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化学高考第一轮基础练--常考点2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化学高考第一轮基础练--常考点2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1 12: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浙江专版新教材化学高考第一轮
常考点2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
1.(2023·辽宁六校期中联考)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是物理化学科学家联合突破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H2O、D2O、T2O互为同位素
C.氢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可缓解海水酸化
D.实验室电解水常加入少量稀盐酸增强导电性
2.(2023·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检测气溶胶中的冠状病毒
B.氮氧化合物与“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硝酸型酸雨”的形成有关
C.单晶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造硅电池
D.硅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程度低
3.(2023·山东菏泽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烟台绒绣”用羊毛绒线绣制,不可用加酶洗涤剂清洗
B.“即墨老酒”由黍米酿制,其原理是淀粉水解可得乙醇
C.“硫熏”使“莱州草辫”色泽白净,兼有驱虫、防腐的功能
D.“胶东花饽饽”用酵母作膨松剂,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4.(2023·浙江路桥中学段考)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开幕,许多核心技术为比赛保驾护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比传统氟利昂制冷技术更节能、环保
B.大规模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行驶时只产生水,实现“零碳排放”
C.户外保暖穿戴设备由石墨烯材料制造,该石墨烯材料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D.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与半导体玻璃结合形成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应用于国家速滑馆中,其中Te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
5.(2023·辽宁实验中学期末)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五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阵和锂离子电池组,均需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
C.纳米铁粉通过物理吸附去除污水中Hg2+、Pd2+等重金属离子
D.月球表面的“土壤”中所含的Fe、Au、Ag、Cu、Zn等元素均可以利用焰色试验进行判断
6.(2023·浙江临安於潜中学检测)NSR技术可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NOx的储存和还原在不同时段交替进行,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柴油发动机中NOx来源于柴油的不充分燃烧
B.BaO转化为Ba(NO3)2的过程实现NOx的还原
C.在储存和还原过程中只有O2体现氧化性
D.反应消耗的H2与Ba(NO3)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
7.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CO2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①为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B.可用氨水替代NaOH溶液捕捉CO2
C.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CaO和NaOH溶液
D.吸收塔中空气从底部通入有利于CO2的吸收
8.(2023·浙江菱湖中学月考)实验室利用CO2合成淀粉的路线如下:
CO2CH3OHHCHO
  ①       ②      ③
HOCH2COCH2OH→…→(C6H10O5)n
 甘油酮       直链淀粉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CH3OH为还原反应,CH3OH→HCHO为氧化反应
B.甲醇有毒,误服会损伤视神经,甚至致人死亡
C.30 g甲醛和甘油酮的混合物完全燃烧,消耗1 mol O2
D.理论上人工合成淀粉与原料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
9.化学需氧量(COD)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COD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用一种强氧化剂(如KMnO4)定量氧化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折算为氧化能力相当的O2质量,单位:mg·L-1)。其测定过程如下:取100.0 mL水样,用硫酸酸化,加入10.0 mL 0.002 mol·L-1 KMnO4溶液,充分作用后,再加入10.0 mL 0.005 mol·L-1 Na2C2O4溶液。用0.002 mol·L-1 KMnO4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6.50 mL KMnO4溶液。
已知:2Mn+5C2+16H+===2Mn2++10CO2↑+8H2O。
计算:
(1)1 mol KMnO4的氧化能力与    g O2的氧化能力相当(作氧化剂时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2)该水样的COD为      。
常考点2 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
