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10 哲理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学案(含方法点拨+例题精析+实战演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鉴赏】10 哲理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学案(含方法点拨+例题精析+实战演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1 11: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赏析】 10 哲理诗 小升初语文阅读指导
(含方法点拨+例题精析+实战演练)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应注意。
(一)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②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③徘徊:来回移动。④为:因为。⑤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⑥那得:怎么会。⑦清如许:这样清澈。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表面上是描写明澈如镜、令人赏心悦目的池塘美景,但实际上是在比喻什么?▲技巧1
【解析】: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说明了读书给人带来的乐趣。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技巧2
【解析】:深入了解诗句含义,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答案】: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解析】: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翻译,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案】: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技巧2
【答案】: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5.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连忘返,情态毕见。
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知识之源无穷。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答案】: C
(二)《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②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③各不同:各不相同。④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⑤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阅读训练及答案】
1.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技巧2
【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答案】:写景 明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3.诗人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 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答案】: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4.此诗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诗句是 ,作者要说明 。
【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事物,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意思对即可)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答案】:C
(一)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解释词语:
值: 屐齿: 小扣:
2.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3.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春色”、“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阅读训练]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1.“地平江阔气清温”再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
【实战演练】参考答案
(一)
1.值:逢,遇到 。 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小扣”轻轻的敲门。2.显示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让我们知道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勃地发展起来。3.这句诗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解析】(1)正确理解字的解释。(2)重点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
(二)
1.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3.①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②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③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C
(三)
1.地势平坦,江面开阔,气温凉爽,和谐、宁静。为下文“暗流已到”做铺垫,生活中危机四伏,有时表面上的平静很可能是危机孕育的时刻,而缺乏经验者则往往不以为然,也不能够有力地化解危机,只有同“暗流”长期打交道并掌握其规律的“蒿师”才能识破并化解危机。
2.实践出真知
绕过这片沙滩,一片小渔村渐渐映入眼帘,那里江面开阔、地势平坦、气温凉爽。然而,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