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49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和人口容量
一、A组 基础达标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米,夏季凉爽宜人,被誉为“夏都”。下表为西宁市不同因素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数量。据此完成1~2题。
约束因素 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居住用地 人均绿地面积 水资源
适度人口/万人 400.1 426.72 171.45 203.29
实际人口/万人 222.8
1.现阶段限制西宁市适度人口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 ( )
A.城市建设用地
B.人均绿地面积
C.人均居住用地
D.水资源
2.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①资源丰富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生活消费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人口数量除以资源人口容量。读某年我国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完成3~4题。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小
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较落后
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
D.新疆流动人口主要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
4.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更加丰富 B.经济水平更高
C.土地面积更小 D.人口密度更大
读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上海市消费水平高,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
A.热量、水资源丰富
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
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个省级行政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7~8题。
省级行政区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容量。
7.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
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
8.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下图为我国四个地区水资源总量和耕地面积示意图。据此完成9~10 题。
9.若仅从图中资源条件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消费水平
C.对外开放程度
D.科技水平
二、B组 综合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完成11~12题。
预测2050年将达到的人口数量 14亿~15亿人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人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人或16.6亿人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人
11.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12.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②地区开放程度 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④国家人口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读新疆略图,完成13~14题。
13.影响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地形地势
C.科技水平 D.淡水资源
14.提高新疆人口合理容量的合理化措施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
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垦荒拓耕,向南疆中部地区迁入人口
下图是两种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人口规模和生活质量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图示信息反映的是( )
A.P1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容量
B.P1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
C.P2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D.P2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
16.两条曲线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人口容量具有( )
A.警戒性 B.相对性
C.临界性 D.绝对性
三、C组 创新提升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数量增加
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
D.土地资源减少
18.提高山西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发展地方经济
B.抑制对外开放,减缓增长速度
C.鼓励人口外迁,减少耕地面积
D.限制消费水平,降低生活内需
19.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 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造成土壤侵蚀和生态恶化,威胁农业生产,危及当地人们生存。下图是我国贵州某县40多年间的相关数据。(图中实线为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曲线)
(1)判断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指标名称。
(2)指出②曲线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3)针对该区域人口容量的变化,提出几条改变现状的措施。
考点分层练49 资源环境的限制性和人口容量
1.B 2.C 第1题,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在本题中是能够供养适度人口数量最少的因素。根据表格数据,现阶段限制西宁市适度人口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人均绿地面积,B正确。其他因素可供养的适度人口数量较高,不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A、C、D错误。第2题,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地势低,气温相对于青海省其他地区更高,热量较好,气候条件更好,②正确;西宁市资源条件较青海省其他地区并不丰富,①错误;生活消费水平高会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④错误;西宁市位于青海省的东部,对外开放程度高,可增大环境人口容量,③正确。故C正确。
3.B 4.B 第3题,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其经济人口容量大;西藏经济较落后,经济人口容量小,人口压力指数较大,B正确;黑龙江资源丰富,资源人口容量大,人口压力指数较小;新疆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四川和河南。第4题,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经济人口容量更大,人口压力指数比山东小,B正确。
5.D 6.D 第5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小。因此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第6题,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消费水平高,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说明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7.A 8.C 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西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新疆相比,水热条件更好,区域环境承载力更大,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更多,A正确。新疆比广西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B、C错误。广西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D错误。第8题,读表可知,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广西、新疆、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均处于现实人口低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情况,A、B、D错误;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 001.3万人,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C正确。
9.C 10.B
11.C 12.A 第11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第12题,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区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
13.D 14.C 第13题,新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是影响其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主要因素。第14题,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提高新疆人口合理容量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15.C 16.B 第15题,P1和P2都是代表最佳人口规模即人口合理容量,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口的合理容量应越大,据图可知P2>P1,所以P2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1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故选C。第16题,两条曲线形态的变化,说明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的相互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活质量都是随人口规模的增大先提高后降低,生活质量的最高值所对应的人口规模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不同,反映了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故选B。
17.C 18.A 第17题,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人均粮食消费量的提高所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承载力降低。第18题,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降低与人口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应当控制人口数量,积极发展地方经济。
19.答案 (1)①石漠化面积、②人口容量、③生物多样性。
(2)②曲线为人口容量的变化曲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尽管石漠化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降低,在资源保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人口容量是升高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地的资源(森林、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大幅降低,生态恶化,科技的发展仍不能改变人口容量降低的趋向。
(3)生态移民;发展生态农业;严禁陡坡开荒;治理石漠化;等等。
解析 第(1)题,实线表示的森林覆盖率降低,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石漠化面积扩大。判断出①③曲线分别为石漠化面积和生物多样性,②为人口容量。第(2)题,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科技的发展。当资源稳定的条件下,科技进步可提高人口容量,但当生态破坏后,人口容量降低是难以逆转的。第(3)题,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严重的生态灾难,人口增长和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因此生态移民、发展生态农业和治理石漠化刻不容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