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19 风力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一、A组 基础达标
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
2.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NS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大西洋海岸,由数万根大小不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据此完成3~4题。
3.“巨人之路”的一根根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收缩
B.岩浆侵入岩层,导致地壳隆升
C.板块张裂,导致岩石断裂下陷
D.火山喷发,岩浆堆积固结成岩
4.“巨人之路”台阶状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雅丹地貌,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图。据此完成5~6题。
图1
图2
5.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地貌形成的大致过程是( )
A.沉积—抬升—侵蚀
B.侵蚀—抬升—沉积
C.侵蚀—下沉—沉积
D.沉积—下沉—侵蚀
6.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地区,该地貌两侧坡度差异的原因是( )
A.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D.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研究风沙运动有利于沙漠化的防治。下图是不同粒径沙粒贴近地面的搬运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总输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风沙搬运以粒径大的粗沙为主
C.距离地面25厘米内细沙重量随高度变化削减最快
D.距离地面25厘米内粗沙重量随高度变化削减最快
8.从经济效益和治沙效果综合考虑,能起到较好防风固沙作用的沙障一般高出沙面( )
A.20厘米 B.60厘米
C.100厘米 D.140厘米
二、B组 综合应用
小明多次随老师赴太行山某溶洞研学基地考察。他发现,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下图):(1)前者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后者相反;(2)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前者上部空心、下部实心,后者整体实心;(3)前者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后者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9~10题。
9.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裂隙储水
C.植被蓄水
D.冰雪融水
10.小明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完整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
A.石钟乳段横切面呈实心环状
B.石笋段外部形态下粗上细
C.石钟乳段纵切面呈中空管状
D.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沉积岩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土墩和沟槽地貌,其中部分地势较低区域会因附近冰川融水再次形成湖泊,因此称为“水上雅丹”。乌素特地质公园位于柴达木盆地,拥有世界上仅有的一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被称为“中国西部的千岛湖”。据此完成11~12题。
11.此处水上雅丹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12.图中④时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为( )
A.地壳下沉,气候干燥
B.地壳抬升,气候干燥
C.地壳下沉,气候湿润
D.地壳抬升,气候湿润
冰川风是指在冰川地区,冰川表面稳定而下沉的气流沿冰面向冰川边缘运动,迫使冰川边缘地区的冷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冰川表面吹向冰缘地带的风。某年春季,我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发现珠穆朗玛峰北坡长达20千米的绒布冰川上,夜间与白天多次吹下山的南风,这就是冰川风。下图示意冰川风的形成。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冰川风的成因最相似的是( )
A.西南季风
B.盛行西风
C.山(谷)风
D.东南信风
14.近年来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冰川风有减弱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冰川面积减小
B.冰川面积增大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三、C组 创新提升
海岸地貌和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16.该地海岸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表明,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淤泥质潮滩处于海陆交界地带,波浪、潮流、植被和泥沙供给等均影响潮滩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当波浪主导滩面泥沙运输时,潮滩坡面呈蚀退型;当潮流主导时,剖面呈进积型。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一研究潮滩演变规律的小组2012年在江苏中部某潮滩设置了S1~S9观测站点,对滩面高程进行了7年的观测。下面三图分别示意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剖面变化。
(1)判断研究期间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并说明依据。
(2)指出2012—2018年该潮滩盐沼区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说明米草对海水泥沙的影响。
