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22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A组 基础达标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代表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序号主要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
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
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
2022年1月14—15日,汤加首都附近的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喷发的火山灰与蒸汽在太平洋海面形成“蘑菇云”(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 ( )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加大气反射
C.减弱大气辐射 D.增大昼夜温差
读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关系图(下图),完成5~6题。
5.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6.对地表起保温作用的直接原因是( )
A.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C.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
D.大气反射地面辐射
二、B组 综合应用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塑料大棚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8.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A.大气逆辐射作用强
B.大气逆辐射作用弱
C.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下图示意某年3—11月祁连山某冰川区晴天、阴天时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变化统计。据此完成9~10题。
9.该比值较大月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日照时间长 B.冰雪面积大
C.阴雨天气多 D.大风天气多
10.同一时段,该比值晴天与阴天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阴天( )
A.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B.大气逆辐射强
C.地面长波辐射散失量大
D.冰雪消融量大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甲)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乙)。读图,完成11~12题。
图甲
图乙
11.影响该时段数据变化(图乙)的因素是( )
①纬度 ②太阳高度 ③下垫面状况 ④天气状况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将瓶子悬空放置
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三、C组 创新提升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称为天文辐射,下图为天文辐射日总量(单位:MJ·m-2·d-1 )变化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天文辐射日总量( )
A.全年累积量低纬小于高纬
B.二分日时全球差异最大
C.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D.二至日时全球差异较小
14.南极与北极天文辐射量最大值不同的影响因素是( )
A.日地距离 B.太阳高度
C.大气厚度 D.昼夜长短
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和荒漠的性质差异,引起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下图示意7月河西走廊某绿洲与荒漠间测得的距地面5 m和10 m的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15~16题。
15.绿洲内的玉米田经常灌溉,相比灌溉前,灌溉后( )
A.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提前
B.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提前
C.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
D.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滞后
16.绿洲与荒漠间的局地热力环流除了造成温度的变化外,还能造成( )
A.绿洲上部增湿 B.绿洲下部增湿
C.荒漠下部增湿 D.荒漠上部增湿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位于云贵高原威宁地区的草莓种植基地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的透明薄膜,草莓根部覆盖白色的透明地膜,近年来该地受寒潮影响大。
(1)简析该地冬季能利用大棚种植草莓的主要原因。
(2)指出覆盖地膜的关键作用。
(3)寒潮到来时,除了覆盖地膜,说明还可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并指出采取措施的原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 771.2米,南坡植被覆盖率明显高于北坡。每逢夏秋之时,登山览胜者络绎不绝。
材料二 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高度的线性关系。气温直减率的大小与大气运动、空气密度、水汽含量、潜热(如水由气态变为液态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等密切相关。中国大陆气温直减率的日变化同太白山北坡气温直减率的季节变化表现出一致性。下图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北两坡的某年气温直减率(单位:℃/100 m)比较图。
(1)“朝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春花秋叶铺满路,四时原在一瞬间”是登太白山的最佳写照。请用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加以分析。
(2)分析夏季太白山北坡的气温直减率高于南坡的原因。
(3)推测一天中气温直减率最小值出现的时段,并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简要分析该时段气温直减率小的原因。
考点分层练22 大气的受热过程
1.B 2.D 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及来源,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代表的辐射依次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B对。A、C、D错。第2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指的是大气的逆辐射作用,箭头方向由大气指向地面,对应的序号主要是③,D对。A、B、C错。
