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63 长江经济带概况(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63 长江经济带概况(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2:3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63 长江经济带概况
一、A组 基础达标
沅水是湖南省入洞庭湖的第二大河流,主要流经湖南西部、贵州东部、重庆东南部和湖北部分地区。沅水流域为湖南的西大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流域内古城镇多临水而建,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积淀着丰厚的地域历史记忆。下图示意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多临水而建,突出了河流的 (  )
A.供水功能 B.航运功能
C.灌溉功能 D.防卫功能
2.主轴上的古镇(  )
A.位于支流,实现区域内外联系
B.位于支流,形成晚,发展慢
C.位于干流,区域内外部联系方便
D.位于干流,仅为农村地区提供物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单位:%)。据此完成3~4题。
类型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3.“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
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提高造林存活率 ③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④提高林地生产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A.生态系统退化
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因此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
B.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6.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是(  )
A.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植被恢复以植树造林为主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阻滞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
D.缩短航运里程
8.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
B.六合垸所在地
C.张智垸所在地
D.黑瓦屋所在地
二、B组 综合应用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一个面积不断增长的沙岛。读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9~11题。
9.1949—1998年,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和原因是(  )
A.1949—1964 海浪堆积
B.1964—1976 海浪堆积
C.1976—1991 流水堆积
D.1991—1998 流水堆积
10.根据多条大堤的变化,推测1964—1976年期间(  )
A.长江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B.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C.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长江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11.自1998年的新大堤建成后就几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没有再建新大堤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B.长江的沉积作用增强
C.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减弱
D.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增强
长江流域某河段受上游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影响,2015年枯水期最低水位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该河段及河段内2个水文站的横断面(河床剖面)。据此完成12~14题。
12.造成该河段枯水期最低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库蓄水
B.河段蒸发加剧
C.河流下切侵蚀
D.流域降水减少
13.上游水库建成后,该河段枯水期沉积物颗粒数量变化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多、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增强
B.减少、河床变深,与下游高差减小
C.减少、水量增加,侵蚀作用增强
D.增多、水量减少,沉积作用增强
14.该河段枯水期常出现新增浅滩碍航现象,为维持枯水期河流航道的正常运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固河漫滩边坡,稳定航道宽度
B.流域内植树造林,减少泥沙淤积
C.跨流域调水入江,增加河流流量
D.丰水期放水冲淤,扩展航道宽度
三、C组 创新提升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某研究所在三峡库区开展了等高活篱笆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图1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地表径流速率对比,图2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含沙量的对比。据此完成15~16题。
图1
图2
15.如果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得以推广,那么对库区的影响是(  )
①增加径流总量 ②削减径流峰值 ③减少泥沙含量 ④降低径流速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推测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对篱间地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  )
A.土壤类型
B.地形类型
C.坡度大小
D.作物类型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11个省级行政区,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
(1)请列举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和落实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试为长江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3)根据材料,简述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意义。
考点分层练63 长江经济带概况
1.B 2.C 第1题,沅水流域是一个山地交错、河网纵横的典型山地流域,材料“流域内古城镇多临水而建,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最突出的作用是利用河流联系周边地区,突出了航运功能,后因新的交通运输方式衰落,B正确。第2题,由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可得出,主轴上的古镇位于河流干流,水运比支流更便利,对外贸易强,A、B错误。主轴上的古镇位于干流,水运比支流更便利,区域内外部联系方便,C正确。主轴上的古镇位于干流,水运比支流更便利,不仅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物资,还会为周边的城镇提供物资,D错误。
