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67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一、A组 基础达标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确定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依据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地理位置 ③矿产资源 ④人口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优化产业结构 B.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C.缓解人口就业压力 D.降低人口老龄化水平
城市的辐射半径越大,影响的地区范围越广,即其经济辐射力越强。长三角经济圈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其他城市为接受经济辐射的城市。上海市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对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2003—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对上海市经济辐射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是( )
A.交通状况 B.经济发展水平
C.科技实力 D.对外开放水平
4.引起2005—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市经济水平下滑
B.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提高
C.上海市城市规模扩大
D.辐射区交通通达度提高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5~6题。
5.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6.结合图示信息,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如果要成立一家高新技术小企业,你会选择把它布局在哪里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做法是“搬回市区”,即向大都市中心城区集聚。例如,伦敦硅环、剑桥肯德尔广场、波士顿创新区是当地政府看重的政策和规划计划;纽约硅巷成为超过500家科技创新公司的所在地;西雅图南湖成为生命科学机构的新枢纽。据此完成7~8题。
7.国际上流行将新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大都市,在中心城区集聚,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可降低运输成本
B.可共享客户信息
C.能形成创新环境
D.便于集约化生产
8.借鉴国际上流行“搬回市区”的做法,上海对我国创新型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 )
A.基础设施良好
B.租金、税收优惠
C.水陆交通便利
D.劳动力丰富廉价
二、B组 综合应用
世界范围内,一些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城市面临城市收缩问题。影响我国城市收缩的常见因素有资源状况、产业活动、地理位置等。据此完成9~10题。
9.上海附近城市出现收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
A.自然资源短缺
B.承接的产业转移减少
C.地理位置偏远
D.产业结构不当
10.城市收缩易导致的结果是( )
①人口减少 ②环境退化 ③交通拥堵 ④经济衰退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该都市区在Ⅱ发展阶段可能会出现( )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1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城镇化得到飞速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持续向东京圈、大阪圈和名古屋圈三大都市圈集聚。下图为1946—2016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数量增长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人口持续向三大都市圈集聚的主要原因是三大都市圈( )
A.城市环境优美,居住条件好
B.服务等级高,公共设施完善
C.交通高速化,对外联系便利
D.经济体量大,就业机会较多
14.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人口向都市圈集聚趋势发生变化,表现在( )
A.东京都市圈人口吸引力增强
B.名古屋都市圈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值
C.大阪与名古屋都市圈人口拉力减弱
D.三大都市圈人口基本达到饱和
三、C组 创新提升
下图为某市开发区主导产业占比图。读图,完成15~16题。
注:都市产业是指适应大都市可持续发展要求,能充分利用大都市生产要素,提供较多就业岗位,满足都市居民消费和市场需求,并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制造业。
15.该开发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科技发达 D.劳动力丰富
16.下列符合都市产业要求的有( )
①食品饮料、服装纺织 ②印刷包装、机械装备 ③工艺美术、文体用品 ④家电照明、仓储物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受多要素的影响。下图为2017年我国两个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示意图,图中数值越大,表明城市在该要素上的辐射力越强。读图,完成17~18题。
17.总体来看,成都的经济辐射力较西安强,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成都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B.成都科技水平更高
C.成都与重庆形成协同效应
D.成都交通网络更完善
18.下列有关增强西安经济辐射力的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提升西安城市行政等级,增强服务范围
B.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
C.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入驻
D.加快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省份区域内或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具备较强聚集扩散、服务和创新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前武汉、郑州、合肥、长沙都在积极争取国家中心城市,最终花落武汉和郑州,合肥和长沙错失机会。郑州在航空港实验区、郑东新区、郑汴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建设将受益。下图为我国中部六省级行政区位置示意图。
(1)说明郑州、武汉当选国家中心城市的共同原因。
(2)推测与郑州相比,合肥未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对郑州发展的意义。
考点分层练67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A 2.B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中的关于国家中心城市定义及国家中心城市分布示意图可知,国家中心城市为省级行政中心、直辖市,位于区域交通中心、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①②正确;丰富的矿产资源、一定的人口数量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国家中心城市确定的依据,③④错误。故选A。第2题,国家中心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能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B正确;城市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但这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次要作用,不是主要作用,A、C错误;国家中心城市等级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问题严重,D错误。
3.B 4.B 第3题,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上海市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三角经济区,对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上海在这几个城市中经济最发达,故对上海市经济辐射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B正确。第4题,考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城市辐射的影响。2005—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呈减小的趋势,说明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在下降,可能是周边地区次级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在提高,B正确;上海市城市规模扩大、辐射区交通通达度提高会使辐射半径扩大,C、D错误;上海仍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经济水平未下滑,A错误。
5.D 6.B 第5题,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D正确。第6题,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因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因素外,各种科技因素也成为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影响演进的因素也趋于复杂,B正确。
7.C 8.B 第7题,高新技术企业对互联网、移动信息技术、创新环境、创新意识等要求较高,所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大都市,在中心城区集聚,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形成创新环境,C正确。第8题,高新技术企业得以用较低成本回流大城市,是在政府的适当干预下完成的,所以是政府采取了租金、税收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企业入驻,B正确。
9.D 10.B 第9题,上海附近城市发生收缩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有着和上海相似的产业结构,但区位条件不如上海优越,所以产业发展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其出现收缩现象,D正确。第10题,城市收缩会使一部分产业、人口外迁,进而使人口减少、经济衰退,①④正确,B正确。
11.D 12.C 第11题,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过程中(Ⅱ阶段)都市区人口变化率大于0,说明总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但都市区人口变化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城市环境质量较差,人口由核心区向边缘区集聚,D正确。第12题,由上题可知,Ⅳ阶段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C正确。
13.D 14.C 第13题,影响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三大都市圈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较大,D正确。第1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东京、大阪与名古屋都市圈人口数量增加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拉力减弱,C正确。
15.C 16.C 第15题,读图可知,该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说明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科技,C正确。第16题,都市产业是与城市功能紧密联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市场目标的产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分布在中心城区。符合都市产业要求的有工艺美术、文体用品,家电照明、仓储物流,③④正确,故选C。服装纺织、机械装备规模大,不适宜分布在市中心,①②错误。
17.D 18.A 解析 第17题,成都在经济规模、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方面都明显强于西安,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成都科技水平更高;成都与重庆形成协同效应,技术、资金和人才联系密切,经济辐射力较西安强;西安位于陇海—兰新铁路线上,还有多条铁路与西北、西南等地区相连,交通网络较成都强。D符合题意。第18题,西安是陕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不可能再提升西安城市行政等级,A不合理,符合题意;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提升西安的经济规模指数,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B合理;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吸收资金、技术,增强西安经济辐射力,继续加快西安综合交通建设,提升物流、交通通达指数,增强西安经济辐射能力,C、D合理。
19.答案 (1)郑州与武汉都位于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处于中原地区,辐射范围大;所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商业、金融业发达;均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能有效组织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
(2)合肥位置偏东,邻近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对于中部省区崛起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与郑州相比,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与郑州相比,合肥的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3)促进郑州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和现代化产业基地;推动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力度,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创新体系,打造郑州等城市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解析 第(1)题,郑州、武汉处于中原地区,辐射范围大,位于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由材料可知,郑州、武汉所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商业、金融业发达;均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能有效组织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第(2)题,合肥未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在于位置偏东,相比于郑州这一立体交通枢纽而言,合肥的交通枢纽地位不突出;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职能难以有效发挥。第(3)题,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能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使郑州进一步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和现代化产业基地;推动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