3.C 4.B 第3题,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第4题,从大气受热过程来看,火山喷发产生的“蘑菇云”会增加大气反射,B正确;“蘑菇云”不会减弱大气辐射,C错误;“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蘑菇云”使大气逆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减小;“蘑菇云”不会增强太阳辐射,但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5.B 6.C 第5题,近地面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选B。第6题,近地面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而后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选C。
7.A 8.B 第7题,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以穿过塑料大棚,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塑料大棚可以阻挡,起保温作用;黑色尼龙网可以阻挡太阳辐射,最大程度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塑料大棚。第8题,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9.B 10.A 第9题,据图分析可知,该比值较大月份是4月与11月,这两个月的气温相对较低,冰雪面积较大,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较多,而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较少,使得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较大。第10题,该比值阴天比晴天大,主要是因为阴天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
11.B 12.B 第11题,该时段纬度、下垫面状况都不会有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较高,天气变化也会影响气温的变化,②④正确。故选B。第12题,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强了瓶底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发生变化,D错误。
13.C 14.A 第13题,根据图示信息,低纬地区年天文辐射日总量高于高纬地区,可以推断,全年累积量低纬大于高纬,A错误;二分日时全球差异较小,二至日时全球差异较大,B、D错误;低纬地区的年天文辐射日总量差值小于高纬地区,C正确。第14题,南极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12月至次年1月,此时,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较近;北极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6月左右,此时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较远,A正确。
15.C 16.C 第15题,绿洲内的玉米田灌溉后气温下降,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上升,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空气的比热容增大,导致灌溉后的农田空气升温缓慢、最高气温峰值滞后。第16题,受绿洲与荒漠间水热状况差异形成局地热力环流的影响,荒漠的干热空气抬升输送到绿洲上空,与此同时,绿洲的凉湿空气在近地面向荒漠输送,使得荒漠近地面水汽含量增加。C正确。绿洲上部减湿、绿洲下部减湿、荒漠上部减湿,A、B、D错误。
17.答案 (1)透明薄膜可阻挡地面长波辐射散失,使得大棚内气温较高。
(2)阻止地面长波辐射进入大气,起到保温作用。
(3)在草莓基地附近燃烧杂草等产生烟雾;在草莓大棚里定时投放点燃的无烟煤,产生一氧化碳,增加温度。原理:增强大气逆辐射。
解析 第(1)题,大棚覆盖白色的透明薄膜,太阳辐射进入大棚内,受薄膜影响,地面辐射很难穿过薄膜,使得大棚内气温较高。第(2)题,太阳辐射进入地膜后,受地膜影响,阻止了地面长波辐射进入大气,进一步起到保温作用。第(3)题,寒潮到来时,当地除了覆盖地膜,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草莓大棚里定时投放点燃的无烟煤,产生一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温度;也可以在草莓基地附近燃烧杂草等产生烟雾,烟雾也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温度。
18.答案 (1)太白山相对高差大,气温垂直递减规律明显;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随海拔升高,保温作用减弱(大气逆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山麓为夏季时,山顶气温低,为冬季,沿途为春、秋两季(夏季时山麓到山顶四季分明)。
(2)夏季,南坡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湿度大,潜热输送量大,气温直减率较小;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增大,气温直减率减小;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降水少,随地表高度降低,气温上升速度快;森林覆盖率低,空气湿度较低,气温直减率加大。
(3)日出前后。
原因: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强烈,到日出前后,近地面气温出现一天中的最低值,而高空冷却较慢,高低空温差较小。
解析 第(1)题,太白山的相对高差比较大,其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较为明显;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随海拔升高,大气的保温作用会有所减弱,即大气逆辐射会有所减弱,此时气温会降低。山麓为夏季时,山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这时山顶为冬季,沿途气温比较适宜,为春、秋两季,夏季时山麓到山顶四季分明。第(2)题,由于秦岭山脉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夏季南坡多地形雨,湿度较大,气温直减率较小;且南坡的水热条件较好,其森林覆盖率较高。第(3)题,一天中气温直减率最小值出现的时段为每天的日出前后;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大量的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比较强烈,到日出前后,近地面气温出现一天中的最低值,而高度较高的大气层的冷却速度较慢,这时高空和低空的温度差异较小,因此可知一天中气温直减率最小值出现的时段为日出前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