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45 人口分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45 人口分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1:5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45 人口分布
一、A组 基础达标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读世界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重图,完成3~4题。
3.在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  )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4.非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小的原因是(  )
A.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
B.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
C.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
D.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
印度尼西亚的森林覆盖率高,人口密度差异大。随着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和爪哇岛人口的快速增长,印度尼西亚已经开始开发其他地区。下图为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图,下表是四大岛屿的森林覆盖率表。据此完成5~6题。
岛屿 爪哇岛 加里曼丹岛 苏拉威西岛 苏门答腊岛
森林覆盖率 23% 80% 60% 60%
5.与其他岛相比,爪哇岛森林覆盖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  )
A.板块交界处多地质灾害
B.土壤贫瘠,难以生长植被
C.人类活动破坏植被
D.地表水难以储存
6.与其他岛屿相比,印度尼西亚人口集中在爪哇岛的原因是(  )
A.农业基础 B.海陆位置
C.森林覆盖率 D.陆地面积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胡焕庸线的一部分。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8.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二、B组 综合应用
甲、乙两幅图分别表示我国的人口密度与海拔和年降水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两图所示论断正确的是(  )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 ②随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 ③在1 000 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
④在1 000 毫米以下随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 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某地 ②B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 ③C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④D点可能在东北平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祁吉线”是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地域差异的界线,下图为青藏地区“祁吉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据图判断“祁吉线”(  )
A.西北半壁城市,人口集中
B.东南半壁以绿洲农业为主
C.近年来向西北方向移动
D.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关联
12.影响“祁吉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矿产资源
D.交通运输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要,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 550~3 650 m的百米高程较密集
C.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 500 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大
14.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地形地势和坡向
C.交通通达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三、C组 创新提升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从经度和纬度两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15~16题。
a.经度地域分异
b.纬度地域分异
15.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光照 B.降水 C.水源 D.气温
16.青藏高原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最接近(  )
A.(37°N,85°E) B.(30°N,90°E)
C.(35°N,100°E) D.(30°N,80°E)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把一定地域看作几何学平面,其上分布有各种各样的人,假定他们具有相同的重量,根据人口分布求出的重心,称为人口重心。经济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人口和经济重心会发生空间变化。
材料二 甲、乙两图分别为1978—2019年中国人口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和中国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


(1)根据图甲,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2010年后,影响我国人口重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3)指出与经济重心相比,1978年以来中国人口重心的变化特点。并从三次产业角度分析东西之间和南北之间人口重心变动的主要原因。
考点分层练45 人口分布
1.B 2.D 第1题,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第2题,巴西高原为地势平坦的大高原,利于农业发展;热带地区,高原气候条件适宜人类生存。
3.B 4.C 第3题,可根据图示信息直接找出,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三个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南美洲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第4题,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岛屿、半岛、海湾、内海等。
5.C 6.A 第5题,地质灾害是突发因素,时间短,不会导致树木难以生长,A错误;爪哇岛受火山灰影响,土壤肥沃,B错误;人口集中,建设用地比重大,经济发达,产业活动多,对森林破坏大,C正确;当地不是石灰岩,地表水不难储存,D错误。第6题,爪哇岛由于土壤肥沃,农业基础好,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A正确;印度尼西亚是由许多岛屿组成的,海陆位置没有太大区别,B错误;森林覆盖率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C错误;爪哇岛不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岛,陆地面积不是最大的,D错误。
7.B 8.A 第7题,读图可以判断出该图虚线段显示的人口地理界线位于我国的北方,基本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相似,故影响其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8题,图中显示的①区域属于渭河平原,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故人口稠密。
9.C 10.A 第9题,读图可知,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在1 000米以上,降低速度减慢;人口密度随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但在1 000毫米以上增速减慢。第10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极低;四川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平均海拔不可能为0米;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稀少,人口密度很低;东北平原降水量为400~800毫米。
11.D 12.B 第11题,结合材料“‘祁吉线’是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地域差异的界线”以及青藏地区地理特征可知,“祁吉线”东南半壁城市、人口集中,A错误;东南半壁以高原河谷农业为主,B错误;由于人口进一步向东南聚集,近年来“祁吉线”向东南方向移动,C错误;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关联,D正确。第12题,影响“祁吉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与西北半壁相比,东南半壁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合居民生产、生活,B正确;纬度差异不大,A错误;矿产资源以及交通运输并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C、D错误。
13.B 14.D 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3 550~3 650 m的百米高程较为密集;距河1~2 km分布人口最多;高程4 500 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第14题,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
15.D 16.A 第15题,青藏高原地势高,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受热量的限制,气温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突出,农业生产对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第16题,根据a图和b图推测,该人口极端稀疏区大致接近(37°N,85°E)。
17.答案 (1)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东南部大于西北部;聚集于东南沿海地区。
(2)经济因素
(3)与经济重心相比,中国人口重心变动较小。人口重心东西之间变动,主要是第一产业引致的;人口重心南北之间变动,主要是第三产业引致的。
解析 第(1)题,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可以用胡焕庸线概括。从图示的人口重心及变动图可以看出,40多年间,人口重心发生了位移,但仍在东南部地区,说明我国人口密度的格局没有改变。第(2)题,现阶段,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重心变动(主要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3)题,我国东西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第一产业)的变动幅度较小;因此人口东西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小(落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动幅度)。我国东部地区是工、农业发展的主体,但南北之间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均,因此主要是第三产业引致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