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7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7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0: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7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A组 基础达标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关于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岩石圈 B.乙位于上地幔
C.丙是地核 D.丙是古登堡面
2.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实验室分析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约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完成3~4题。
3.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4.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
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体的性质差异而产生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 B.①层中物体性质均一
C.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①内部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6.图中的Y处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二、B组 综合应用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1日,印度尼西亚某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1千米高空。读图,完成7~8题。
7.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8.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下图为高一年级某班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10.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尘埃杂质组成
B.水圈是不连续但规则的圈层
C.地壳的厚度并不是均一的
D.地核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球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圈层不连续也不规则
B.②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C.③圈层由所有生物组成
D.④圈层是厚度最大的圈层
12.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主要依靠水汽输送
B.②圈层通过光合作用为③圈层提供氧气等气体
C.③圈层有机物进入④圈层依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风化
三、C组 创新提升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10月15日11时36分,阿富汗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阴影部分为岩浆的发源地)。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岩石圈的构成是(  )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14.关于此次地震,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震震源在②
B.地震波通过莫霍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C.当地居民感觉到先左右摇晃再上下颠簸
D.“黄金12秒”的确定依据是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天然月震和人为地震波提供的资料,研究认为月球有着与地球类似的内部圈层结构。科学家推断由斜长岩组成的高地月壳和由玄武岩组成的月海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5千米。月幔的部分占了月球一半以上的体积,自月壳之下至少可以延续至1 000千米的深度,物质密度一般超过3.5克/立方厘米,主要由辉石、橄榄石组成,推测温度约为500 ℃。月核是月球的中心区域,温度为1 000~1 600 ℃,很可能是熔融状态或液态,厚度约700千米,可能是由铁、镍、硫和榴辉岩物质构成的。
(1)自月面向下月球的内部圈层依次是       。结合材料,确定你认为能体现月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的两个比较项目:    、    。
(2)说明科学家确定距月面65千米处为月球内部圈层的一个分界面的依据。
考点分层练7 地球的圈层结构
1.B 2.B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莫霍面以上,故其为地壳,A错误;乙与丙的界面位于100千米深度附近,故该界面为软流层顶部,由此可知,乙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B正确;丙也属于上地幔,C、D错误。故选B。第2题,因为人类目前的钻探技术只能钻探到地下浅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故A错误,B正确;地层和化石可以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但地层和化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地下浅层,故与题意不符,C错误;实验室分析需要试验对象,地球内部尤其是地核人类难以深入,无法取得试验对象,故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B。
3.B 4.D 第3题,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千米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物质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软流层,一般认为,熔岩主要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第4题,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熔岩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从上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纵波与横波均能够穿过;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
5.C 6.D 第5题,由图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①层是地壳和地幔,物质性质不均一;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软流层,位于①内部;由图可知,甲地震波传播速度大于乙,且甲没有中断,故甲为纵波,乙为横波,乙波可以通过地幔。第6题,结合图可知,Y处深度超过了5 000 km,应该是地球内核与外核交界,D正确。
7.A 8.B 第7题,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先进入大气圈,再进入其他圈层,最后降落到地表,因此其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第8题,大气圈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的,系统复杂,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密切的关系,D错误。
9.C 10.C 第9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C正确;软流层位于地幔,位于上地幔顶部,A错误;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B错误;地幔和地壳都是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部分,D错误。第10题,大气圈主要由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地壳的厚度并不是均一的,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C正确;岩浆主要发源地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错误。故选C。
11.B 12.C 第11题,①圈层为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②圈层为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③圈层为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④圈层为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第12题,水圈物质进入大气圈主要依靠蒸发和植物蒸腾,A错误;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为大气圈提供氧气等气体,B错误;生物圈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岩石圈中获取无机物,将有机物释放至岩石圈中,并改造岩石圈,C正确;岩石圈的矿物质主要通过侵蚀、搬运过程进入水圈,D错误。
13.C 14.D 第13题,①为地壳,②为上地幔顶部,③为软流层,因此岩石圈包括①和②。故选C。第14题,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位于地壳;地震波通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加快,B错误;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当地居民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面感知地震应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而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左右摇晃,因此有“黄金12秒”之说。
15.答案 (1)月壳、月幔、月核 温度 厚度
(2)距月面65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由此推测其两侧物质有较大差异。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自月面向下的圈层结构为月壳、月幔、月核。特点是月幔由辉石、橄榄石组成,温度约500 ℃,月壳由斜长岩和玄武岩组成,且材料中给出了月核和月幔的温度和厚度。第(2)题,依据就是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在地下65千米处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该处存在不连续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