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64 长江经济带协作与开发(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64 长江经济带协作与开发(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2:3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64 长江经济带协作与开发
一、A组 基础达标
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完成1~2题。
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并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及城市群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长江经济带及城市群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江经济带要积极推进上海及中国—中亚—西亚国际走廊建设
B.长江中游的建设应以武汉、长株潭、环洞庭湖城市群为主体
C.成渝城市群应该积极打造以成都市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
D.长江经济带要积极促进上海及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
4.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  )
①应促进上中下游城市群的分工协作,形成高效产业集群 ②通过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顺长江而下梯度发展 ③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 ④要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科技产业开发,加速城镇化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走廊。据此完成5~6题。
5.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6.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能源等产业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可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读长江经济带及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完成7~8题。
7.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举措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是(  )
①加快禁止开发区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 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分散布局 ③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
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B组 综合应用
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读图文材料,完成9~10题。
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9.据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
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
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
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
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
10.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
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1~13题。
1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三、C组 创新提升
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为0.25~0.50 m/s。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4~15题。
图1
图2
14.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5.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
图1
图2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庆市 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 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什么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简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考点分层练64 长江经济带协作与开发
1.C 2.A 第1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资金、技术远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土地和用工成本低,成为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故选择C。第2题,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上海拥有先进技术、资金,并占据优越区位,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服装制造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上海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成本较高,不适合重点发展服装制造;原料重化工业需要大量的原料,上海地区能源缺乏;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发展高端设备制造业并没有优势。故选择A。
3.D 4.A 第3题,根据题意可知,长江经济带是以长江为纽带发展起来的国内经济区,距中亚—西亚国际走廊地域较远,联系合作便利性不足,A错误;长江中游以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B错误;成渝城市群中,成都远离长江主航道,水路运输不便,因此不能打造以成都市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C错误;长江经济带要积极促进上海及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D正确。第4题,根据题意可知,长江上中下游城市群区位优势差异显著,应该分工协作,形成高效产业集群,①正确;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区的区位优势并非顺长江而下有梯度变化,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而产业不能顺长江而下梯度发展,②错误;生态是发展的基础,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要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③正确;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进入后期的缓慢发展阶段,应以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主,④错误。
5.B 6.C 第5题,据图可知,Ⅲ走廊沿长江布局,具有水运便利的优势;三个走廊均具有市场广阔、科技力量雄厚、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第6题,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会导致内部竞争,不利于城镇多元化模式的发展;重化工业对环境影响较大,不宜重点发展;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当地的矿产资源较贫乏。
7.D 8.C 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有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丁为长三角地区,D正确。第8题,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大规模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①错误;产业分散布局不利于集聚优势的发挥,应发挥各地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分布,②错误;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可缩小长江经济带的地区差异,促进协同发展,③正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态走廊,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可持续发展,④正确。故选C。
9.C 10.A 第9题,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中,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后来新增蚕丝被制造业、桑蚕良种的培育与销售,之后又进一步增加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综合来看,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形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延伸。第10题,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特色小镇”,说明定位的是城镇建设。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产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而城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余选项概括较为片面,只是单方面说明了特色小镇的作用,没有体现特色小镇和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1.D 12.B 13.A 第11题,据图可知,甲时期河床最低,以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期河床抬高,应该以淤积为主,为枯水期;由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结束进入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浙江,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汛期结束开始进入枯水期,外力作用由侵蚀转为淤积。第12题,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流流速变慢,径流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由于淤积加重,冲刷减弱,河床不易展宽。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枯水期潮流沿河口倒入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减少河道泥沙沉积;河口位置的水闸,对河流汛期的洪水下泄会起到减缓作用;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潮流冲淤作用;在河口拦截河流的入海泥沙,只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不可能是该工程的主要作用。
14.A 15.A 第14题,由材料可知,该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为0.25~0.50 m/s。由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 888 m3/s时,边滩体处的流速大幅降低,此处河流沉积作用强,边滩体扩大,而深槽区流速减小的幅度较小,流水侵蚀作用强,形成深槽,说明此时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槽区。第15题,文字材料提示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说明泥沙沉积减少。水库可以蓄水拦沙,三峡水库的运行使得长江中游河道的来沙量减少,从而导致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
16.答案 (1)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基础: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即重庆和成都;城市数量众多。
特点: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解析 第(1)题,我国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主要结合成渝城市群的地理位置来判断,如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第(2)题,目前成渝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具备的基础主要结合图1判断,据图可知该地区城市数量多,有两大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等级差异明显,具有较好的城市体系基础。与南京相比,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结合图表,从地区生产总值和产业比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第(3)题,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问题,主要结合材料中关于城市群的叙述和图2,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空间发展差异、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方面描述成渝城市群的不足之处。第(4)题,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第(3)题描述的问题,从核心城市、城市等级体系、功能互补、互联互通等角度着手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