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15:0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的基本史实,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分析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起到的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宋与辽和西夏的和战,认识到各民族在更大范围的交融,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家国情怀)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他们以马背和帐蓬为家,主要的生产劳动是畜牧业,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契丹族
(一)契丹族的兴起: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an)猎是生涯。”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中原的汉族联系密切
②唐朝末年:人们躲避战乱,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筑房屋、城池。(由游牧到定居)
逐渐强大起来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契丹/辽政权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国号:
定都:
治国措施:
文字:
货币: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契丹族
辽(有时称契丹)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推广汉制
契丹货币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的崛起
①.生活区域: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
②.民族历史:原属西羌族的一支
③.唐朝时期: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1.党项族的兴起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西夏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国号:
定都:
治国措施:
11世纪前期
元昊(大夏皇帝)
党项族
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了西夏文字。
元昊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西夏王陵遗址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契丹鸡冠壶
西夏铜牌
西夏印
花形金盏托
西夏瓦当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
(今宁夏银川)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东京
(今河南开封)
知识归纳
时代特征:政权并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燕云十六州
辽太宗耶律德光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协助石敬瑭灭亡后唐,建立后晋。
获得燕云十六州对辽有何意义?
辽太宗·耶律德光
“儿皇帝”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失去燕云十六州对北宋有何危害?
①背景(起因):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后晋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此后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
军事地位:对于北宋来说,是重要的天然屏障,对于契丹来说,占领它则占据了对中原地区的战略主动权。
宋太祖
保持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
北伐失败,转而防守
北宋建立之后夺取燕云十六州是宋太祖的夙愿。为此他设立了封桩库,积存每年的财政盈余,想要蓄满三五百万后与契丹换取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口。
南方各国力量弱小又经济富庶,北方契丹地广兵强,宋又没有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高地。故决定先南后北逐次统一。
南方基本实现了统一,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北伐。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辽与北宋关系的演变
④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
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宋军打退辽军之后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③宋太宗时期:多次战辽.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①辽太宗时期:冲突加剧。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太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2.辽与北宋关系的演变
交战双方 攻方
守方
交战地点 关键人物 战争结果 合约内容 影响 辽
北宋
澶州(旧称澶渊)
宋真宗、寇准
打退辽军,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宋朝给辽岁币;
设置榷场,开展贸易

北宋
西夏
燕云十六州
澶州
3.澶渊(州)之战
宰相·寇准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积极影响:
①使宋辽双方边境保持着和平局面
②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消极影响:
①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
性质: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结果: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澶渊之盟
双方:辽、北宋
内容:
①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②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③宋朝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960年
1004年
1125年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金灭辽
北宋与辽并存165年
和平交往121年
和是主流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化干戈为玉帛是民族交往的智慧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三方的密切来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为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西夏的杀手锏——铁鹞子
李元昊建国后,多次发动战争攻打北宋,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宋军屡战屡败。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也遭受很大损失。

北宋
燕云十六州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宋夏议和
①原因: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外于困苦之中。
②内容: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1045年1月,宋朝在沿边设置榷场西夏市易,恢复民间商贩的往来。
③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1045年北宋设置榷场与西夏进行贸易。双方“ 彼此获利 ,岁收以十万计”。
注意:宋辽之间是兄弟关系,宋与西夏是君臣关系。
范仲淹
狄青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契丹、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思考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政治:
经济:
文化:
都模仿中原王朝,制定各项典章制度。
重视农耕,发展生产。
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特点:
民族交往密切,互相交融。
契丹鸡冠壶
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契丹族
党项族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中国的达斡[wò] 尔族是契丹族血缘上的后裔,蒋、阿、莽3姓的“本人”也和达斡尔族一样属于契丹族血缘上的后裔
西夏亡国后,党项族人遭受蒙古人屠杀,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少数幸存者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
课堂小结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 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东京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临潢府
宋夏和议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民族相处方式有战有和,但民族关系还是以和为主
和:120年战:45年
认识: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发展
政权并立
民族交融
课堂巩固
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2.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C. 北宋割地求和 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C
B
C
3.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