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30 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
一、A组 基础达标
“吴牛(江淮一带的水牛)喘月”指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完成1~2题。
1.造成吴地炎暑的天气系统是( )
2.当吴地正值炎暑时( )
A.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
B.非洲热带草原植被一片枯黄
C.锋面雨带停留在华南地区
D.澳大利亚主要受高气压控制
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刻,丙地近地面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4.丁地此时的天气最可能为( )
A.雨热 B.雨冷
C.晴热 D.晴冷
某年2月28日,北京局部有零星小雪,东北大部出现强降雪天气。下图为该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 )
A.甲地昼夜温差大
B.丙地比乙地风力强
C.丙地吹东南风
D.丁地位于台风眼
6.此时( )
A.珠三角地区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B.北京降雪量小是因为锋前暖气团较干燥
C.海南岛东部沿海受风暴潮袭击
D.东北地区暴雪区域多处于冷锋的锋前
下图为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图中霜冻线为天气预报的次日霜冻界线。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 )
A.甲地受低气压控制,阴雨连绵
B.乙地将有冷锋过境,气温下降
C.丙地次日冷空气过境,有霜冻
D.丁地此时吹偏北风,风大浪高
8.该天气图的日期最接近( )
A.2月初 B.5月初
C.8月初 D.11月初
二、B组 综合应用
下图为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地天气系统及气流运动分别是( )
A.气旋,顺时针辐散
B.反气旋,顺时针辐合
C.高压系统,逆时针辐散
D.低压系统,逆时针辐合
10.四地中天气状况可能是( )
A.甲地电闪雷鸣 B.乙地北风劲吹
C.丙地风雨交加 D.丁地阴雨连绵
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下图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蒙古气旋总体上( )
A.气压梯度力小,冷锋活动弱
B.气压梯度力大,冷锋活动强
C.气压梯度力小,暖锋活动弱
D.气压梯度力大,暖锋活动强
12.此刻影响西乌尔特地区的气团性质是(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炸弹气旋”,又称爆发性气旋,是指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强的温带气旋,其形成过程是冷空气快速南下,迫使暖湿空气抬升,空气进一步升温,进而加剧抬升。2022年12月下旬,美国多地迎来近40年最冷的圣诞节。下图是2022年12月23日美国本土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在本次“炸弹气旋”发生期间,下列城市降温幅度最小的是( )
A.旧金山 B.华盛顿
C.奥斯汀 D.奥兰多
14.据图文推测,“炸弹气旋”还可能发生在( )
A.新西兰南部
B.渤海湾沿岸
C.日本东部
D.里海沿岸
三、C组 创新提升
图1为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石家庄市某年12月25日气象要素逐时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图1
图2
注: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5.该日石家庄市( )
A.0—4时,相对湿度降低
B.5—8时,气温降低
C.4—5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
D.15—16时,由东南风转向西北风
16.导致石家庄市该日5—8时气温变化的天气过程最可能是( )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反气旋过境 D.焚风过境
雷暴是暖湿空气在不稳定环境中强烈上升形成的,常伴有闪电等天气现象。某年7月18日,有雷暴越过洪泽湖,历时约1小时,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雷暴强度与闪电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下图示意该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时闪电发生的时空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7~18题。
17.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的方向是(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18.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其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摩擦力小
B.空气对流减弱
C.水汽得到补充
D.热量得到加强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1年2月,美国南部多日遭遇罕见低温和暴雪。研究表明,这次极端天气与极地涡旋有关。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是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高度跨越地球的对流层和平流层,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极地与赤道之间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北极极涡中心数量不固定,随极涡强度不同呈现出单中心和双中心变化特征。下图分别示意极涡稳定期和不稳定期。
(1)相较于北极极涡,南极极涡中心数量较为稳定,试分析其原因。
(2)推测夏季北极极涡中心数量特征,并说明理由。
(3)分析此次美国南部多日遭遇罕见低温和暴雪的原因。
考点分层练30 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
