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5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A组 基础达标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11个地级市和23个县级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读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趋势图,完成1~2题。
1.京津冀地区( )
A.2013—2014年城镇化速度最快
B.2014年城镇化率接近75%
C.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D.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
2.在城镇化趋势下,京津冀地区( )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B.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转移
C.第二产业趋向发展重工业
D.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世界城市群发展历程看,城市群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下图为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甲阶段,箭头所表示的要素流主要是( )
A.资金流 B.人口流
C.技术流 D.信息流
4.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从发展历程看,目前所处的阶段对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情况(含预测)。据此完成5~6题。
5.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镇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二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
6.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镇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城镇化水平滞后程度=(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下表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统计表。据此完成7~8题。
省级行政区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甲 86.3 25.2
乙 37.8 41.4
丙 44.9 56.0
丁 67.8 49.3
7.表中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属性属于城镇化水平滞后表现的是( )
①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偏小 ②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弱 ③城市的某一产业比重偏大 ④城市环境问题严重,人居环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B组 综合应用
“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指发生在18:00到次日清晨6:00,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影视、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目前,我国“夜间经济”在空间上具有围绕城市商务中心、自然或文化遗产、城市中心“边缘地带”分布的规律。据此完成9~10题。
9.20世纪70年代英国城市中心区的夜晚“空巢”现象出现于( )
A.郊区化阶段
B.逆城市化阶段
C.再城镇化阶段
D.城镇化阶段
10.目前我国倡导发展“夜间经济”,有助于( )
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提高设施利用率,缓解交通压力 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 ④增加中心区人口数量,阻止人口流向郊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非正规就业是指在非正规部门中的就业和正规部门中缺乏正式和稳定劳动关系的就业,后者包括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障、缺乏健康和安全等的就业形式。下图示意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份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曲线。据此完成11~12题。
11.若曲线能说明非正规经济产值贡献在整体经济的贡献比重随城镇化水平上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态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非正规经济的发展能促进城镇化 ②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非正规经济的发展 ③非正规经济产值贡献与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 ④非正规经济产值贡献与工业产业比重呈负相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该曲线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正确的是( )
A.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限制非正规就业比重
B.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应力保第一产业比重
C.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限制非正规就业比重
D.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指出:县城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打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实现低碳交通。下图示意“大街区”和“小街区”路网对比。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传统的“大街区”相比,“小街区”( )
A.路网通达性更高 B.绕行时间更长
C.出行距离更长 D.行车速度更快
14.“小街区”模式实现低碳交通的规划重点是( )
A.控制主干道路宽度 B.增加主干道路数量
C.组织众多单行线 D.提高公共交通覆盖
三、C组 创新提升
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地区中的传统农区,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关系阶段特征差异明显。下图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劳动力数量与粮食产量关系曲线模型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增长最快的阶段是( )
A.T1 ~T2时期 B.T2 ~T3时期
C.T3~ T4时期 D.T4以后
16.该模型图对我国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发展的启示,正确的是( )
A.鼓励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
B.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
C.转变粮食为主体的农业结构
D.避免耕地撂荒和土地粗放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1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2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示意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图1
图2
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镇化水平/% 68 90
GDP占全国比重/% 18 20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些行业 (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哪些措施
考点分层练5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C 2.D 第1题,根据材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及图中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可以推断,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C正确;据图判断,2013—2014年城镇化速度不是最快的,A错误;图中没有城镇化率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的情况,D错误。第2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人口数量庞大,结合北京、天津的城市职能等可以推断第三产业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D正确;据图判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受到多方面因素比如自然条件、科技条件等的影响,因此无法判断第一产业的产值是否不断下降,A错误;根据从事三次产业人口比重的变化可以判断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B错误;京津冀地区工业体系较完善,且发展早,现在趋向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错误。
3.B 4.C 第3题,在甲阶段,生产、生活要素流从较低级别的城市流入较高级别的城市,结合材料描述的城市群发展阶段可知,甲阶段属于城市发展早期,流入中心城市的要素主要是人口流,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应是从中心城市流向周边城市。第4题,长三角城市群现阶段基本从核心城市向卫星城拓展,核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联系密切,城市层级结构合理,但还没有达到各核心城市全面融合发展的大都市圈状态。
5.B 6.D 第5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镇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镇化导致的。故B正确。第6题,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镇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镇人口超过其农村人口。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欠发达区域城镇人口增长迅速。故选D。
7.C 8.A 第7题,城镇化水平滞后是指工业化率高,城镇化率低的现象,结合材料、表格可知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丙。第8题,城镇化水平滞后的表现是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数量少,城镇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弱。
9.B 10.C 第9题,逆城市化是指中心城区人口往外迁移,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少,而城市中心区的夜晚“空巢”现象也是说明中心区人口数量少,所以B正确。第10题,发展“夜间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①正确;发展“夜间经济”,会增加交通压力,②错误;发展“夜间经济”,能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③正确;发展“夜间经济”并不能增加中心区人口数量,④错误。故答案选C。
11.A 12.D 第11题,非正规就业的就业部门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很小,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因此对城镇化的推动很明显。当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后,要求有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原来的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力不适应新兴产业的要求。非正规产业主要从事的是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尽管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城镇化水平超过60%以后(第三产业比重也同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非正规就业的比重降低了,这说明非正规就业的产值贡献率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是正相关关系,与工业产业比重不是呈负相关。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区域,缩小了非正规就业的就业空间,应鼓励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
13.A 14.D 第13题,“小街区”路网密度变大,使得通达性增强,出行距离变短,也减少了绕行时间。行车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不能仅根据路网密度确定行车速度快慢。第14题, 由上题分析可知,“小街区”路网密度变大,通达性增强,出行距离变短,居民会更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等出行方式,有助于实现低碳绿色交通。因此,该示范区实现低碳交通的规划重点是提高公共交通覆盖。
15.B 16.D 第15题,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地区中的传统农区,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关系阶段特征差异明显。地区转型初期T1点时,农业劳动力剩余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有限,人均粮食占有量较低,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处于“拮抗”阶段,乡村地区存在整体性贫困;T2~T3时期,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农业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不断推进,但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递减效应不断凸显,粮食产量达到最高位T3。第16题,当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必然向非农产业转移。从曲线可以看出,当过T3点后,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粮食产量也在下降,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粮食减产。
17.答案 (1)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2)①⑤⑥
(3)差异: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影响因素: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
(4)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