1.C 该电解制氢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错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互称为同位素,H2O、D2O和T2O均为分子,不互为同位素,B错误;化石能源燃烧产生大量CO2,溶于水使海水酸化,而氢能源是清洁能源,燃烧产物为水,因此氢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可缓解海水酸化,C正确;为增强导电性,实验室电解水可加入少量NaOH溶液而不是稀盐酸,否则电解的是HCl而不是水,D错误。
2.A 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气溶胶中的冠状病毒不属于胶体,所以丁达尔效应不能用来检测病毒,A错误;“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主要是由氮氧化物产生的,“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氮氧化物、氟氯代烃等的排放引起的,B正确;单晶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造硅电池,C正确;硅燃烧放出的热量多,且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硅,对环境污染程度低,D正确。
3.B 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加酶洗涤剂含有生物催化剂酶,可以催化蛋白质的分解反应,A正确;淀粉水解得到葡萄糖,B错误;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具有杀菌消毒和漂白作用,C正确;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发酵,使面粉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再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在蒸制时使面团产生蜂窝状,D正确。
4.C 传统氟利昂制冷技术会造成臭氧层空洞,二氧化碳安全无毒,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比传统氟利昂制冷技术更节能、环保,A正确;氢气燃烧生成水,氢燃料电池车行驶时只产生水,实现“零碳排放”,B正确;石墨烯材料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错误;Te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ⅥA族,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D正确。
5.B 太阳能电池阵转化的是太阳能不需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硅胶具有吸水性可以防潮,铁粉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氧化,B正确;纳米铁粉通过物理吸附去除颗粒物,但不能通过吸附除去金属离子,C错误;Fe、Au、Ag焰色为无色,无法通过焰色试验判断,D错误。
6.D 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时,在电火花条件下N2和O2化合生成NOx,A项错误;从图示可知,BaO转化为Ba的过程实现NOx的储存,而非NOx的还原,B项错误;在储存过程中O2体现氧化性,在还原过程中Ba体现氧化性,C项错误;还原过程中H2与Ba反应,根据得失电子守恒,H2与Ba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D项正确。
7.A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故物质a是氢氧化钠,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分析可知,操作①为分离溶液与沉淀,为过滤,故A错误;氨水呈碱性,能与CO2反应,可替代NaOH溶液,故B正确;在此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能重复利用,故C正确;吸收塔中空气从底部通入可增大气体和液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CO2的吸收,故D正确。
8.D CO2→CH3OH中碳元素化合价降低为还原反应,CH3OH→HCHO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故A正确;甲醇有毒,误服会使眼睛失明甚至致人死亡,故B正确;甲醛和甘油酮最简式均是CH2O,30 g混合物中“CH2O”的物质的量为=1 mol,1 mol CH2O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故C正确;人工合成淀粉的分子式为(C6H10O5)n,由关系式6nCO2~(C6H10O5)n知,人工合成淀粉与原料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n,故D错误。
9.答案 (1)40 (2)5.2 mg·L-1
解析 由最后KMnO4溶液滴定剩余的Na2C2O4溶液,可求出Na2C2O4与水样消耗KMnO4后剩余的KMnO4的量,从而求出水样消耗KMnO4的量,再转化为O2的量即可算出该水样中的COD。(1)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5O2~4KMnO4,则1 mol KMnO4的氧化能力与1 mol×=1.25 mol O2的氧化能力相当,1.25 mol×32 g· mol-1=40 g,即与40 g O2的氧化能力相当。(2)根据题给离子方程式可知2KMnO4~5Na2C2O4,用0.002 mol·L-1KMnO4溶液滴定,滴定终点时消耗6.50 mL,则剩余Na2C2O4的物质的量为6.5×10-3 L×0.002 mol·L-1×=3.25×10-5 mol,则剩余的KMnO4溶液消耗的Na2C2O4的物质的量为0.01 L×0.005 mol·L-1-3.25×10-5 mol=1.75×10-5 mol,因此剩余的KMnO4的物质的量为1.75×10-5 mol×=7×10-6 mol,则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消耗的KMnO4的物质的量为0.01 L×0.002 mol·L-1-7×10-6 mol=1.3×10-5 mol,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5O2~4KMnO4,则n(O2)=1.3×10-5 mol×=1.625×10-5 mol,m(O2)=1.625×10-5 mol×32 g· mol-1=5.2×10-4g即0.52 mg,则该水样的COD为=5.2 mg·L-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