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48 人口增长
一、A组 基础达标
下图为甲、乙两国某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死亡率近年来有所回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经济衰退,收入低
C.环境污染加剧
D.自然灾害频发
2.甲、乙两国人口增长差异,归根结底取决于( )
A.自然环境条件
B.初等教育入学率
C.社会历史长短
D.生产力发展水平
202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人口减少85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最早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及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北京 人口迁移
B.黑龙江 人口迁移
C.贵州 死亡率上升
D.浙江 出生率降低
4.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需要( )
A.全面放弃计划生育政策
B.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
C.从全球各地大量吸纳移民
D.取消考试以减轻家庭负担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1)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2),完成5~6题。
5.图1显示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图1
图2
6.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
C.2000—2004年
D.2004年以后
总和生育率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每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个数,可表示国家或地区生育水平的高低,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上下两代人之间人口数量平衡的标准。读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完成7~8题。
7.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体现了( )
A.1960—1963年人口增长率总体上升
B.1969—1978年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C.1978—1990年出现人口老龄化
D.1990—2002年出生人口数量持平
8.为应对我国总和生育率问题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
A.快速降低城市房价
B.提倡女性早婚早育
C.扩大母婴产业规模
D.落实教育双减政策
二、B组 综合应用
下图示意不同时期我国部分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9~10题。
9.据图可知( )
A.2010年上海人口增速最快
B.2015年天津人口最多
C.大部分城市人口数量减少
D.一线城市人口增长多
10.导致长江三角洲城市两个时期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C.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D.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下图示意2017年慕尼黑市人口结构与德国整体水平对比。据此完成11~12题。
11.推测德国市场潜力较大的服务业是( )
A.婴幼儿养育
B.健康养老
C.体育和娱乐
D.房地产业
12.慕尼黑市应对2017年后几年人口的变动,需要 ( )
A.关注失业问题
B.建设更多的养老院
C.延迟退休年龄
D.建设更多的幼儿园
人口政策的执行,不仅影响婚姻生育行为,而且影响人口的空间移动。下图示意新加坡不同时期人口变化情况,包括人口增长量、自然增长量和净移民人数。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
A.自然增长量、净移民人数、人口增长量
B.自然增长量、人口增长量、净移民人数
C.人口增长量、净移民人数、自然增长量
D.人口增长量、自然增长量、净移民人数
14.2000年以来,新加坡外来移民中,华人占70% ,远高于马来人和其他族群,其主要原因是( )
A.空间位置邻近
B.文化习俗相近
C.经济收入差异
D.教育水平差异
人口净迁入率是指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完成15~16题。
15.人口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人口增长模式与③地区相似的国家可能是( )
A.印度尼西亚 B.印度
C.德国 D.中国
三、C组 创新提升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表(不包括港澳台)。据此完成17~18题。
类别 年份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总人口/亿人 5.94 6.95 10.08 11.34 12.66 13.40 14.11
0~14岁占比/% 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7.95
15~64岁占比/% 59.31 55.75 61.50 66.74 70.16 74.53 63.35
65岁及以上占比/% 4.41 3.56 4.91 5.57 6.95 8.87 18.70
17.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抚养负担最重的是 ( )
A.1964年 B.1990年
C.2010年 D.2020年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口的发展特点及成因,正确的是( )
A.总人口增长变缓,主要是因经济的发展
B.少儿比重下降,主要是政策的有效实施
C.劳动者比重持续提高,主要是出生率下降
D.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主要是人口增长变缓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国家 日本 巴西 瑞典 尼日利亚 中国 韩国 世界
平均年龄中位数 44.6 28.9 41.7 15.2 35.2 37.9 28.4
(1)材料一反映近年来我国人口变化有何特点 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请预测我国年龄中位数未来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考点分层练48 人口增长
1.A 2.D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的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阶段中由于老龄化现象严重,老龄人口的比重较大,因此死亡率近年来有所回升。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国属于现代型,主要为发达国家;乙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在少数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3.B 4.B 第3题,北京为人口净迁入地区,不会最早出现人口负增长,排除A;黑龙江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人口大量流出,较早出现人口负增长,B正确;贵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出生率较高,不会过早出现人口负增长,排除C;浙江经济发展较好,人口迁入较多,不会过早出现人口负增长,排除D。第4题,人口出现负增长,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和鼓励人口生育,不能全面放弃计划生育政策,排除A;人口出现负增长,社会养老压力大,需要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B正确;吸纳国际移民可以缓解老龄化现象,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不能无限制地大量吸纳移民,排除C;人口负增长带来的家庭负担主要是赡养比,和考试无关,排除D。
5.B 6.B 第5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省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量仍呈增长态势。第6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5.59%,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7.47%,说明在1990—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所以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1990—2000年。
7.A 8.D 第7题,考查人口问题。材料中指出总和生育率的概念,说明低于2.1代表着该国家或地区出生率比较低。1960—1963年总和生育率先有所下降后升高且总体比较高,代表着那段时间的人口增长率总体上升且水平较高,A正确;1969—1978年总和生育率虽然下降了,但都高于2.1,代表着出生率水平也比较高,人口数量不断下降是错的,B错误;1978—1990年的总和生育率在2.5左右,高于2.1,出生率较高,故我国此阶段未出现人口老龄化,C错误;1993—2002年总和生育率低于2.1,说明出生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但出生人口数量还要看人口基数,简单认为出生人口数量持平是错误的,D错误。第8题,考查应对人口问题的措施。如今中国的出生率低,为了尽可能鼓励人们生育,提高出生率,政府出台很多相关政策。但是快速降低城市房价明显不现实,A错误;各地民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健康文明的婚姻观念和早婚早育的危害性,引导适龄青年依法办理婚姻登记,所以提倡女性早婚早育不正确,B错误;而扩大母婴产业规模是已经提高了出生率以后所采取的措施,C错误;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尽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教育负担)可行,D正确。
9.D 10.B 第9题,读图可知,2001—2010年上海人口增量最多,A错误;2011—2015年天津人口增量最多,B错误;由于大部分城市人口增量是正值,故大部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C错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口增长多。第10题,长江三角洲城市如南京、苏州等,2001—2010年人口增量较大,2011—2015年人口增量较小,两个时期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或稳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导致迁入的人口减少或稳定。
11.B 12.D 第11题,考查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断,图中德国的人口结构中老龄人口的比重较高,因此未来市场潜力较大的服务业应为健康养老。第12题,对比慕尼黑与德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判断,慕尼黑婴儿人口比重高于德国的平均值,因此2017年后几年需要建设更多的幼儿园,以满足幼儿上学。
13.D 14.B 第13题,人口增长包括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所以①为人口增长量;②总体趋于下降,应为自然增长量;新加坡经济发达,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大,人口迁入多,因此③为净移民人数。第14题,马来人等族群分布地区与新加坡空间位置更邻近,同时也存在经济收入差异和教育水平差异。而新加坡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与中国习俗相近。
15.D 16.C 第15题,据图可知,④地区人口净迁入率最大,且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因此人口数量变化幅度最大。第16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据图可知,③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且人口净迁入率为正值,说明该地区经济发达,为发达国家,德国符合题意。
17.A 18.B 第17题,通过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抚养比最高的是1964年,约0.8。第18题,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造成少儿比重总体下降。
19.答案 (1)总人口数逐年增加。原因: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原因: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2)年龄中位数会变大。原因: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低年龄人口数量减少;随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的寿命越来越长。
解析 第(1)题,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总量逐年增长。第(2)题,随着经济发展,人的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多,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少年儿童比重降低,因而年龄中位数会变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