——“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简明扼要,内涵丰富,体现了语言的简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在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时,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为没有经过准确测量,所以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段话描绘了船尾两名舟子的神态,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两名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容,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相宜,秩序井然,神态毕出。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全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生动而又逼真,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并及时对文中的实词及词类活用、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等现象进行总结。然后抓住初读文章后学生最感兴趣的特点——核舟的“奇巧”,通过反复朗读的形式,调动学生想象,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欣赏核舟的“奇巧”,接着理清课文思路,探究说明顺序的“奇巧”,最后品味语言文字的“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