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积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D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解析:
解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植物细胞积累K+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所以A正确;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所以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所以B正确;海藻细胞积累溶质使得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防止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以C正确;液泡膜也是一种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通过主动运输可积累大量离子。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ATP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过程中蔗糖进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解答:甘油进出生物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A错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所以B正确;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或胞吐的形式进出细胞,所以C、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下图为某些物质的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所有图中均有主动运输
B.在图甲、乙和丁中均有自由扩散
C.在图甲和图丙中有主动运输,在图甲和图丁中有被动运输
D.在图丙中有主动运输,而在图甲、乙和丁中有被动运输
答案:D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解答:图甲、乙、丁都表示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转运到低浓度一侧,但图丁表示的过程需载体蛋白质的协助,因此表示的是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甲、乙表示自由扩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均属于被动运输。图丙表示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是主动运输。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掌握,意在考查考生通过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下列有关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泌蛋白的分泌需要能量但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B.小分子物质和离子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C.葡萄糖等较大的分子只能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D.当植物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外液浓度时会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A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解答:分泌蛋白的分泌是胞吐过程,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人的红细胞是协助扩散。当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掌握,意在考查考生通过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人体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而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关于红细胞运输Na+的方向及所需条件,正确的是 ( )
①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③载体蛋白 ④ATP供能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Na+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应该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参与和ATP供能。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Na+的运输方式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6、用呼吸抑制酶处理红细胞,红细胞对下列物质吸收显著减少的一组是( )
A、氨基酸和葡萄糖 B、氧气和甘油 C、钾离子和葡萄糖 D、钙离子和氨基酸
答案:D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解析:
解答:呼吸抑制酶能够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使产生的能量减少,从而影响主动运输的过程,因此哪些物质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那么这些物质的运输就会瘦的影响。其中,红细胞对氧气、甘油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协助扩散,对钙离子和氨基酸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的掌握,并要求学生明确各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识记能力,综合性较强。
7、用含有各种必需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实验分两组,一组在光下,一组在黑暗中,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下表各离子的数据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分析上述实验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实验条件 水分消耗(mL) Ca2+(%) K+(%) Mg2+(%)
光 1 090 135 27 179
黑暗中 435 105 35 113
A.光下蒸腾作用比黑暗中强
B.黑暗中植物吸收Mg2+更多
C.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答案:B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解答:由题干条件可知,在光下吸收的水大约为暗处吸水的2.5倍,并且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用于蒸腾作用,故光下比黑暗中蒸腾作用强。但水分吸收与矿质离子的吸收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导致了离子被吸收后溶液浓度改变,在光下Ca2+、Mg2+浓度增加,而K+浓度减小,可见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并且水分吸收和矿质离子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由题中数据不能得到光下和暗处吸收Mg2+的多少。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主动运输的掌握,要求学生明确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也需要消耗能量,另外学生应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将两个知识点结合起来方可选出正确答案,以此提高学生整合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8、在培养某植物的溶液中加入某种负离子,结果发现某植物根细胞在吸收该种负离子的同时,对Cl-的主动吸收减少,而对K+的主动吸收并没有影响,原因是 ( )
A.该种负离子妨碍了能量的生成
B.该种负离子抑制了主动运输
C.该种负离子抑制了呼吸作用
D.该种负离子的载体和Cl-的相同
答案:D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主动吸收过程需要载体协助,需要消耗能量。加入某种负离子后,对K+的主动
吸收并没有影响,表明此负离子并不影响主动吸收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的生成,也就是不影响呼吸作用,故很可能的原因是运输该负离子的载体和运输Cl-的相同,从而影响了该植物对Cl-的主动吸收。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主动运输的掌握,要求学生明确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也需要消耗能量,学生在掌握该知识点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9、下表是人体成熟红细胞与血浆中的K+和Mg2+在不同条件下的含量比较,据表分析不确切的是( )
处理前 用鱼滕酮处理后 用乌本苷处理后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细胞内 血浆中
K+ 145 mmol 5 mmol 11 mmol 5 mmol 13 mmol 5 mmol
Mg2+ 35 mmol 1.4 mmol 1.8 mmol 1.4 mmol 35 mmol 1.4 mmol
A.鱼滕酮对K+和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B.乌本苷抑制K+的载体的生理功能而不影响Mg2+的载体的生理功能
C.鱼滕酮抑制ATP的合成从而影响K+和Mg2+的运输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K+和Mg2+均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答案:A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K+和Mg2+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内是逆浓度运输,即为主动运输。经鱼滕酮处理后,红细胞内两种离子的量均有变化,说明鱼滕酮对不同离子的影响没有专一性,即不是作用于不同离子的载体,而是作用于呼吸作用某过程而抑制ATP的合成,从而抑制不同离子的运输。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数据的能力。
10、Na+-K+泵由4个亚基(多肽)组成,其中一个亚基向着细胞质的一面有一个ATP结合位点和三个Na+结合位点,外表面有两个K+结合位点。这一过程利用ATP供能,将Na+从细胞内逆浓度梯度排出,将K+从细胞外逆浓度梯度运入。对此过程的不正确说法是 ( )
A.Na+和K+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B.Na+-K+泵是一个可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
