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文言文阅读之句式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
授课人:xxx
录
目
考点概述
壹
要点梳理
贰
指点迷津
叁
日积月累
肆
壹
文言文考点概述
A:你在看什么呢?
B:我在看你,那又怎么样呢?
白话文口头语——你咋不上天呢?
白话文书面语——你为什么没有飞上天空?
A:何观者耶?
B:方观汝,其奈我何?
传统的文言文——阁下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文言文 :“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何谓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即先秦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
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 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言为基础来写作,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
文言文
我们是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
文言文
我们是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
古文:诚可活之以颜面,然独择之以才华。
今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古文: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今文:有钱,任性。
文言文
我们是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
今文: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古文: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今文:别睡了起来嗨。
古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王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市求之。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鹅相赠耳。
義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分)
往: 固: 笼:
(2)给横线处的句子加标点:
道 士 云 为 写黄庭经 当 举 鹅 相 赠 耳 (2分)
固执,执意
前往
用笼子装
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鹅相赠耳。”
小试身手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①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②矣,买者求见, 元方因③告其人曰:“此宅子甚④好,但⑤无出水⑥处耳⑦。”买者闻之, 遽⑧辞⑨不置。子侄以为言⑩,元方曰:“不尔 ,是 欺之也。”
注释
①于:在。 ②直:通“值”,价值。 ③因:就,于是。 ④甚:很,非常。
⑤但:只是。 ⑥出水:排水。 ⑦耳:罢了,语气助词。⑧遽(jù):立刻。
⑨辞:拒绝。 ⑩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尔:这样。 是:这是。
思考: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么?
2.陆元方有什么样的品质?
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的品质
小试身手
考点1:解词
考点2:译句
考点3:内容
考点4:涵义
四大考点
由浅入深
贰
文言文常见词法
考点解析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
难点突破
准确理解字词是基础,也是难点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
难点突破
考点解析
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只有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不管是学习还是考试才能事半功倍。
例如:“说”读shuō时,说、说明。
“说”读shuì时,游说。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
难点突破
词义扩大
①江河:古,专指长江和黄河 ;今,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例句: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
词义缩小
①臭:古,气味 ;今,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句: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②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只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有远大抱负的人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听
3.词义转移
①烈士:古,本指________________;今,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②牺牲:古,________________,属名词;今,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③闻:古,________,是听觉;今,一般指“嗅觉”。
例句:我闻其声,不见其身。(《诗经》)
二.古今异义
武臣或得力助手
4.词义感彩的变化
①卑鄙:古,“卑”是指地位低下,出身卑微;“鄙”是指目光短浅,庸俗,浅陋并没有贬义;今,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前出师表》)。
②爪牙:古,原指________________;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例句: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fān)垣( yuán)。(《与凤翔邢尚书书》)
5.其他常见古今异义词
举例①“或”:古, 有的。今,或者。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再”:古, 第二次。今,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二.古今异义
考点解析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古今异义词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jiàn)”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
难点突破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
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 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
三.通假字
知识积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思考:1.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你理解吗?
2.以上每句话中都有一个“通假字”,你能找出来吗?
“说”通“悦”,高兴。
“见”通“现”,出现。
“坐”通“座”,座位。
“要”通“邀”,邀请。
三.通假字
考点解析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
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 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
难点突破
考点解析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例:为之足。《画蛇添足》足:画足。名词活用为动词动。
四.词类活用
叁
文言文解词技法
指点迷津
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①垓(gāi)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②兵围之数重。夜闻 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注释
①壁:驻扎。
②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
③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
四面楚歌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④。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⑤!”歌数阕⑥,美人和⑦之。项王泣数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释
④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
⑥数阕(què):几遍。乐终叫阕。
⑤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
⑦和(hè):跟着唱。
指点迷津
1.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3)自为诗曰
(4)莫能仰视
和
几
(2)项王则夜起 就
自己、亲自
没有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指点迷津
3.项王兵败垓下,在
(地名)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
人杰,死亦为鬼雄。 , ,表达对项王的
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
”的句子,提醒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乌江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指点迷津
考点解析
理解文言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正确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是把握整篇文章的基础,此类题型也是文言文阅读 必考、失分率最高的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已经有了很大差别,所以解 释字词是难点,下面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字义。
1.组词代入法:
所谓“组词法”,是将需要解释的字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最好 打开思维,能举出含义不同的几个词,再逐个带入到原句中,找出适当的意义。
如:
理解“遂以为尽操舟之术”中的“操”字,先组几个带“操”的词,如“操作”“操守 ”“体操”等,然后逐个代入原句,判断哪个词可以搭配,根据句意最后选择“操作”
理解“解衣欲睡”中的“解”字,可组词“解开”“解脱”等,然后代入原句,根据句意可选择“解开”。
理解“索笔疾书”中的“索”字,可组词 “绳索”“线索”“索要”“索取”,根据句 意可选择“索要”“索取”。
指点迷津
2.成语推断法:
所谓“成语推断法”是通过成语中含有的某字的意义,来推知它的古义。
如:
“莫能仰视”中的“莫”——爱莫能助(不)
“期日中”中的“期”——不期而遇(约定)
“与朋友交不信”中的“信”——言而有信(信用)
“入门不顾”中的“顾”——瞻前顾后(回头看)
指点迷津
3.语境推断法:
实词绝大多数具有多义性,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推断出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
如: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
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 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 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指点迷津
学以致用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甲】
蔡璘,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 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 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
注释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学以致用
二、文言文阅读(8分)
【乙】
宋人或得玉,献诸⑤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⑥,玉人以为宝也,故敢⑦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 人⑧有其宝。”
注释
⑤诸:“之于”的合音。“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向子罕献上玉。⑥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⑦敢:表敬词。⑧人:各人。指献玉者和子罕两人。
学以致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献诸子罕
(2)尔以玉为宝
(3)敦风义
(4)亡何,其人亡
之于
你
重视
不久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券在心,不在纸。
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
学以致用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如果把它送给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1分)
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子罕与蔡勉旃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1分)
重视承诺;重情义;为他人着想等。(言之有理即可)
肆
文言文指点迷津
之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
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一.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其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曹冲称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
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
表示反问译“难道”。
一.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温故而知新。
但是,表转接
并且,表并列
然后,表承接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
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一.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
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
动词之后表被动。
一.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知识积累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以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例: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一.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1.亲戚
今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古意:内亲外戚
2.妻子
今义:爱人(女方);古意:妻和子女
3.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意:中原地区
4.汤
古义:是热水。“赴汤蹈火”、“固若金汤”;今义:是米汤面汤肉汤莱汤等。
5.交通
古义: 今义: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知识积累
交错相通。
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涕
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二.古今异义
知识积累
10.汤 古义: 今义: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1.狱 古义: 今义: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 今义: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 古义: 今义: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去 古义: 今义: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案件。
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护城河。
小水塘、池塘。
“跑”的意思。
行走。
热水。
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距离。
到……去
知识积累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三.通假字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三.通假字
第一人称——吾、我、余、予
第二人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女”,音rú)、尔(ěr)、若、乃、而
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四.人称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五.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耳、矣、以、焉、之、乎、者、也、夫
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析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六.语气助词
谢谢聆听
传承经典· 弘扬传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