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50 城乡土地利用和城乡空间结构
一、A组 基础达标
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某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2.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该如何调整 ( )
A.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居住区的面积
B.发展高技术工业,扩大工业区面积
C.改善交通条件,增加道路用地面积
D.美化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美丽”城市环境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建设规划的热点和重点。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各类功能区的面积与温度等级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D.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4.为缓解热岛效应,该城市采用“低密度高层”建设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
A.低密度能控制城市人口数量
B.低密度利于增加绿化、水域面积
C.高层建筑对太阳辐射反射强
D.高层有利于腾出地块,拓宽道路
图Ⅰ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Ⅱ是该城市某地铁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图Ⅰ
图Ⅱ
5.据图Ⅰ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据图Ⅱ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心商务区 B.居住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差。下图是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8.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二、B组 综合应用
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10.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后临河村地处太行山,该村山地占59.7%、低山丘陵占15%、盆地及沟谷占25.3%,在因地制宜理念下形成了“山—林—田—村—水”的聚落格局。下图为该村聚落格局剖面和聚落空间分布示意。据此完成11~12题。
11.“山—林—田—村—水”的布局主要功能是( )
A.扩大农田,美化环境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因地制宜,增加降水
D.控制灾害,增加收入
12.后临河村的空间形态属于( )
A.团块状聚落 B.条带状聚落
C.分散型聚落 D.环状聚落
写字楼是指用于办公的建筑物。空置率是指某一时刻未利用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比率。下图是近年来杭州市写字楼整体空置率和位于市中心附近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变化幅度统计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产业中,租用写字楼占比相对低的可能是 ( )
A.旅游公司 B.金融服务
C.零售超市 D.文化传媒
14.杭州甲级写字楼空置率高于整体空置率,主要原因是( )
A.环境质量 B.租金成本
C.集聚效应 D.人口密度
三、C组 创新提升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中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下图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相对居住片区Ⅱ,居住片区Ⅰ的建筑布局宜( )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中高层建筑为主 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材料三 黄河流域及所经的九个省级行政区,沿线有山西中部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重点城市群,但没有同长江经济带那样进入国家区域战略(区),即没有形成黄河经济带。
(1)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推测黄河经济带没有形成的可能原因。
(3)为顺利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考点分层练50 城乡土地利用和城乡空间结构
1.D 2.C 第1题,由图可得,四种用地中只有人均绿地用地介于国家标准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符合国家标准。第2题,该市人均道路用地低于国家最低标准,打造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应增加道路用地面积。
3.B 4.B 第3题,读图,甲、乙、丙三个功能区中甲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用地范围最广,应为居住区;甲、乙、丙三个功能区中乙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小,应为商业区;甲、乙、丙三个功能区中丙功能区占地面积居中,高温范围广,应为工业区。故选B。第4题,“低密度高层”密度较小,但是层高较高,不能控制人口数量,A错误;低密度占地面积较小,空闲土地可以增加绿化、水域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正确;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度相差不大,C错误;高层有利于腾出地块,拓宽道路并不能缓解热岛效应,D错误。
5.A 6.B 第5题,图示几条地铁都经过甲区域,该地交通通达度高,是人流、物流集聚区域,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第6题,图示地铁站人流高峰和流向与市民白天离家上班、夜晚回家休息规律一致,所以最可能位于居住区。
7.A 8.D 第7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问题,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第8题,材料显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其中居住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居住区。
9.D 10.C 第9题,该村落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A、B图中聚居地比较集中,不具备散村聚落结构的特点;C图中有较多稻田,该村落以鱼塘为主,并大面积种植水稻,C错;D图聚居地较分散,且符合“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D正确。第10题,该村落地处滨水低地,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因此水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而不是抵御外敌、蓄水发电、美化环境。故选C。
11.B 12.A 第11题,“山—林—田—村—水”的布局是在因地制宜理念下形成的,没有扩大农田,美化环境也不是其主要目的;该布局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地表径流,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正确;该布局因地制宜,但是对降水影响较小;可以减轻洪涝等灾害的影响,但是无法控制灾害。第12题,该村落建筑主要位于盆地,后临河村的空间形态为团块状聚落,A正确。
13.C 14.B 第13题,写字楼具有商用功能,有强大齐全的综合配套,一般位于城市交通便捷的中心位置,租金较高。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新兴产业崛起,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金融、科技、专业服务类企业(如旅游公司)迅猛增加,对写字楼的租赁需求增加。文化传媒是依靠信息、科技,融合媒体产品的服务行业,业务范围广,服务种类多样,付租能力强。写字楼租金相对高,空间有限,常为高层建筑,受消防要求等限制,传统零售超市,主要租用在地面临街开放层,租用占比相对较低,C正确。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甲级写字楼多位于市中心附近,租金成本高,部分企业较难承担高额租金,使得甲级写字楼空置率高于整体空置率,B正确。
15.B 16.A 第15题,由材料知建筑布局是“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由指向标并结合该地位于东北平原可知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居住片区Ⅱ位于该小区的西南方向,受夏季西南风影响大,因此重点考虑有效通风,选择②横向错列排布模式有利于西南风深入居住片区内部,有利于通风,其他排布模式不利于夏季的有效通风。第16题,居住片区Ⅰ位于该居住小区的东北方向,主要考虑冬季防风。为了达到更好的防风效果,宜选择建筑密度大、楼层高的建筑布局,阻挡冬季风的效果好。
17.答案 (1)沿海多港口;东望日本与韩国;处于北接辽东半岛、紧邻京津冀、南接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的交会点;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北部,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位于暖温带,气候适宜;等等。
(2)黄河流量较小,经常断流,没有航运之利;黄河流域的对外交流包括对外贸易方面,是多途径多门户的(或经济腹地狭小),没有门户城市与枢纽城市;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显著。
(3)提升郑州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山东中东部,位于暖温带,气候宜人;毗邻渤海和黄海,沿海有众多港口城市,交通位置优越;隔海与日本和韩国相望;位于辽东半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之间,处于核心位置;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的相交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陇海线沿线,处于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北部,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等。第(2)题,黄河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枯水期较长且时有断流现象,冬季结冰期较长等因素不利于航运;黄河流域的对外交流受交通密度不够大、政策实施时间较晚、传统思维等因素影响,开放性不高,对外贸易不够活跃,该流域城镇间的发展缺少密切联系,功能互补性较差,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显著;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经济腹地较小,没有门户城市和枢纽城市。第(3)题,由图可知,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郑州,要进一步提升郑州的核心功能,增加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做强核心城市的同时,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形成等级有序的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中小城市接受核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优化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城市群内部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内、城市间的交流协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