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8 地球的演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8 地球的演化(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0: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8 地球的演化
一、A组 基础达标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O2、CO2的含量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B.O2的含量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据了解,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下图为轮叶化石照片。读图,完成3~4题。
3.轮叶繁盛的时期可能是(  )
A.寒武纪 B.石炭纪 C.白垩纪 D.新近纪
4.灰峪村轮叶生存时代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气候寒冷,白雪皑皑
B.气候干旱,黄沙漫天
C.汪洋大海,波涛滚滚
D.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右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质时期是指(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第四纪
6.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恐龙统治了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突然间消失灭绝了。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有不同的猜测,但都缺乏科学的依据,这也成为生物史上的难解之谜之一。据此完成7~8题。
7.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8.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中生代和新生代
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二、B组 综合应用
某地质科考队到某地区(下图)进行野外考察并查阅资料发现:①地层有大量三叶虫化石;③地层有鱼类和两栖类化石,并有煤层;④地层有大量恐龙化石,并有煤层;⑤地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丰富。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①地层—古生代
B.③地层—中生代
C.④地层—新生代
D.⑤地层—古生代
10.与③④地层煤层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植物类型分别是 (  )
A.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藻类植物
D.藻类植物、被子植物
地质历史上的元古宙(距今25亿年—5.41亿年)时期,低等原核生物——蓝细菌大爆发。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以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图1示意在安徽宿州发现的元古宙的叠层石,图2示意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现存的叠层石。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地质事件中,在叠层石形成后最先发生的是(  )
A.鱼类出现 B.联合古陆解体
C.被子植物出现 D.鸟类出现
12.地球原始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原始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这表明(  )
A.地球原始大气的形成与生物有关
B.大气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的形成与演化
C.生物与生存环境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D.生物主导了地理环境整体发展变化
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含有不同的代表性生物化石(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是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前期的代表性生物)。读某地区岩层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14.甲、乙、丙、丁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丁—甲—乙—丙 B.丁—甲—丙—乙
C.丁—乙—甲—丙 D.丁—乙—丙—甲
三、C组 创新提升
地层年代的系与系之间的全球标准就俗称为“金钉子”。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外宣布,寒武系江山阶“金钉子”正式在我国浙江江山确立。图1为江郎山古生代早期寒武纪地层岩石景观图,图2为图1地层中的三叶虫化石。完成15~16题。
图1
图2
15.图1所示层状岩石是因(  )
A.海底沉积物变硬而成
B.陆地沉积物变硬而成
C.海底岩浆冷却而成
D.风力沉积物变硬而成
16.由图2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武纪时期恐龙大灭绝
B.该岩层可找到鱼类化石
C.该岩层储藏丰富的煤炭
D.寒武纪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材料二 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
(1)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2)说明推测长江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依据。
考点分层练8 地球的演化
1.B 2.B 第1题,读图分析,地球上生物出现后,O2的含量上升,B正确;CO2的含量先上升,后波动下降;O2和CO2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二者不是呈正相关的关系。第2题,根据地质年代及生物演化的顺序判断可知,按由老到新的顺序: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叶虫→鱼类→恐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3.B 4.D 第3题,古生代晚期对应的是石炭纪和二叠纪,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所以轮叶繁盛的时期可能是选项中的石炭纪。故选B。第4题,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
5.B 6.C 第5题,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可知,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恐龙出现在中生代,据此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第6题,图示恐龙数量众多,属于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7.B 8.D 第7题,盛极一时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在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完全灭绝。故选B。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故选D。
9.A 10.B 第9题,①地层有大量三叶虫化石,说明①地层形成于早古生代,A正确;③地层有鱼类和两栖类化石,说明③地层形成于晚古生代,B错误;④地层有大量恐龙化石,说明④地层形成于中生代,C错误;⑤地层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说明⑤地层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③地层形成于古生代,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煤炭,A、D错误;④地层形成于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煤炭。故选B。
11.A 12.C 第11题,叠层石形成于元古宙,鱼类出现在晚古生代;联合古陆在中生代开始解体;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在新生代最为繁盛;鸟类出现在中生代中后期。因此叠层石形成后,最先发生的是鱼类出现。第12题,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其可以利用太阳光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从而使得原始大气成分开始变化,这表明生物与生存环境相互渗透、相互影响,C正确;原始大气产生时还没有出现生物,A错误;原始大气成分因生物而改变,不能表明大气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的形成与演化,B错误;地理环境变化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由生物主导的,D错误。
13.C 14.B 第13题,恐龙属于中生代的动物,大型哺乳动物形成在新生代,三叶虫是古生代的生物,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断层形成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4题,甲岩层侵入丁内,但未侵入乙,说明甲形成的时间晚于丁、早于乙。丙为甲侵入丁岩层后变质而成,因此丙的形成时间晚于甲、早于乙。故甲、乙、丙、丁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丁—甲—丙—乙。
15.A 16.D 第15题,图中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表明该岩石为沉积岩,该地化石是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长在海洋中,因此该地岩石是由海底沉积物变硬形成。第16题,分析材料可知,寒武纪时期出现三叶虫等海生无脊椎动物,D正确。
17.答案 (1)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未经过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大多为水平岩层,下老上新。
(2)由材料可知,石鱼题刻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变化,据此可推测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
解析 第(1)题,未经过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大多为水平岩层,位于下层的岩层先沉积,形成时间较早,位于上层的岩层后沉积,形成的时间较晚,同时不同的岩层中可能含有不同时期的生物化石,也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岩层的形成时间。第(2)题,长江上游不同的时间河流水位有丰枯变化,由此推测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和气候变化状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