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7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基础练--考点分层练7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5 12:3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7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A组 基础达标
1.下列能源中,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①核能 ②水能 ③潮汐能 ④生物能 ⑤波浪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于低温、高压且气体充足的环境,由水分子和气体分子组成,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被称为“可燃冰”。与常规能源相比,“可燃冰”(  )
A.为清洁能源 B.为可再生资源
C.开发成本高 D.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读下图,完成3~4题。
3.工业1.0和3.0对应的时代分别是(  )
A.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B.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C.农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D.工业社会 农业社会
4.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  )
A.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B.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多
C.由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
D.企业间的信息联系逐渐紧密
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1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率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图1
图2
5.由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率统计图,可知(  )
A.各国稻米产量和单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B.各国稻米产量增长率均大于单产增长率
C.各国稻米产量增加只有单产增加的贡献
D.老挝稻米产量和单产均超越其他国家
6.从耕地资源的角度出发,中南半岛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不包括(  )
A.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
B.生态修复,提高耕地质量
C.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
D.培育良种,提高耕地单产
页岩油气是指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沉积岩)中所含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页岩油气的开发正成为搅动世界市场的强大力量。据此完成7~8题。
7.近年来,美国对页岩油气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开发成本不断降低,这主要得益于(  )
A.政治因素 B.市场因素
C.技术因素 D.环境因素
8.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说明了自然资源(  )
A.数量的有限性 B.分布的规律性
C.潜力的无限性 D.资源的联系性
二、B组 综合应用
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9~10题。
9.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
A.形状规整 B.地形差异小
C.分散细碎 D.距离村庄近
10.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  )
A.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B.农用地面积减少
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农产品质量下降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图,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11~12题。
1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12.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14.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三、C组 创新提升
我国Y县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随海拔变化,呈现菱形分布特征(下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Y县(  )
A.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气候和水源
B.海拔2 000~2 300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
C.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迁移的拉力大
D.人口分布十分密集,乡村聚落的规模较大
16.Y县所在省区将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这是因为(  )
A.将农业作为该区域核心产业重点发展
B.未来城镇建设将向耕地集中区域延伸
C.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商品粮基地
D.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影响粮食安全
17.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示意1995—2006年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单位:%)。
年份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居民点及工矿 交通 水域 未利用土地
1995年 28.9 2.6 32.4 6.1 5.5 1.8 7.3 15.4
2000年 28.3 3.2 32.9 6.5 6.0 2.1 7.2 13.8
2006年 28.1 4.2 37.2 1.6 7.3 2.7 6.9 12.0
材料二 图1是我国沿海省级行政区耕地、水资源状况对比图,图2是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区水土协调度示意图。其中,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图1
图2
材料三 下表示意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
年份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人口/亿人 14.42 15.47 16.00
粮食消费量/104t 6 056 6 838 7 360
人均粮食需求量/kg 420 442 460
(1)根据材料一,1995—2006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非农用地是      和    ,上升的原因是          。
(2)结合图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3)结合图2,东部沿海省级行政区中,上海市以北地区水土协调度    (填“高”或“低”),请简要分析其原因。结合所给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级行政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4)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5)试从我国的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利条件。
考点分层练7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1.C 核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潮汐能是来自天体之间的引力;水能、生物能和波浪能都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2.C “可燃冰”形成于深海和寒冷的环境,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
3.B 4.D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工业1.0和3.0分别代表的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第4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后天性资源(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作用逐渐增强,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加强企业间的联系愈发重要。
5.A 6.D 第5题,由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可知,图中各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A正确;读图可知,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稻米产量增长率小于单产增长率,但泰国、缅甸和老挝的稻米产量增长率大于单产增长率,说明这三个国家的稻米产量增加,除了单产增加的原因外,还有耕地面积增大的贡献,B、C错误;老挝的稻米产量增长率和单产增长率均超越其他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产量和单产超越了其他国家,D错误。第6题,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既要考虑耕地资源质量的维持,又要兼顾耕地资源数量的保障以及土地生产力的提升。中南半岛稻米生产国的粮食产量与单产增长的提高,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启示:注意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培育良种,提高耕地单产”与题目要求“从耕地资源的角度”不符,D符合题意。
7.C 8.C 第7题,页岩油气属于新能源,所谓新能源,就是在现阶段技术不完全成熟,尚未大规模普及的能源。影响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为技术。第8题,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开发,说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多。自然资源的潜力无限。
9.C 10.A 第9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农户的地块分布比较分散,且地块面积较小,不利于大型农用机械作业。第10题,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耕地面积不会减少,种田专业户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11.B 12.C 第11题,种植单季稻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适宜小麦生长的土壤条件。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特别通风。第12题,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当地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减少蒸发。
13.D 14.C 第13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逐步下降,但曲线趋于平缓,下降速度减慢;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并不同步;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第14题,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趋缓、农业生态显著改善不是产量增加的原因。转基因技术没有广泛使用。
15.B 16.D 第15题,由图可知,影响该地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A错误;海拔2 000~2 300米人口聚集最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B正确;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规模较小,说明生存条件较差,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如海拔低,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C错误;由图可知,该地为高原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且大都分散居住,D错误。第16题,Y县所在省区将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因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影响粮食安全,D正确;高原地区农业附加值较低,A错误;我国商品粮基地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高原地区地势崎岖,耕地面积较小,C错误;未来城镇建设向耕地集中区域延伸,不利于耕地保护,B错误。
17.答案 (1)城镇居民点及工矿 交通 沿海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交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
(3)低 原因:降水少,且平原面积广大,耕地比重大。措施:跨流域调水、修筑水库、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开源节流。
(4)粮食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人口增加,粮食直接消费总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间接需求量上升。
(5)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山区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