1.B 2.D 第1题,“吴牛(江淮一带的水牛)喘月”是指江淮地区夏季的伏旱天气,是属于高压系统,排除C、D,再结合“江淮一带”,应是北半球的高压系统,故选B。第2题,吴地正值炎暑是夏季,此时,北印度洋海区盛行西南季风,A不符合题意。“吴牛喘月”时,非洲北半球的热带草原降水多,一片嫩绿,南半球的热带草原降水少,一片枯黄,B不符合题意。“吴牛喘月”时,我国的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和东北一带,C不符合题意。此时澳大利亚是冬季,受高气压控制,D正确。
3.C 4.D 第3题,在水平方向上,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则图示时刻,丙地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第4题,丁地此时受冷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则应是晴天;又因亚洲高压为气温低而形成,则天气最可能为晴冷。
5.A 6.B 第5题,读图可知,甲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昼夜温差大,A对。丙地等压线较乙地稀疏,风力小于乙地,B错误。丙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吹西南风,C错误。丁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且此时为冬季,丁地为冷锋锋后,并非台风眼,D错误。故选A。第6题,此时珠三角地区等压线稀疏,降水概率小,且珠三角地势低平,不易发生泥石流,A错。北京降雪量小是由于冬季气候干燥,冷锋锋前的暖气团含有水汽少,B对。海南岛东部沿海此时应风平浪静,C错。东北地区暴雪区域多处于暖锋锋前。
7.D 8.D 第7题,甲地受高压脊控制,多晴天,A错误;乙地位于冷锋锋后,气温较低,B错误;丙地位于次日霜冻线以南,霜冻线以北地区出现霜冻,丙地次日不会有霜冻,C错误;丁地位于我国东部海域,低压中心西侧,吹偏北风,等压线密集,风大浪高,D正确。第8题,图中右下角低压中心势力强,为台风,台风多出现在夏秋季节(6—11月),不可能是2月初、5月初,A、B错误;0 ℃以下可能出现霜冻,且图中高压中心气压值大于1045百帕,气压较高,故不可能是8月初,C错误;因此该天气图的日期最接近11月初。
9.C 10.C 第9题,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甲位于高压中心,为反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散。第10题,甲地为高压,天气晴朗;乙地吹偏南风(或西南风);丙地为低压槽,有锋面天气系统,附近等压线密集,可能风雨交加;丁地位于高压区的边缘,且深居内陆,天气晴朗干燥。
11.B 12.C 第1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蒙古气旋与周围地区之间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且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活动强于暖锋。第1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乌尔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此时为4月份,位于欧亚大陆内部的西乌尔特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该地气团性质为暖干,C正确。
13.A 14.C 第13题,读图可知,“炸弹气旋”发生在美国中东部区域,则中东部区域的华盛顿、奥斯汀和奥兰多均在冷锋前后,受“炸弹气旋”的影响大,B、C、D错误。旧金山位于美国西海岸,与“炸弹气旋”爆发地之间有高大的山系阻挡,基本上不受“炸弹气旋”的影响,A正确。故选A。第14题,“炸弹气旋”是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强的温带气旋,其形成过程是冷空气快速南下,迫使暖湿空气抬升,水汽在高空凝结释放热量,空气进一步升温,进而加剧抬升。日本东部受日本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导致空气的对流强盛,且易受冷空气快速南下影响。故C正确。
15.C 16.D 第15题,4—5时,风向发生改变,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C正确;0—4时,相对湿度升高,A错;5—8时,气温升高,B错;15—16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D错。第16题,石家庄西侧地势高,该日5—8时石家庄的风向为西南风,位于山地背风坡,焚风过境,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D正确。
17.A 18.B 第17题,由“雷暴强度与闪电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可判断闪电次数多的位置就是雷暴控制区域。图示14:00—14:15闪电集中在洪泽湖东部,而14:45—15:00闪电又集中到了洪泽湖西部,说明雷暴天气系统自东向西过境洪泽湖。第18题,由“雷暴是暖湿空气在不稳定环境中强烈上升形成的”,可判断雷暴强度与气流上升强度呈正相关,而夏季(7月)洪泽湖相对陆地为低温区,故雷暴经过洪泽湖时,因水温低而空气对流上升减弱,导致雷暴强度降低。
19.答案 (1)南极地区以高原为主,海拔高,气温低,与低纬地区温差大,结构稳定,极涡中心不易分裂;南极地区极夜日数较北极地区多,气温低,结构稳定;南极地区附近海洋占比较大,下垫面性质单一,受陆地影响小,中心不易分裂,数量较为稳定;南极大陆沿岸分布南极环流,受南下暖流影响小,极涡结构稳定等。
(2)数量特征:呈双中心。理由:夏季北极地区与赤道温差较小,北极极涡势力弱,结构稳定性差,极涡中心易分裂;夏季低纬度地区暖气流旺盛,北上挤压北极极涡,造成北极极涡不稳定,中心易分裂。
(3)美国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冷空气可以迅速向南入侵;美国南部多临海,暖湿气流旺盛,与冷空气相遇易造成降水异常等。
解析 第(1)题,比较南北极极涡要从高纬度和赤道的温差、南北极自身差异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题,首先从季节角度入手,判断夏季北极的天气状况,夏季北极光照时间增强,出现极昼现象,气温升高。其次根据题干信息,极地与赤道温差减小会使极涡变弱、不稳定。夏季北极温度升高,使得极地与赤道间的温差变小,因此夏季北极极涡变弱、稳定性下降,中心易分裂。第(3)题,此次美国南部多日遭遇罕见低温和暴雨的原因可以从寒潮强度、持续时间和当地地形、天气系统等方面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