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苏教版3.10《社戏》课件(5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苏教版3.10《社戏》课件(5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7 21:23: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50张PPT。社 戏鲁迅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想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者简介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华盖集》、《集外集》。整体感知课文1、欣赏课文的录音朗读
2、用笔在文章中画出生字词
3、思考:(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你能找出本文的三要素吗?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字词问题回答社戏归省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行辈 惮 絮叨 宽慰 伊 竭力 怠慢 装模装样 撺掇 驳回 潺潺 凫水 前篙 朦胧 一磕 一哄 蕴藻 屹立 家眷 竹箬 松懈 舀 一瓢水 踱来踱去 吁气 皎洁 漂渺 渔父 喝彩 旺相 撮 桕树 纠葛 棹 楫 好歹 蹿 柴火 颇 xǐngzhìgānhángdànxù dāowèiyījiédàimúcuān duobóChán fúgāoméng lóngkēhòngwēnyìjuànruòxièyǎopiáoduóxūjiǎopiāo miǎofǔhèxiàngcuōjiùgézhàojídǎicuānchái huopō
省略(shěng)
行走(xíng)模型(mó)蒌蒿(hāo)瞌睡(kē)哄堂大笑(hōng)
哄骗(hǒng)蕴涵(yùn)呼吁(yù)
吁(yū)葛(Gě):姓多音字:省 行 模 哄 蕴 吁 父 喝 相 翘 吓查一查字典,看看它们都有哪些读音,可以组成哪些词语。返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小说(2)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你能找出本文的三要素吗?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我”、双喜、六一公公、桂生、阿发、母亲……中心事件:看社戏写作思路: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返回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4小节)1、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社戏的盼望。2、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1)在这里“得到优待”。表 现 有 二①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伴我来游戏”,“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表现了平桥村农民的好客②大家钓的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表现了农村小朋友的淳朴、好客(2)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理解:“免念”并不是“我”不爱读书,主要是表现“我”对平桥村生活的热爱,对深奥难懂的封建教育内容的反感。(3)有钓虾、放牛等乐事(4)“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理解:这个句子把课文的前三段和社戏紧密地联系起来,突出了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总结:前三乐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研读课文第二部分(5——30小节)(一)看戏前的波折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心情沮丧①“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②“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③“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是”:加重语气。三个“了”: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沮丧。这一句通过心理活动的
描写表现了“我”的沮丧这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我”的沮丧这一句既加深了沮丧的气氛,也表现了农村少年们的淳朴善良,为下文作铺垫。转
机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少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③“写包票”保证不出事。带来转机的是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又看出底细来了”初步表现了双喜的聪明“诚然!……”感叹号既表现了对双喜话的赞同,也表现了对双喜聪明的赞叹,还表现了看社戏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后的轻松。“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既有形也有声,表现了“我们”的欢快心情。(二)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小节:先写“我”的心情轻松舒展从感觉上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他们确实是“弄潮的好手”,表现了他们的能干。开船的动作:阅读11——12小节:1、概括这两小节的主要内容: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2、11小节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景 物 描 写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听觉:悠扬宛转的歌吹分析理解下列字词句:1、“两岸的豆麦……,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暗写了船行之快,切合上一段的“飞一般”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仿佛是月也有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夜。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淡黑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起伏”:写出山连着山,而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踊跃”:这里是“跳跃”的意思,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比喻铁的淡黑兽脊起伏切 合“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状况,“远远地”和“跑”反衬了船行之快。“但我却以为船慢”:写出了“我”的迫切心情。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似乎听到……,料想……。”第四段中说赵庄“离平桥村五里”,这里说“换了四回手”,可见离赵庄不远了,再加之心情迫切,这才产生了错觉。12小节:从自我感觉上写”我”的陶醉沉静:写出了笛声的魔力,能使“我”的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表现了“我”认为“望见依稀的赵庄”,“似乎听见歌吹了”以后一种踏实感。自失、弥散:生动地表现了“我”的陶醉(三)在赵庄看社戏1、写戏台:远近月下露天戏台的朦胧美“仙境”: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红红绿绿的动“:既与”仙境“的比喻相合,又表示位置近了一些。停船的位置就更近了,所以把台上人物的容貌、服饰、演唱动作都描写得清清楚楚、细腻传神。2、看戏的情况:角色的出场表演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结合写得波澜起伏、情景交融(四)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1、阅读课文22小节,思考以下问题:船离开赵庄回望戏台的情景(1)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2)怎样理解“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这句话?(3)赵庄的社戏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仿佛:说明这只是“我”的感觉不很久:介于“不久”与“很久”之间,既表现了“我”看戏不觉得时间过得快的感觉,又说明实际时间已经不早了,和下一段的“深夜”相合。“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既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又非常符合儿童心理。“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从视觉描写,与来时感到的“仙境”呼应“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从听觉描写,也与来时听到的相呼应写出了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2、月夜归航A、阅读23小节,思考:(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 行船的情景(2)“松柏林早在船后了”一句中“早”字说明船行进得不慢(3)理解“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大白鱼:比喻,富有神话色彩老渔父的喝彩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阅读24——27小节,讨论:1、这一部分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是:偷吃罗汉豆2、为什么要偷吃罗汉豆呢?3、这一部分中主要描写了哪几位”我“的小伙伴呢?他们都什么样的可爱性格呢?桂生双喜阿发机灵是这群孩子的”头“,考虑问题周到,聪明,机灵,能干淳朴、无私、憨厚整个摘豆、生火、剥豆、吃豆的过程对付八公公的议论充满了童心和野趣酿成了罗汉豆的无比美味研读课文第三部分(31——40小节)1、概括大意
2、人物分析 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全文中心: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⑴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⑶看社戏前的波折;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⑸去赵庄看社戏;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⑺六一公公送豆。详略在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的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文章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课文中略写的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1、课文开头三段: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对社戏的盼望作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2、最后写看社戏后的余波,突出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景物描写:出航途中:白描手法,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看戏时:描绘了仙境般的戏台。归途中:比喻,写了行船的情景,富有神话色彩。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氛,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写得情景交融。人物刻画:”我“之所以认为那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怎样的孩子?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头。 语言:生动、简练、幽默