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考点分层练78 地质灾害
一、A组 基础达标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第1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推断正确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检查贵重财物后向安全地带撤离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4.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
下图是某不稳定地区的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最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洪水
C.地震 D.滑坡
6.对该地区的开发活动中,最不易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
A.发展林业
B.房屋附近修建鱼塘或小水库
C.开采山坡上的矿藏
D.山坡处的房地产开发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 10 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8.下列关于地震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一定下降
B.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越多
C.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越大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
二、B组 综合应用
崩岸是指河岸因受水流冲刷,土石失稳在岸坡产生崩落的现象。崩岸是河流演变的一种表现形式,普遍存在于冲积平原河流两岸。荆江河段位于长江三峡大坝下游,崩岸发生频率极高。据此完成9~10题。
9.短期内,崩岸使得荆江河段( )
①河谷变窄 ②河流变长 ③河床变深 ④河流变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研究表明,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荆江河段崩岸频率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 )
A.荆江河段流量增大,流水侵蚀加剧
B.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C.输沙量减少,荆江岸坡被持续冲刷
D.地势落差显著变大,下切侵蚀严重
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岩溶通道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暖湿润 D.寒冷湿润
12.图示地区( )
①甲地易发滑坡灾害 ②乙地为板块张裂区 ③丙地为向斜谷 ④丁地可能为某次地震的震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下图示意云南境内怒江北段地区泥石流扇分布。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地区泥石流扇广布的物质条件是( )
A.岩体破碎 B.地形险峻
C.河流众多 D.降水集中
14.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的主要原因是泥石流扇 ( )
A.地形平坦 B.降水丰沛
C.河网稠密 D.土壤肥沃
三、C组 创新提升
下图为马刀树(山坡上树干弯曲如马刀的树)景观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马刀树”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 )
A.泥石流 B.滑坡
C.争夺阳光 D.风吹作用
16.下列地形区中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干流沿断裂带发育,泥石流灾害频繁,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某地质队在考察中发现当地人利用人工阶梯改造河床微地貌形态,使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形成“人工阶梯—深潭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
小江流域主要泥石流沟分布图
(1)分析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形和地质原因。
(2)说明“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减少泥石流灾害的作用原理。
考点分层练78 地质灾害
1.C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4—10月份,尤其是7月份,由此判断,该地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基岩是比较完整的岩石,不易断裂破碎,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C正确。
2.B 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逃跑,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
3.C 4.D 第3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C正确。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A、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D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带上,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导致其破坏程度最大,D正确。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高不是其破坏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因此A、B、C错误。
5.D 6.A 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破坏面之上土体不稳定,容易出现滑坡灾害,D正确。泥石流的发生与多暴雨天气有关,材料中并未体现,A错误。洪水不属于地质灾害,B错误。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图中并未体现,C错误。第6题,该地区破坏面之上土体不稳定,在该地区对不稳定的土体的基建和开采都会加剧不稳定,B、C、D错误。发展林业,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保持水土,A正确。
7.B 8.D 第7题,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会先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摇晃,危险随之增大。第8题,人口密集破坏严重,震源较浅破坏严重,震中距小破坏严重。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损失不一定下降,人口密度越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不一定越多,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地震损失较小,故A、B、C错;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会减少,故D正确。
9.C 10.C 第9题,崩岸是指河岸因受水流冲刷,土石失稳在岸坡产生崩落的现象。崩岸会造成河谷岩土堆积,水流受阻,河道弯曲,河流变长,②④正确,C正确。第10题,荆江河段处于长江三峡大坝下游,因为输沙量减小,泥沙淤积减少,江岸被流水持续冲刷,C正确。
11.C 12.D 第11题,该地为石灰岩广布的西南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从而会形成岩溶通道等喀斯特地貌。故选C。第12题,据图可知,甲地山高坡陡,易发滑坡灾害,①正确;乙地为断层构造,②错误;丙地石灰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③错误;丁地为断层部位,地壳不稳定,可能为某次地震的震源,④正确。故选D。
13.A 14.A 第13题,据材料“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可知,图示地区泥石流扇广布的物质条件是岩体破碎,有大量泥沙和石块,A对;地形险峻、河流众多、降水集中都不属于泥石流扇形成的物质条件,B、C、D错。第14题,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位于云南境内怒江北段,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当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流经山谷口处时,地势变平坦,洪流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和石块在山谷口堆积,形成泥石流扇,因此泥石流扇处地形平坦,利于聚落的建设。
15.B 16.D 第15题,图中发生“马刀树”现象是由于山坡缓慢下滑,而树干的生长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久而久之树干弯曲如马刀。因此“马刀树”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滑坡。第16题,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云贵高原,该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量大,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7.答案 (1)小江流域地处山区,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
(2)该系统可降低水流速度,减轻流水对沟谷的侵蚀;阻挡、沉积沙石,使水沙(石)分离,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解析 第(1)题,注意题干限定从“地形”和“地质”的角度回答。第(2)题,读图可知,“人工阶梯—深潭系统”使得原先平顺的河床出现了跳跃,其中人工阶梯降低了水流速度,一方面,减轻了流水对沟谷的侵蚀;另一方面,水速的降低使得被搬运的部分沙石沉积,可以阻挡和沉积沙石,从而使流水和沙石产生分离,从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