C.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答案:B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Na+和K+出入细胞的过程均消耗ATP,均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的过程。由于运输过程中Na+-K+泵上每次携带Na+和K+数目不等,故可能会造成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并说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及磷脂分子是运动的,即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此过程还说明细胞能够选择吸收K+而排出Na+,即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双项选择题(共5题):
11、与核糖体和高尔基体的功能有关的生理过程是( )
A、胃的蠕动引起胃的排空 B、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C、胃蛋白酶原的合成和排入胃腔中 D、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答案:BC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解答: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高尔基体则与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有关。A项中胃的蠕动没有涉及到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所以错误;D项胃吸收水和酒精,主要是通过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所以错误;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转至内质网加工,最后由高尔基体分泌,所以B正确;胃蛋白酶原也属于分泌蛋白,因此与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有关,所以C正确。故答案为BC。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蛋白质合成和分泌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下列物质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的是( )
A、水分子进入根细胞 B、氧气进入肺泡细胞
C、钾离子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D、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答案:CD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解析:
解答:水分子进入根细胞和氧气进入肺泡细胞均属于自由扩散,既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AB错误;钾离子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所以C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D正确。故答案为CD。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提高学生归纳和识记能力。
1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大分子物质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消耗能量
B、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C。、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D、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CD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解答:大分子有机物要进入细胞内必须通过包吞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所以A错误;离子进入细胞内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既需要载体蛋白又需要消耗能量,所以B错误;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C正确;协助扩散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故答案为CD。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提高学生归纳和识记能力。
14、科学家在研究细胞膜运输物质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下图中四种曲线表示物质x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则与之相符的曲线是(双选) ( )
答案:BD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解析:
解答:曲线A说明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呈正相关,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应为自由扩散;曲线B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物质浓度升高运输速度加快,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运输速度不再增加,而保持稳定,说明这种运输需要载体,不是自由扩散,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曲线C说明运输速度与氧气浓度无关,说明这种方式不是主动运输,而是一种被动运输方式(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曲线D说明运输速度与氧气浓度有关,说明这个过程是需要能量的,只能是主动运输。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主动运输的方式特点的掌握,意在提高考生结合图表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15、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图,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以①的方式运输到突触间隙
B.①和②的主要区别在于①过程需要ATP供能
C.呼吸抑制剂能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说明其运输方式是①
D.某种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运输,则可作实例③
答案:BC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解答:从概念图看,①、②分别表示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突触间隙;协助扩散也需要载体;呼吸抑制剂能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说明其运输过程需要ATP供能,是主动运输的特征;只有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故答案为BC。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概念图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学生应加强训练。
三、判断题(共5题):
16、抑制细胞呼吸作用会影响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速率。( )
答案:√
知识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蛋白,因此若抑制细胞呼吸的话,则能量供应不足,将减缓主动运输的速率,所以上述说法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主动运输的特点的掌握,意在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但容易出错。
17、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不能以扩膜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
答案:√
知识点: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解答:大分子有机物或颗粒性物质要进出细胞内必须通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依赖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胞吞或胞吐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上述说法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胞吞和胞吐的掌握,意在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难度不大,但容易出错。
18、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
答案:√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解析:
解答:组织液中的甘油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所以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决定细胞对甘油的吸收量。所以上述说法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自由扩散的掌握,意在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难度不大,但容易出错。
19、影响根细胞吸收钾离子的因素只有根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
答案:×
知识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钾离子的方式是属于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影响根细胞吸收钾离子的因素有根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种类与数量、能量的供应。所以上述说法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主动运输的掌握,意在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难度不大,但容易出错。
20、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
答案:×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解析:
解答: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即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上述说法正确。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协助扩散的掌握,意在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难度不大,但容易出错。
四、非选择题(共5题):
