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0 18:5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3.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4.理解外交辞令的“潜台词”。
教学方法:
1.情境诵读法;2.语言品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今天就要结识这样一位英雄——唐雎。
新课讲授
(一)了解作品和背景
1.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其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2.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先后被秦国所灭,剩下的赵、燕、齐、楚等四国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花一兵一卒吞并安陵国,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ǎo 挠náo 谕yù
2、根据课文注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3.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同“措”)
(2)仓鹰击于殿上(同“苍”)
【一词多义】
(1)使
(2)以
(3)之
(4)易
(5)故
【古今异义】
(1)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2)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其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3)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为判断动词。)
(4)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5)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学生。)
(6)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是。今义:不弯曲。)
(7)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8)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今义:丈夫。)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2)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3)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伏尸百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5)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3、分析课文结构,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教学
(一)分析语言,感知人物形象
1.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了秦王的盛气凌人、狡诈。)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了秦王的咄咄逼人。)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了秦王的专横无理。)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了唐雎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6)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了唐雎的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7)与臣而将四矣。(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8)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了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分角色扮演。
分组练习,一人饰演唐雎,一人饰演秦王,注意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和神情变化。学生通过分角色扮演,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外交辞令。
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教学提示】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以关注几处人物语言。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委婉地回应了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态度。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向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他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以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4.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谈判交锋时秦王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
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国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国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二)赏析文章的写作艺术手法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②唐雎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③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对比,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唐雎头脑清醒、不卑不亢。
(2)衬托手法的使用:
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这篇文言文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虽不加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上本课相关练习
将本课的重点文言字词记在积累本上。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形象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通过分角色扮演,让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对照注释读懂课文。然后进行研读、品读,教师进行点拨,品出秦王的杀气后,还应二品、再品,要掌握秦王的心理活动。教学中,学生要重点读出唐雎的凛然正气,而不是秦王的骄横欺诈。最后教师应让学生总结出唐雎能够完成使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