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名 ,(前372-前379),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一、孟子
介绍 孟府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子墓碑 孟子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没人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孟子退而讲学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尝谓君子有“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被称为亚圣,不但忠实地传承了孔子
的理论系统,更加可贵的是还在原来的基础上
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孔子基于周公的礼和法的
社会统治学说,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包括养
心修身在内的“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体
系。
后人并称“孔孟”。 孟子思想介绍:一、性善说: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这即是孟子的"性善论"。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
孟子实质上是给出了这样一种渊源关系:
仁爱精神 → 正义原则 → 礼制规范 → 良知智慧
↑ ↑????? ↑?????????↑
恻隐情感 → 羞恶情感 → 恭敬情感 → 是非情感二、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2,古代重民思想是“贵民说”的思想之源。
《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也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书)
《管子·权修篇》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1,性善论和王道仁政是“贵民说”的理论基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梁惠王上》)
孟子又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这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推”的程序:
亲(亲)→ 仁(民)→ 爱(物)。
这就是儒家关于如何“施爱”方面的“爱有差等”的思想。
三、仁政论
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仁爱”精神,而依托于“性善论”;将孔子的“内圣”推及为“外王”。
1,将道德摆在德治框架中的突出地位,提出了“以德王天下”的治国理念。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服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又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2,主张行政爱民,确立“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在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中,孟子的“民本”思想最引人注目。冯友兰认为民本“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
有研究者将之称为“先秦民本思想的高峰” 。3,强调为政者的道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官
德”行为准则。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4,主张“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确定“制产裕民”的经济政策。
(1)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念,无不为已。(2)使民以时、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孟子认为,为人君者应该“使民以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食,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3)重视商业。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四、“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修养观
孔子将基本的各个要素涵盖于“仁”这一总范畴之下,孟子则将其展开为仁、义、礼、智等具体规定,强调理想人格应具有普遍的仁爱精神(仁)、道德的自我意识(义)、尊重他人的价值趋向(礼)以及理性的判断能力(智),
这其中,孟子更强调仁爱精神和理性的判断能力的重要性,所谓: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五、传教授业,著书立传
“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1、孟轲自著说。
《孟子》的最早注释本,是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赵氏在该书的《题辞》(即序)中说:“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宋朱熹也从文章风格的匀称一致上,力证该书出自孟轲之手,2、 弟子辑成说。
唐韩愈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他在《答张籍书》中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3、再传弟子辑成说。
清周广业认为,“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纵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是孟轲以其说传授于乐正子等,然后由乐正子及其门徒编辑成书的。4、师生合著说。
此说主张《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 《孟子》《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
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对老人的尊称
梁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以…为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句首助词,无意义有以(有可以拿来……的)翻译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但,只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交,互相。征,求取,追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臣杀死君主或者子女杀死父母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
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以…为先,以…为后如果,假如遗,遗弃、抛弃。餍,满足。翻译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思考与讨论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如何加以论述的?中心论点: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反面论证:逐利之害(求利是一种自相矛
盾的追求:交征利而危利自身)正面论证:仁义即为大利(仁不遗亲,
义不后君)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第—篇中记载了孟子见梁惠王及两人问答的内容。
孟子为了实现其抱负,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游说诸侯,于齐曾为卿数年,在梁亦被优礼。
齐宣王、梁惠王等大国诸侯虽对孟子十分优待,但认为其主张不合时宜而未予采用。
孟子与梁惠王问答的中心即孟子的“仁义”思想,宣扬重“义”轻“利”,呼吁“仁政”,而推行“仁政”的关键,完全在于君主个人内省“仁术”,要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让人人“不饥不寒”,老者还要能“衣帛、食肉”,“养生丧死无憾”。
如果真向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年轻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就可使国家强大。
这些主张体现了孟子以实行“仁政”企求稳固当时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的愿望,孟子的学说,其主导思想就是“仁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