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26 气压带、风带与季风环流
一、A组 基础达标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4.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盛行西风 D.极地东风
热带辐合带(如下图)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位置离赤道较近时,表现为南北半球两支信风的辐合,称为信风辐合带;位置远离赤道时,表现为信风与季风的辐合,称为季风辐合带。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图中热带辐合带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太阳直射点位置
C.洋流性质 D.地形地势
6.推测热带辐合带分布区域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
A.锋面雨 B.地形雨
C.台风雨 D.对流雨
二、B组 综合应用
茶树为灌木或小乔木,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阴,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 ℃。茶叶四季可采,但只有在特定时间段采摘的茶叶才最为珍贵。图1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该国A地多年平均降水资料图。读图,完成7~8题。
图1 图2
7.与B地相比,A地( )
①多地形雨 ②雨季短 ③年降水量大 ④年降水量小 ⑤雨季长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8.A地周围地区采摘茶叶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前后 B.5月前后
C.9月前后 D.10月前后
下图为某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
B.Ⅰ纬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纬度
C.Ⅱ纬度附近锋面天气频繁
D.Ⅳ纬度台风活动频繁
10.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地表面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1960—1999年夏季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
A.陆地表面温度总是比海洋表面温度高
B.陆地表面温度与海洋表面温度均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风逐年增强
1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93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 )
A.两个年份南部皆旱
B.两个年份南部皆涝
C.1966年北涝南旱、1993年北旱南涝
D.1966年北旱南涝、1993年北涝南旱
三、C组 创新提升
热带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流汇合、气压最低的带状区域。下图为非洲局部热带辐合带在一年中最南、最北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两图所示月份分别为( )
A.1月、7月 B.4月、7月
C.1月、10月 D.4月、1月
14.以下关于非洲热带辐合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该辐合带南北跨度一样
B.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该辐合带呈南北回归移动
C.辐合带控制区降水丰富,北支气流含水汽较南支多
D.南北热带辐合带之间区域盛行上升气流,终年多雨
15.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图示季节并说明理由。
(2)指出此时控制欧亚大陆的大气活动中心名称,并说出其成因。
(3)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考点分层练26 气压带、风带与季风环流
1.C 2.B 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可知该图所示为南半球部分区域。C气压带位于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D处风带为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
3.B 4.C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③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4题,④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风带。
5.B 6.D 第5题,读图可知,甲图为季风辐合带,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气压带随之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季风辐合带;乙图为信风辐合带,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气压带随之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与东南信风相遇形成信风辐合带。所以,对甲、乙两图辐合带位置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太阳直射点位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6题,辐合带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气流辐合表明中间气压低,低压盛行上升气流,故降水类型为对流雨,D正确。
7.B 8.D 第7题,A地纬度比B地高,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更短,降水较少,雨季更短,②④正确。第8题,采摘最佳时间应该是满足茶树生长的最适宜条件时期,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大概在10月份前后。此时气温回升,气温为20~25 ℃,且进入雨季,温暖湿润,利于茶树生长抽芽。此时雨季大量降水未来临,光照充足,营养物质累积量较多,茶叶品质好。
9.C 10.A 第9题,根据图示近地面风向向左偏转,可知此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A错误;Ⅰ纬度和Ⅲ纬度均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均偏少,B错误;Ⅰ纬度为下沉气流,应处于极地高气压带,Ⅱ纬度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且冷暖气流相遇易形成锋面天气,C正确;Ⅳ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形成,D错误。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Ⅰ气压带是极地高气压带,Ⅱ气压带是副极地低气压带,Ⅲ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Ⅳ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全年降水稀少,A错误,符合题意;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正确;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正确。
11.C 12.C 第11题,当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为负值时,说明陆地表面温度比海洋表面温度低,排除A;由图可知,1960—1999年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高低差异较大,说明陆地表面温度与海洋表面温度高低变化大,季风环流强弱呈波状变化,排除B、D;根据图中数值分析可知,温度距平值越大,说明温度年际变化越大,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C正确。第12题,由图可知,1966年夏季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最大,说明陆地表面温度比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海洋表面温度偏高,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夏季风偏强,北移速度加快,北方出现洪涝、南方出现干旱;1993年夏季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较小,副热带高压势力弱,夏季风偏弱,北移速度变慢,北方出现干旱,南方出现洪涝。故C正确。
13.A 14.B 第13题,图甲中的东北信风带和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图乙中的东北信风带和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北,因此图甲为1月,图乙为7月,故选A。第14题,热带辐合带除了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还会受到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该辐合带南北跨度并不一样,A错。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之移动,热带辐合带也呈南北回归移动,B对。辐合带控制区降水丰富,南支气流含水汽较北支多,C错。南北热带辐合带之间区域多为热带草原气候,不是终年多雨,D错。
15.答案 (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气压高,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高压中心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形成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世界大陆轮廓及气压分布状况可以判断,此时在欧亚大陆中部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出现高压中心,而欧亚大陆受亚洲高压控制,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导致大陆形成冷高压,所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第(2)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欧亚大陆上的高压为亚洲高压。欧亚大陆受亚洲高压控制,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导致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大陆形成冷高压,称为亚洲高压。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非洲赤道附近的北半球地区,靠近几内亚湾。在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从海洋吹来,水汽含量大,与东北信风相遇,东北信风从大陆吹来,比较干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