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再塑生命的人
【基础作业】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廊(láng) 搓捻(cuō)
抚弄(fǔ) 疲倦不堪(kān)
B.缝制(féng) 赠送(zhèng)
涨红(zhǎng) 不求甚解(jiě)
C.脾气(pí) 暖和(hé)
拼凑(còu) 混为一谈(hún)
D.奥秘(ào) 浸满(qìn)
譬如(bì) 悔恨莫及(hu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启示 手势 模仿 砰砰直跳
B.驾驶 缓慢 绽开 花团锦簇
C.探测 感概 海港 由然而生
D.企盼 芬芳 争执 美不盛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老师细致讲解了半个小时后,我才慢慢地恍然大悟。
B.对照现在与一年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禁感叹命运无常。
C.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儿,不要惊醒他。
D.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反对“不求甚解”,着力解决“不学习”的问题。
4.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干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只要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A.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世界”“爱”“指引”都是名词。
B.第③句中的“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指引方向”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D.第④句有语病,应将“只要”改为“只有”。
5.为迎接即将来临的教师节,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解决下列问题。
(1)活动举行前夕,退休的李老师接到了张明邀请他参加活动的电话,请你根据李老师的回答,补写出张明所说的话。
张明:李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张明。
李老师:是张明啊,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张明:
李老师:哦,好啊,我一定会参加你们的活动。
张明:
李老师:好的,我会在明天上午十点钟前赶到你班教室,到时见!
(2)同学们在活动纪念册上给各科老师写下了富有学科特征的个性留言,请你参考下面两则留言,给语文老师也留个言。
致数学老师:无论我们怎样加减乘除,都算不清您的无私奉献。
致历史老师:感谢您以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画卷。
致语文老师:
【素养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时节“粽”是情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午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不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子,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的关系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 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的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 这是什么 ”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 ”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了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刘平。有改动)
6.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
(1)那年端午节,
(2)今年端午节,
7.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 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8.请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9.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10.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
【拓展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破窗效应
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及时清洗掉,那么很快,墙上往往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下垃圾;而一旦地上开始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无愧疚地跟随。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一坏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那么后面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被及时修补好,就可能会导致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材料二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 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是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地去做。一个是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和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一个是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材料三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是如此。
11.下列关于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现象中,只要是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下垃圾。
B.“破窗效应”警示:情况一旦坏到一定程度,人们往往会放弃努力,任其变糟糕。
C.在心理上,一件事被人们认为不值得做,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
D.“不值得定律”启示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体现不一样的价值观。
12.下列对“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运用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才会让老师越来越喜欢你。
B.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和中国古代“严师出高徒”是一个道理。
C.教师对学生持续地激励,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信进而打开进步空间。
D.“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实施教育一定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生活现象。
B.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做好。
C.“权威性的谎言”实验效果证明,孩子们具有“优异发展可能”。
D.孩子们也应该自我激励,尽量克服对成长环境的过度依赖。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5.(1)示例:我班要开展以“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活动,特邀请您参加。
示例:活动于明天上午十点开始,届时我们将在班级教室恭候您的光临!
(2)示例:诗词歌赋千万篇,写不尽我们对您的敬爱。
素养作业
6.示例:(1)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2)“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7.示例一:那些词语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双关),表达老师对学生的祝福(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中考成功。
示例二:老师运用化用(借字、仿词)的手法,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替换成带“粽”字的词语,巧妙地向学生送出关爱与祝福,既应景,又有趣。
8.示例: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提升),之前叫“常青哥”,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亲可近的形象),之后改称为正式而庄重的“陈老师”,表现出“我”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形象)。
9.示例一:第⑦段不可删去,因为它描写(插叙)了陈老师上课生动有趣、倾注深情的特点,体现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下文写陈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若删去,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突出,文章略显单调平直,缺少波澜和意蕴。
示例二:第⑦段不可删去,因为它描写(插叙)了陈老师上课生动有趣的特点,突出他诙谐幽默、略带天真的性格,与上文“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为人随和”“戏称”等内容,以及下文“粽情粽意”等趣语互相照应。若删去,老师的性格和创意都不能被凸显。
示例三:第⑦段可以删去,因为它只是写陈老师平时上课的状况,与下文陈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并无直接联系,删去后上下文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凑严密,不旁生枝节。
示例四:第⑦段可以删去,文中的插叙段落较多,内容略显繁杂,而第⑦段与文章中心关联不大,删去后文章显得简洁紧凑。
10.示例一:我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要有感恩与回报之心。当年陈老师通过送粽子关爱学生,今天的“我”成了陈老师,也送粽子去关爱学生。生活中,妈妈照顾我很辛苦,每年母亲节时,我会为她烹饪几道菜,表达我的感恩之情。我们不仅要接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让世界充满爱。
示例二:我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受惠者,最好的感恩就是成为施惠的人,给予同样的爱。文中师生之间,以粽传情,形成爱的循环。生活中,我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而我也会偷偷在老师桌上放一盒润喉糖;运动会时,同学们都为我加油,而我也会给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是爱的循环,互帮互助,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示例三: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当年陈老师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在我身边,很多老师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好榜样,比如我的班主任每天都早早地来到教室,有了他的率先垂范,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不会迟到。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铭记在心,将来的我也要做这样一个无私奉献、关爱别人的人。
拓展作业
11.A 12.C 13.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