3.A 4.D 第3题,“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面积植树造林,其种植品种以用材的杨树林、防护和绿化的杂阔林、果品经济林为主,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造林存活率和提高林地生产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不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第4题,“十二五”期间,杨树林面积比重不断下降,即用材林面积比重减少,可能导致木材供应不足,供需缺口加大。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比重升高,果品供应能力增强。整个江苏省造林面积较大,且森林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
5.A 6.B 第5题,随着全球变暖,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加重,全球变暖后雪线会上升,故选A。第6题,对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的做法不切实际;要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转产、迁移、致富,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该地生态环境脆弱,不能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植被恢复以恢复天然林为主。故选B。
7.D 8.B 第7题,裁弯取直加快水流速度,加快河水下泄,缩短航运里程;裁弯取直增强河水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裁弯取直并不会减少上游来水量。第8题,天鹅洲故道、黑瓦屋故道、老河故道都是长江裁弯取直之前的河道,其南侧地理事物以前位于长江南岸,北侧地理事物以前位于长江北岸。读图可知,六合垸、永合垸曾经位于长江南岸;麋鹿保护区位于老河故道和天鹅洲故道之间,最可能位于长江以北;张智垸虽然位置偏南,但是位于长江河道的北侧。
9.C 10.A 11.A 第9题,1949—1998年,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应该是间距最大的时段,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取为1976—1991年,河流挟带的沉积物在入海口处因流速变慢,河流堆积作用变强。第10题,多条大堤不断向外伸展,泥沙沉积是最主要的原因。1964—1976年期间,曲线间距不大,说明泥沙沉积量偏少,联系同期历史,此时间段农业活动并未减少,所以泥沙沉积量偏少最可能是河流径流量变小。第11题,新大堤建成后就几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这说明大堤与河流挟带泥沙沉积量持平或大堤防护能力高于沉积量。无论何种情况都说明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12.C 13.C 14.A 第12题,读材料结合图可知,长江流域某河段受上游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影响,2015年河床加深,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降低,从而造成该河段枯水期最低水位下降,C正确;枯水期时水库应主要处于放水状态,A错误;蒸发和降水多少取决于气候条件,2015年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故不是导致水位低的主要原因,B、D错误。第13题,水库修建后增加了库区以下河段落差,水流速度加快,加上枯水期水量较建坝以前增加,侵蚀作用增强,沉积作用减弱,河段内沉积物颗粒数量减少,C正确,A、D错误;受上游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影响,河流下切侵蚀,河床加深,这样使本河段与下游高差减小,会导致往下游的水流速度减缓,从而促进泥沙淤积,沉积数量应该增多,B错误。第14题,航运中一般将水深不足、碍航的地方称为浅滩,或称浅滩碍航,整治浅滩时,必须掌握浅滩演变的规律,了解浅滩的成因,然后进行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浅滩形态总是变化的,浅滩总是在不停地发生着冲淤变化。航道工作者为了克服枯水期浅滩的水深不足,通常多着眼于枯水期浅滩的整治,加固河漫滩边坡,稳定航道宽度。从材料“上游水库运行、‘清水’下泄”及图可看出丰水期放水后,断面均有部分区域即河床浅滩变化不大,说明水量、冲淤、上游来沙对扩展航道宽度效果不明显,A正确。
15.D 16.C 第15题,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活篱笆植物带,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在三峡库区进行等高活篱笆技术推广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防止土壤流失、减少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不会影响径流总量。第16题,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泥沙含量的效果,若干年后,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植物带更加密集,沿着坡面流失的土壤被大量拦截,堆积在活篱笆上侧,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地形类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干年后,山地、丘陵的坡耕地还在,地形类型没有发生变化。该农林复合系统不会改变土壤的类型,更不会改变当地作物类型。
17.答案 (1)广阔的国内市场;便利的水陆交通;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雄厚的产业基础;国家政策的支持。
(2)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上、中、下游之间的产业交流和协作;建设和完善上、中、下游的城市群体系,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强长三角经济带的生态保护。
(3)有利于保护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促进长江全流域内的分工和协作,有利于产业转移;有利于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增强流域内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解析 第(1)题,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和落实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广阔的国内市场、便利的交通、充足的劳动力、产业基础、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长江经济带跨区域范围广,应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各有侧重,应加强上、中、下游之间的产业交流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建设和完善上、中、下游的城市群体系,加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材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说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加强长三角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第(3)题,材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说明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保护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材料“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说明能够促进长江全流域内的分工和协作,有利于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有利于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协同发展,还有利于增强流域内的整体竞争力;材料“‘一轴’是指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说明有利于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