考点分层练19
风力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1.B 2.B 第1题,①是新月形沙丘地貌,②是宽广的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③是石林地貌,④是雅丹地貌。第2题,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NSS不具备这个功能;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B正确;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
3.A 4.B 第3题,材料“由数万根大小不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中的“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第4题,“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大西洋海岸,台阶状地貌景观应是海浪长期侵蚀的结果。
5.A 6.C 第5题,由材料可知,平顶山状雅丹最开始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后地壳抬升,地层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等侵蚀作用形成的。第6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受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7.C 8.B 第7题,从图中可读出,总输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风沙搬运以粒径小的细沙为主。距离地面25厘米内细沙重量随高度变化减少最快,C正确。第8题,从图中看,距离地面50~75厘米处,粗沙、中沙和细沙的搬运能力明显下降,因此从经济效益和治沙效果综合考虑,沙障一般高出沙面60厘米,B正确。20厘米治沙效果不好。100厘米和140厘米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高。
9.B 10.D 第9题,图示溶洞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下渗多,水流的直接来源可能是岩层裂隙储存的水,B正确。故选B。第10题,由材料可知,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形态与之相反,外部形态下粗上细,但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会演变出多种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判别不准确,B错误。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故石钟乳段横切面呈实心环状、纵切面呈中空管状描述不准确,A、C错误。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下凹,石笋纹层上凸,D正确。故选D。
11.D 12.B 第11题,形成过程为河湖相沉积地貌(③)受风力侵蚀形成土墩和沟槽(①),进一步地壳隆起抬升,干旱环境风力侵蚀加剧,形成土墩(④),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柴达木盆地,后期冰川融水和地下水补给形成湖泊(②),故水上雅丹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④②。第12题,依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位于沙漠之中,为风蚀地貌。据图示信息可知,④阶段与①②阶段相比,乌素特地区沉积岩侵蚀较重,这是因为地壳抬升,湖水外泄,气候干燥,风力侵蚀较为严重。
13.C 14.A 第13题,冰川风由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其形成类似于热力环流,山(谷)风的成因与此相似。第14题,冰川风是由冰川的热力作用形成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冰川融化增加,面积减小,冰川面上空气与谷中同高度温差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冰川风势力减弱。
15.D 16.A 第15题,图中显示,a三角洲紧临陆地,泥沙来自陆地,有河流流经,河流挟带泥沙进入潟湖,流动减慢,甚至静止,泥沙沉积,因此a三角洲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图中显示,b三角洲位于沙坝内侧,位于潮汐通道入口处,泥沙来自海浪,涨潮时海水漫过沙坝,经潮汐通道进入潟湖,海浪挟带的泥沙在潟湖内侧沉积,因此b三角洲是涨潮时海浪堆积形成。第16题,该地海岸沉积物最下面是沼泽沉积,说明早期该处为陆地沼泽,高于海平面;海岸沉积物中沼泽沉积之上为潟湖沉积,说明中期该地处于陆地与海洋过渡地带,相对于早期海平面上升;海岸沉积物中潟湖沉积之上为沙坝沉积和浅海沉积,说明后期该地已经为海洋环境,相对于中期海平面上升,因此该地海岸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表明,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呈上升趋势,A符合题意。
17.答案 (1)观测点S5、S6之间。依据:能被海水淹没,且剖面高程无变化(变化较小)。
(2)不断淤高(滩面高程变高)并向海推进,2012—2016年向海推进较快,2016—2018年基本稳定。原因:滩面泥沙运输受潮流主导,泥沙淤积;米草等植被促进泥沙淤积作用明显。
(3)茎叶吸附泥沙,根系固定泥沙,提高泥沙抗侵蚀能力;削减水流速度,利于泥沙沉降。
解析 第(1)题,当波浪主导滩面泥沙运输时,潮滩坡面呈蚀退型;当潮流主导时,剖面呈进积型。由潮滩剖面变化图可知,2012年和2018年剖面线中,S5、S6之间的交点是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剖面高程无变化或者变化较小。第(2)题,S1与S5之间是盐沼区,2018年的剖面中,滩面高程变高,说明盐沼不断向海推进;由米草前缘位置变化图可知,米草等植被促进泥沙淤积作用明显;2012—2016年米草前缘距离不断增大,说明泥沙不断淤积,盐沼向海推进较快;2016—2018年米草前缘距离变化不大,说明泥沙淤积与冲刷达到平衡,盐沼区基本稳定。第(3)题,米草是一种耐盐碱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波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可吸附泥沙;地下根茎发达,能够固定泥沙,提高泥沙抗侵蚀能力;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