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教材分析
。
《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语言清新俊朗,适合于诵读。本文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
1音韵美 句式错落,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2意境美 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诗情画意
3情感美 文中作者时喜时悲,极尽情感波澜起伏之美
4意蕴美 在山水描绘中寄托了自己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情怀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和鉴赏能力,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的情感尤其是由生死引发的慨叹时会有一定的难度。给以情带读造成困难,所以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以完成诵读能力的培养.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致、理趣。把握诵读要领。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的诵读要领,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致、理趣。五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时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看作者眼中之景,品作者心中之情。
2讨论法:针对文中疑难问题以小组的方式分组讨论,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点拨法:在讨论的基础上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能保证疑难问题的及时解决。六说过程㈠导入
郄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晋书·王羲之传》 ㈡作者、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㈢检查学生预习,为诵读扫清文字障碍1字音
2虚词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㈣一读课文,读出音韵美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句读和逻辑重读。本文骈散结合,语言清新俊朗,能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㈤二读课文,读出意境
学生自由诵读,梳理文章脉络。要求: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疏通文意
2理清思路,勾画出每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找到相关语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只有把握了情感变化,才能以情带声,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之中,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情致和理趣。㈥三读课文,读出情感
1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的乐因何而生?怎样读出乐的情感。
明确: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聚会之乐
第一问学生经过诵读便能解决。对于本段的诵读教师需要作出点拨指导:
本段作者用简洁雅净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雅士间儒雅的风度、诗意人生。诵读时语调要清新明快,语速稍快。具体语句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稍快语调读,重读“乐”字,体现坐作者从容自如的快乐心情。2一二段作者写山写水写景,抒发了“乐”的心情,而第三段却转到了“痛”字上,作者的痛由生,该如何把握“痛”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明确:死生之痛
①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
②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持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③自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作者感受到了人生之痛。此段语速变缓变重,语调低沉,尤其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一句要读出深沉之慨,重读“痛”字。读出沉痛之情。3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作者的悲由何而发?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明确:
千古同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诵读此段要注意作者的情感是“悲”而不沉,“悲”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诵读时语速稍慢,语调稍低。尤其“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七)四读课文,读出意蕴美
学生齐读全文体会意蕴。作者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认为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㈧应用拓展
王羲之在文章中悲叹“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你还能想到历史上的哪些人物,像王羲之一样在悲叹人生。
明确: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㈦四读课文,读出意蕴
作者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认为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七当堂训练
每人写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悟,一起交流读完此文的感想。
此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王羲之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