21、下图是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的模式图(黑点代表物质分子),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都非常重要的物质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需要载体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解析:
解答:(1)甲图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甲图中的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丙图中物质的运输方向同样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乙图中的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并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故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活细胞要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相关的离子的参与,所以主动运输意义尤为重要。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通过识图辨别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意在锻炼学生识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22、对农作物Ⅰ和Ⅱ在同一土壤中进行N、P、K三要素肥效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施肥;“-”表示未施):
作物种类 肥料成分 实验产量与原产量比(%)
氮肥 磷肥 钾肥
农作物Ⅰ + + + 100
- - - 68
- + + 100
+ - + 70
+ + - 89
农作物Ⅱ + + + 100
- - - 35
- + + 48
+ - + 68
+ + - 91
(1)三肥效实验的结果显示,农作物Ⅰ与农作物Ⅱ的主要区别在于
。
(2)氮素化肥主要以 方式被作物根吸收, 措施有利于根系吸收矿质营养。
(3)施肥后要及时灌溉。若作物田流失的水从如图A位置注入一条河流,导致下游水体中藻类数量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曲线所示。则在A下游,藻类数量增加的原因是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对农作物Ⅱ作无土栽培,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培养液中留存的NO/Ca2+比值减小,其与细胞结构有关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农作物Ⅰ不施加氮肥不影响其产量,农作物Ⅱ需要外界提供氮肥 (2)主动运输 中耕松土 (3)水中N元素的增多 (4)运载NO的载体多,运载Ca2+的载体少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比较表格不难发现,农作物Ⅰ和Ⅱ的主要区别在于N元素的是否供给造成产量的差异。土壤氮素主要是以硝酸盐形式吸收,属于主动运输,因此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可促进其吸收。水体富营养化是导致藻类滋生的原因。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取决于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掌握,要求学生通过图表分析问题,意在锻炼学生识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23、法囊藻是一种海生绿藻,下图所示为经化学测定所得的法囊藻细胞及周围海水中各 种离子的浓度。图中灰色部分表示法囊藻细胞液中离子的浓度,白色部分表示海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法囊藻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如K+和Cl-在细胞内含量高,而Ca2+和Mg2+在细胞内含量较低。这一事实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 。
(2)法囊藻细胞吸收K+和Cl-的方式是 ,判断依据是 。
(3)法囊藻细胞吸收K+和Cl一的方式对活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是 ,这种吸收方式的实现,必须依赖的生理活动是 。
(4)法囊藻细胞吸收的各种离子数量与海水中相应离子的数量不成正比例,这与法囊藻细胞膜上的 有关。
答案:(1)选择性 (2)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由海水向细胞中运输
(3)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 呼吸作用
(4)运载各种离子的载体数量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解析:
解答:(1)(4)法囊藻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虽然K+和Cl-在细胞内含量高,但法囊藻依然从海水中吸收K+和Cl-,这一事实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主要取决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其根本原因是法囊藻细胞运载各种离子的载体数量和种类。(2)(3)法囊藻细胞液中的K+和Cl-的含量高于海水,但法囊藻依然从海水中吸收K+和Cl-,这说明K+和Cl一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细胞根据自身需求通过主动运输有所选择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此运输方式依赖于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掌握,要求学生通过图表分析问题,意在锻炼学生识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24、下是细胞膜结构图,下表是海水和某海洋植物细胞液的离子浓度对照表(mol/L)。根据图和表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被测物质 钾离子 氯离子
海水 0.01 0.50
细胞液 0.59 0.04
(1)图中1是__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_,3是____________。
(2)图中1在细胞膜中作为____________,蛋白质在钾离子、氯离子通过该植物细胞膜时起__________作用。
(3)从表中数据可知,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__________离子并向海水排出__________离子。由此可见,植物细胞膜对离子的通过具有__________性。
(4)钾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答案:(1)磷脂分子 蛋白质分子 多糖分子 (2)基本支架 载体 (3)钾 氯 选择 (4)主动运输 钾、氯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解答:(1)(2)根据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包括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多糖分子,其中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有些蛋白质横跨在细胞膜中,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作为载体蛋白存在。(3)根据表格相关数据可知,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钾离子而排出氯离子,这体现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的作用。(4)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钾离子而排出氯离子,两者均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认识以及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掌握,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分析数据和识图的能力,难度较大,学生应加强训练。
25、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是癌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含量较正常细胞减少的物质是[ ] 。
(2)若图甲是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b、c运输方式符合图 所表示的物质运输曲线。
(3)若图甲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Na+、K+运输的分别是图中 。Na+、K+的运输方式符合图 所示曲线。
(4)已知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而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请设计实验加以确定。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甲、乙两组生理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葡萄糖的培养液中。
第二步:甲组细胞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 。
第三步: 。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a.若甲、乙两组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基本相同,则 。
b.
。
答案:(1)[D]糖蛋白 (2)O2、CO2 乙 (3)d、a 丙
(4)①第二步:乙组细胞抑制细胞呼吸,其他条件都相同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速率
②a.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
b.若乙组细胞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或者完全不吸收,说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知识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解析:
解答:(1)D表示糖蛋白,所以含有物质D的一侧是细胞外侧。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易于扩散和转移。
(2)线粒体吸收O2,放出CO2,故b是O2,C是CO2,它们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与图乙相符。
(3)红细胞吸K+排Na+,故d表示Na+的运输,a表示K+的运输。
(4)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能量,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能量,因变量是物质运输的速率。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掌握,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验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应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