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呐喊》自序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作品集简况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华盖集》、《且
介亭杂文》等
翻译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
?
(1)《呐喊》自序 (1922.12) (2)狂人日记 (1918.4)
(3)孔乙己 (1919.3) (4)药 (1919.4)
(5)明天 (1920.6) (6)一件小事 (1920.7)
(7)头发的故事 (1920.10) (8)风波 (1920.10)
? (9)故乡 (1921.1) (10)阿Q正传 (1921.12)
(11)端午节 (1922.6) (12)白光 (1922.6)
(13)兔和猫 (1922.10) (14)鸭的戏剧 (1922.10)
(15)社戏 (1922.10)《呐喊》篇目表篇章结构
一、(1)总括叙述《呐喊》小说集是由不能全部忘却的“梦”而形成的。
二、(2─22)具体分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寂寞苦闷,著文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成集并且付印,并说明命名《呐喊》原由。《呐喊》自序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根据文本,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看到希望,作文呐喊应索稿北京苦闷沉默,思索追寻抄古碑北京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办《新生》东京领悟要著,弃医从文攻医学仙台抉择学医,救民报国求新知南京看透世态,想走异路侍亲疾绍兴思想发展生活经历地点探究合作背照评图照青故乡绍兴当时的家境:
鲁迅幼时家境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了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
父亲去世后,鲁迅遭到了本家长辈的欺压和侮辱。有一次,叔祖母衍太太知道鲁迅手头拮据,就挑唆他搜寻家里的首饰拿出来变卖,鲁迅觉得她不正派,就不在和她来往;而她竟放出流言,污蔑鲁迅已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使鲁迅“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据《朝花夕拾·琐记》)
1898年,18岁的鲁迅,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
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遭列强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他们承认列强船坚炮利,却看不到自己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这种思想的必然。科学救国论成为维新的主流,而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鲁迅想通过学医救国救民的思想,正是当时这种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映。仙台医科学校藤野先生 11月28日晚,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临园路花园小区大门附近的人行天桥上,一名身份不明的轻生男子在看热闹者一片“跳”声中,跳桥身亡(据11月30日《成都商报》)。同是四川,今年4月21日,一讨薪民工突然爬上成都沙湾路某酒店顶楼作势欲跳,引来大批路人围观。众目睽睽之下,竟有看客大喊“一、二、三——跳嘛!(据11月22日《天府早报》)”令我动容的还有这则来自CCTV的新闻:2003年5月9日,湘潭市一位名叫姜建明的轻生男子在拿起楼上的砖头扔向“鼓励”他跳楼的看客后,原本在犹豫的他悲愤地从5层楼上跳下身亡。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呢?思考、讨论 呐喊的含义及目的:( )
A.呐喊本意是大声叫喊助威,文中指作者抒发自己心中的悲哀寂寞而 发出不平的呼喊.
B.呐喊本意是大声叫喊助威,文中指作者为自己弃医从文,走上提倡新文艺的道路而发出的呼喊.
C.呐喊本意是大声叫喊助威,文中指作者抒发自己的寂寞悲哀也为勇敢的革命前驱助威而发出激昂的呼喊.
D.呐喊本意是大声叫喊助威,文中指作者为唤醒麻木沉醉的人们,也为勇敢的革命前驱助威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E.呐喊本意是大声叫喊助威,文中指作者为自己走上新文艺的道路,也为勇敢的“听将令”而发出豪迈的呼喊。D课后作业: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针对两种评论你有什么看法,形成600字作文。
注意:关键是要有理有据。 阅读材料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
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
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
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
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
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怀鲁迅》
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