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41 植被与环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41 植被与环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1: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41 植被与环境
一、A组 基础达标
在非洲赤道附近的东非大裂谷和马赛马拉高原之间有一片茂以森林(下图),这里常年持续的降雨形成了小气候区。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马赛马拉高原与东非大裂谷之间降水丰富的根本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赤道低气压
C.热力环流 D.地形差异
2.茂以森林的植被类似于(  )
A.雨林 B.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森林凋落物是指由森林植被的地上部分产生并掉落到地表的有机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某年气温、降水量与森林凋落物量的逐月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每年5月,该区域森林凋落物量较大主要是由于 (  )
A.换叶掉落 B.雨水击落
C.强风刮落 D.冻害凋落
4.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雨林
短命植物是一类特殊的草本植物。它们早春萌发,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4—6月,沙漠里草绿花鲜,繁花似锦……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气象站10月至次年9月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短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根系短浅 B.多肉有刺
C.叶面阔大 D.植株粗壮
6.制约7月短命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干旱
C.温度 D.放牧
二、B组 综合应用
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着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大白花地榆,野外考察发现该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雪斑最大积雪厚度可达4米。气候变暖背景下,雪斑地块的积雪期明显缩短。下图示意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含水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推测,大白花地榆(  )
A.喜阳光 B.耐贫瘠
C.不耐寒 D.耐干旱
8.气候变暖背景下,大白花地榆(  )
A.植株花期延迟
B.分布高度下降
C.群落密度升高
D.种群数量减少
云南哀牢山地处23°N~25°N,山体垂直高差大,气候复杂,其中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混生,从山麓到山顶均有分布,且随高度变化比重呈明显的过渡性。下图示意哀牢山不同海拔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所占比重的变化格局。据此完成9~10题。
9.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比重随海拔的变化速度是 (  )
A.快—快—慢 B.慢—慢—快
C.慢—快—慢 D.快—慢—快
10.导致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过渡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克里雅河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冰川堆积
12.图示地区植被(  )
A.耐涝不抗旱 B.喜湿喜高温 C.喜阴且耐寒 D.抗旱耐盐碱
三、C组 创新提升
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13~14题。
13.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
A.东方省 B.中央省 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
14.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西,峰丛洼地广布,自然带以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森林凋落物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意义重大。某团队在弄岗保护区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布设了多个凋落物收集器,连续6年收集凋落物,但未在山梁上布设凋落物收集器。下图示意样地年均凋落量的空间分布,其中圆点大小代表凋落量。
(1)推测该研究团队未在山梁上布设凋落物收集器的原因。
(2)该处洼地底部凋落物量较小,分析洼地底部不利于凋落物形成的条件。
(3)连续6年的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凋落物量的年际变化大,请说明原因。
考点分层练41 植被与环境
1.D 2.A 第1题,茂以森林地处东非大裂谷与马赛马拉高原之间,受马赛马拉高原冷空气和裂谷干热空气共同影响,形成锋面雨,而冷暖气流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地形,D正确。第2题,由题干可知,这里常年持续降雨,且处于低纬,水分和热量充足,形成类似于热带雨林的植被,A正确。
3.A 4.B 第3题,该地最冷月气温约为5 ℃,说明该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有凋落量,5月份风力不大,由图可知5月份降水量不大,气温较高,没有冻害,凋落物量较大主要是由于换叶掉落。第4题,该地最冷月气温约为5 ℃,说明该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A 6.B 第5题,短命植物吸收积雪融水,根系短浅,A正确;该类植物生长周期短,不会形成多肉、叶面阔大、植株粗壮的特点,B、C、D错误。第6题,图中7月份降水量较多,但气温高,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导致该地区干旱缺水,B正确。
7.C 8.D 第7题,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由图可知,冬季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土壤日平均温度基本维持在0 ℃左右,利于大白花地榆越冬,说明其不耐寒,C正确。第8题,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的冬季积雪量减少,有雪斑覆盖的地块减少且积雪期缩短,都不利于大白花地榆安全越冬,可能导致其群落密度下降,种群数量减少,C错误,D正确;气候变暖,大白花地榆花期提前,分布的高度上升,A、B错误。
9.C 10.A 第9题,从图中图像随海拔变化的特征分析,图像坡度大变化快,所以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比重随海拔的变化速度是慢—快—慢,C正确。故选C。第10题,从整体分析,热带蕨类植被喜热,低海拔多高海拔少,温带蕨类植被喜凉,低海拔少高海拔多,所以导致热带和温带蕨类植物过渡的主导因素是热量,A正确。故选A。
11.A 12.D 第11题,河漫滩为流水沉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第1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低,靠近河流,区域蒸发量较大,盐碱化程度较高,植被应具备耐盐碱的特性,D正确;区域气候干旱,不具备耐涝、喜湿的特性,A、B错误;不能获取喜阴、耐寒的相关信息,C错误。
13.A 14.C 第13题,东方省河流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弱,表明当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量更丰富,可燃物多,并且远离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野火发生频率最高,A正确。第14题,该地区整体上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生物量不大,经过一次野火后,往往需要3—4年积累植被生物量,即可燃物,因此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生物量。
15.答案 (1)山梁上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土层浅薄,植被生长状况差,凋落物数量稀少;山梁上凋落物易被外力作用搬运至低处,留在山梁上的少。
(2)洼地底部积水,土壤透气性差,抑制了木本植被生长;洼地底部光照条件差,不利于植被发育;洼地底部多岩石崩落物堆积,植被立地条件较差。
(3)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水分难以均匀供给;易受台风、寒潮等突发气象灾害影响,影响植物生长;部分幼树在持续生长,凋落物量逐年增大;幼树与老树数量不断更新演替,凋落物量年际变化大。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山梁上等高线数值大且密集,地形坡度大,不利于土层沉积,土层较浅薄,植被生长状况差,故植被稀少,凋落物数量稀少;山梁上地势高,凋落物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被侵蚀、搬运至低处,留在山梁上的少。第(2)题,洼地底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壤透气性差,含氧量低,抑制了木本植被生长;洼地四周地势较高,且湿度大,太阳辐射削弱强,底部光照条件差,不利于植被发育;洼地底部多岩石崩落物堆积,土壤贫瘠,且不利于植被立地,故而植被稀少,不利于凋落物的形成。第(3)题,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位于南部沿海省份,夏秋季节多台风、冬春季节多寒潮等突发气象灾害;部分幼树在持续生长,凋落物不断积累,凋落物量逐年增大;生长活动更新快,幼树与老树数量不断更新演替,凋落物量年际变化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